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香雪悦万家

傲枝犹香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也不大相信磨面能成“磨面王”,我认为那是村里人对他的戏谑和调侃。趁着假期,我专门去探访设在村东的磨面坊,刚走到村子中间,就听到隆隆机声。行到磨坊前,只见十几辆三轮电动车、农用三轮车横七竖八地停在门前,等待加工的小麦袋从里面排到了门外,足有十几米。磨坊的老板名叫张建伟,是我的一位堂弟,只见他半身微尘,头发上也白刷刷一层,眼眉毛变成银白色,正在招呼刚来的客人排队。弟媳身穿蓝工作服守在机器旁,观察着几台机器的运转。磨坊门前的空地上和大门外,都用钢管搭架,存放着几万公斤橙黄的玉米棒子。我趁着空闲时机和堂弟闲聊了半会,获得了一些他办磨坊的事儿来,也不由得回忆起自己以前磨面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民种地,风雨艰辛一年,有了好收成后,粮食装到袋子里码成一摞,或者装入粮囤,卖过余粮,剩下就是全家人一年半载的口粮。前次磨得面快吃完了,就选一个晴好的天气,腾出半家子人专门进行创磨(把麦子收拾干净)。先抬出二三袋麦子到院子里,把麦子倒进用树桩树根做成的砸窝里,由男主人用石砸锤子上下砸,砸碎小土疙瘩或未脱掉的麦衣。再倒进小筛子里,旋转筛子,筛净尘土,隔离抓掉杂质。然后由会簸簸箕的女人扇净麦子里剩余的土末儿、麦衣儿等杂物。最后,把收拾干净的麦粒儿,倒进一个大蒲篮里,洒少许凉水搅拌均匀,以便增加麦子的湿度和柔劲,等待片刻晾干水分,装进袋子,才算第一道工序完成。以前,家家户户用石磨,一家人轮换着抱着磨担推磨。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通了电,有了第一台磨面机 ,就把麦袋子拉到村里的磨坊里排队等候磨面。</p> <p class="ql-block">  磨面坊,一个村总有一家,大点的村子,一个社就有一个。我们申家庄村刚安装的磨面机,是一个钢铁台子,上面是一张装麦子或麸皮的大口,下面是粗细五六层罗叠夹成一个方形的罗架子,中间就是心脏,靠两个粗壮的铁辊子对顶和丝磨碎小麦。两三袋麦子得一个半小时才能磨完,时间长短暂且不说 ,磨面得两个人,妻子站下面坑边,负责往木斗里装麸皮,我站在上边机器旁,负责接过麸皮的木斗子,把每一遍漏出的麸皮倒进磨面机的进口里,再把木斗递给妻子,如此循环。麦子最少过四到五遍机器,上上下下接过多少斗,谁心中也没数,麦子越多,斗数越多,磨得遍数越多,斗数也越多,面粉也越黑。特别到最后,麸皮少了、碎了,机器也转得轻快了,我们两人紧锣密鼓,一直磨到麸皮上下连不上,出现机子空转,就拉闸停机,宣告结束。这时,两个人往往都出一身汗,稍许休息一会,就开始和面,把前面下来的白面和后边下来的黑面推到一起,搅拌均匀,合成不白不黑的标准粉,装进面袋,再拿上只剩半袋的麸皮,装到架子车上。粉尘把两个人都落成白面人了,相视一笑,默默回家。</p><p class="ql-block"> 加工好的面粉,总能吃上一两个月。磨面这活计,总是一件既劳累粉尘又大的差事,面快完了,家中的女主人开始发愁。渐渐的,有了创磨机,学名叫剥皮机。磨面机也逐步改进了,先有半自动的,不用人往上面搬运麸皮——鼓风机吸上料斗里了。后来,又改进为全自动的,用双鼓风机把麦子和麸皮全部吸上装料斗中,人只等着和面装面就行了,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可是,最重要的是,磨面机没有变,修修换换多少年,自动上料也是经营者自己改装,三天两头出故障。要更新产品,成本高,代价大。有些经营者,值守磨坊长达十多年,粉尘污染,噪音侵扰,身体受到伤害,便关门歇业,机器不是低价转让,就是卖了废铁。断断续续,磨坊多数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关门了,剩下三五家,土房简陋,场地狭小,拥挤不堪。