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柏市醇”“醉”出的那缕乡愁</b><br data-filtered="filtered">仇金华 酒质浓厚为醇,醇酒不浇,谓厚酒也。 “柏市醇”,其实是一种原汁糯米酒,是在罗霄山脉独特地理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产出的优质糯米,加上自然山泉经秘制酒粬发酵酿制而成的低度米酒,原浆称酒醐,若掺水则称水酒,立冬以后才能酿制窖藏。各地称谓和制作方法亦有所不同,有原坛酒、水酒,醪酒、老冬酒、酒醐等等。主要特点是醇而不烈,香甜浓郁,优雅舒适,酒度适中(14度左右),回味悠长。有增加营养,美容养颜,舒筋活络,御风怯寒的功效。 莫看这酿酒工艺简单,却有着大学问,有句俗话说“蒸酒作豆腐,冒得真师傅”,酒粬比例多少,发酵温度时间掌控,都在豪厘之间,全凭手上经验,老了嫩了都会影响口感甚至功亏一篑,即便是现在,这技术活里还充满着神奇色彩。例如,酒粬中用到的二十几种中药材,上山採集要讲究天气时辰,有的药材还要用到阴手阳手方法,叶子单数双数等等,不一而足。 柏市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究竟是哪个年代传入柏市的已无从考证,但至少是距今上千年的宋朝传入的。那时的柏树下,老街已初具规模,有两百多米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商铺作坊五十多家,其中有店铺出售从江西吉安一带传入本地的米酒。由于柏树下属攸水源头三湾隘口下的冲积地块,沿河两岸土地肥沃富庶一方,不少大户人家种植水稻技术已日臻成熟,有大量稻谷、糙米出售并开始种植价格更高的糯谷。于是,豆腐作坊陈新照祖辈,从开始贩卖米酒发展到自己设立小作坊酿制。由于邻近老街的彭家湾溪边有一股全年四季不断的清泉(寺化泉)清澈见底,清洌甘醇,取此泉水酿制的糯米酒更加香甜独特,回味无穷。农历立冬后开甑蒸酒,一时间满街酒香几里相闻。 至宋朝之初,凤岭巡检司署迁至柏树下以西王屋冲(后称衙门前),由于巡检司地处湘赣边界,辖旧攸县东北部及江西莲花、安福一部(旧称九都十都),更有水路由田心大园码头顺江而下,经洣水出湘江入洞庭至长江,将柏树下盛产的稻米、米酒、土特产、山货源源不断运出,柏树下米酒在坊间盛名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现存还有祖传下来的制酒用的土榨、捞子,以至于有一首民谚称:“三节峰的煤炭,彭家湾的水,田心的围墙,柏市的酒”,至今仍广为传颂。 柏树下人爱酒品酒酿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坊间流传的酒的故事甚多,如今仍有人自封或是酒友取以“酒癫子”、“酒圣”、“谭一瓶”、“谢一坛”绰号而成为笑谈。这里的乡民一到冬天更离不开酒,或直接抿上几口,或甜酒糟冲蛋,或三五人围坐火炉旁烫一壶酒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似醉非醉,意犹未尽,笑谈世事百态,乐观万里浮云。喜怒笑骂,好不惬意!即便是现在,当地人外出,馈送亲友,拿上几坛,算是上等大人情。逢年过节,来柏市买酒的客商络绎不绝,甚至偶尔会出现“洛阳纸贵”现象。 粗略保守估计,柏市醇每年为当地老百姓创造的财富至少在两百万元以上。 1995年,柏市酒醐正式申请更名“柏市醇”,1996年在攸县举办了有30个乡镇48名歌手参加的“柏市醇”杯农民歌手大奖赛,“柏市醇”更是名声大噪。在台湾、东南亚旅居的攸县籍人士,每年都会以各种方式,或邮购或托人捎带,用柏市醇以飨顾客以续乡情。有位常年在深圳外资企业供职的柏市籍高管,一次设宴特意用“柏市醇”招待韩国某著名品牌电器CEO一行,对方一直赞不绝口,念念不忘,此后 “柏市醇”成了每次聚餐的必备用酒。 <div> “柏市醇”,正以她甘甜醇厚的口感和浓缩的文化底蕴,诉说着新时代里的老酒故事,续写着那缕难忘的乡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