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虹 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帝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冰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每分钟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至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的如平常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存在一种浮躁心态,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的观望等待,投机取巧;有的弄虚作假,欺下瞒上;有的只顾眼前,不计长远;有的贪图小利,痛失全局;有的夸夸其谈,不干实事;有的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等等,如不静心反思,终将害人害己,误事误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这种静气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之上,建立在丰富经验基础之上,建立在过人智慧和勇气之上,建立在超人的意志力之上的。正如人们所说:经多实践心方明,看破浮名意自平;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事到盛时须警省,境当逆处要从容;虚怀若谷观一是,胸有成竹方能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心中越有数。这种静气还要靠调查研究,对全局精辟分析和对形势正确判断来支撑,这种静气就是把握机遇,捕捉信息,有备而为的。这种静气还要善养正气,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百度空间收藏于 2013-03-19</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