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春三月,斜风细雨里的渔都,恰如一幅动态的江南水墨画。柳林湖恍若一块美玉遗落人间,湖畔青砖灰瓦的民居鳞次栉比,依依绿柳像极了临水梳妆的少女,清澈的湖面上鱼儿欢快地追逐着雨点激起的水花,游客撑着各色雨伞漫步在游道,全身心感受着古镇的静谧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从大码头出发,沿亲水栈道东行,忘路之远近,来到了当年杜甫泊舟的扇子码头,再穿过孙家巷、衣铺街,便来到了古正街。古正街180号是一栋一开间三进两层的砖木楼房,与周边的建筑并排相连,临街一面不过是一门一窗以及二楼的低矮阳台,十分普通。这栋不太起眼的房屋,正是刘宜民故居,正是这栋房屋和它曾经的主人,给历史底蕴厚重的江南古镇乔口增添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色彩。</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刘宜民的生平事迹陈列,分为“前言”“生平事迹”和“大事年表”三个部分,其中“生平事迹”部分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他“乔江足迹”“一师求索”“湘阴建党”和“南昌就义”。第二间是刘宜民父母的住房,其后是阁楼间、小院子。楼上便是刘宜民的卧室,卧室里摆放着一张老式床铺、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桌面是两盏煤油灯、一个算盘。桌子上方的墙面上挂着一张刘宜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黑白合影照。照片拍摄于民国七年六月,上方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一部第六七八九十共五班学生毕业纪念”,照片里后排左起第二人为毛泽东,后第三排左起第三人为刘宜民。刘宜民不仅是毛主席的同学、挚友,还是他的助手、同事和革命战友。</p> <p class="ql-block"> 刘宜民,又名刘邵樵,1894年出生于湘阴县文洲乡沙田垸万子塘,1898年随父母移居乔口古正街,此后在这里读书、生活达十年。</p><p class="ql-block"> 1913年,刘宜民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编入本科第一部第七班,与第八班毛泽东为同级邻班同学,他们经常一起登山、游泳,讨论探索“个人及人类如何向上”等问题。一师附小曾聘刘宜民为训育主任。其时,毛泽东担任第一师范附小主事。共事期间,刘宜民积极追随毛泽东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社组织的各种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22年10月,刘宜民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早期的共产党员和革命骨干。后被选为中共一师支部成员,在中共湘区委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人、农民、学生运动。</p><p class="ql-block"> 1926年5月,刘宜民受组织派遣,到湘阴发展党员,建立了湘阴县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湘阴城关支部”,先后发展党员120多人,建立了袁家铺、樟树港、临资口等支部,促进了当地工农运动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26年10月,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武汉,军人部人事股委任刘宜民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组织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毛泽东主持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委任刘宜民为讲习所校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27年7月,刘宜民受党组织派遣到江西南昌,后又赴江西都昌开展工作。刘宜民因支持国民党左派谢宝树为县长,帮助其在选举中获胜,受到国民党右派“五人团”的妒恨迫害,于7月下旬被杀害于南昌沙婆岭,终年33岁。</span></p> <p class="ql-block"> 为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宗旨,刘宜民不畏流血牺牲、坚持不懈奋斗,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不同寻常的一生,是极其光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如是说。1952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刘宜民为革命烈士,湖南省第一师范、望城、湘阴、中共湘区委纪念馆等诸多单位为刘宜民烈士立传、设简介,2010年8月中共湖南省党史研究室发文盛赞刘宜民烈士革命的一生,2017年11月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刘宜民故居为“历史建筑”,乔口镇党委政府对故居进行深度挖掘,定期进行修缮保护,确定为红色旅游景点、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对外开放,以供游客参观瞻仰。</p><p class="ql-block"> 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瞻仰故居,包括干部职工、中小学生等,纷纷在这里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仅今年3月份就接待了10多批数百人次。</p><p class="ql-block"> 走出刘宜民故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崇敬钦佩之情汹涌澎湃。古正街上人来车往,花坛里的花木在春雨的洗礼下愈发显得精神,一切是那么平凡而又宝贵。常想起刘宜民故居的小院子里,茶花树盛开出朵朵鲜红的茶花,烈士存照两侧题写的“名垂华夏”“血赤乾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