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麦哨</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春天,不少地方农村的油菜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于是似乎让人们忘了与它同期的另一样农作物——冬小麦。其实每年农历三月,迷人的田野的风光除了有黄橙橙的油菜花以外,也少不了绿悠悠的小麦,黄绿相间才不会造成视觉的审美疲劳。</p><p class="ql-block">农历三月提到小麦就自然会想到一句温州童谣:“三月麦杆做吹箫”。这里的“吹萧”严格地讲应该是麦哨。</p><p class="ql-block">制作麦哨应该用新鲜的麦杆。小时候要想获得新鲜的麦杆并不难,那时的现在的黎明西路一带就有农田,总有同学带着一把麦杆到学校,要上几根也不是难事。</p><p class="ql-block">最普通的麦哨是用剪刀剪一段麦杆,将一头放在嘴里轻轻的咀嚼,一面享受麦杆里渗出的淡甜的清香味,一面用鼻子发出呜呜的响声。这咀嚼也说不出有什么诀窍,嚼得不对还真的吹不出声来。做好的麦哨能发出“叭呜、叭呜“的简单的响声。声音怪怪的,好象鸭子叫唤。不过亲手做出来的麦哨被吹响的那瞬间,还是很有成就感的。</p><p class="ql-block">再高级一点的麦哨,要裁取一头有节的麦杆一段,用刀片在中间划一道缝,用水湿润后,就能吹出较悦耳的呜呜声。能制作这样的麦哨的就算是高手,小时候我也试过好象成功率不是很高。我最佩服的是我邻居的一位大哥哥,他把长短不同的麦哨连成排萧模样,竟能象口琴那样吹出简单的旋律。用它吹出的秧歌曲“梭啦梭啦哆啦哆,梭哆啦梭咪咧咪,……”很有滋味。为了得到他的这只神奇的麦哨,我几乎把我收藏的最珍贵的糖儿纸都拿出来了。却没有象富兰克林那样受到人们的嘲笑。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欢乐远远多于懊悔。</p><p class="ql-block">麦哨似乎是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关于麦哨的记载只能出现在一些民谣,民谚中。不过也有例外,吉林的农民艺术家刘学仁的麦哨吹奏获得中国民协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华民间绝技大赛"获得金奖。不知道他制麦哨又有什么绝招。</p><p class="ql-block">麦哨——原生态的乐器,它伴随我的童趣,永远留在我的美好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