</p> <p class="ql-block">  (资料图片1)</p> <p class="ql-block">  (资料图片2)</p> <p class="ql-block">  (资料图片3)</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堂弟,年龄已经接近五十岁。他年轻时,有一手石料粗加工手艺,长年钻在华亭大山中的石料厂炸石头铲方石,靠打工养家糊口。眼看两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住的地方还是三孔箍窑,那还是仿照妻子的娘家——陕北米脂县的特色民居“箍窑”,由岳父一手设计建造的,年代久了,下雨时有雨水渗漏。为了给大儿子娶媳妇,勉强在院子的北面,用石椽石檩子盖了三间北房,还拉了一屁股债务。以后,石料加工因环境治理而休业回家,年龄也不饶人,自己没有其它手艺,他和妻子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就在家里种六七亩塬地,在附近打零工挣工价,借款凑钱在门前修了几间房子,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凑凑合合。</p><p class="ql-block"> 2014年春的一天,堂弟和妻子用架子车拉了3袋小麦,到邻村去磨面。去了第一家磨坊,顾客多,按来的顺序要排队等候,早晨去的,要磨上面,得等到傍晚时分,只好去另一家。这第二家情况还好些,麦子不多,按下午三点他就磨好面回到家了。但三天后,新面上案,才发觉面粉不细,颜色有点黑,蒸出来的馍馍粗不楞腾,有黑有然,娃娃不爱吃,只能变着花样,做成其它食品。</p><p class="ql-block"> 群众有了余粮,磨面却东奔西跑,加工不了优质的面粉,吃面成了愁肠事。如果办一家比较大的全自动磨面坊多好啊,这也是一个商机!堂弟有了这个想法,便和全家人商量合计,取得了大家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堂弟是个急性子,有了办磨坊的打算,睡觉也等不得天亮。他在被窝里盘算了半夜,天刚麻麻亮,就起床下炕,到刚修成不久的新房子,丈量地面宽窄大小,数字一一记在心中。</p><p class="ql-block"> 这房子,紧靠泾(泾川)土(土谷堆)公路北边,是准备给二儿子结婚安家而修建的,只有南边3间和东西各2间房子。南面房子正好适合安装机械作加工房。饭后,堂弟便托人查资料,在网上搜索中型面粉加工机械,得知平凉星火机电城有山西运城面粉机械厂的办事处,便电话联系咨询。办事处火速派人来到村子,找到堂弟家中考察,丈量放线,选定了地基。商家的诚意打动了他,堂弟随决定购买山西省运城机械厂的磨面机。但厂家提出整套机械价格和运费大约得十多万元,而且得先付一半定金,加上申请架设动力线路,这么大的一笔钱,超出了之前的预算,从哪儿来啊?弟媳担心,儿子忧虑,他自己心里也打起了嗵嗵鼓,犯起了愁。</p> <p class="ql-block">  (资料图片4)</p> <p class="ql-block">  堂弟是个不服输的硬汉子,干啥事都是风风火火不撞南墙不回头 。他壮着胆子跑到村委会,向村上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存在的资金困难。听了他创办面粉加工坊的计划后,村上领导经过分析研究,表示大力支持,当场拍板帮助他申请协调,向信用社申请扶贫贷款。信用社派员上门勘查后很快答应放贷15 万元,他还向亲朋好友借款2万元作为预备,一下子解决了资金的大困难。然后,向柏树供电所申请架杆接通了动力电源,同时和山西运城厂家联系签订了订购合同。两天后,厂家派货车把整套机械运到了申家庄村,还随车来了3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安装调试机械。3天后,申家庄村“悦来全自动磨面粉料坊”终于披红鸣炮挂牌,磨面机开机磨面了。</p><p class="ql-block"> 这台中型粮食加工机械,由3组磨机组成,全自动上料,麦子经过创磨机之后,运到风口机跟前,鼓风机自动吸附麦粒上到料斗,然后经过三组宽面高速旋转的钢棍加工筛选之后,面粉和麸皮自动分离。只要一个人站到旁边看着,一方面观察调试机器的负荷,一方面提醒守护顾客的安全。每户三四袋小麦,13分钟后主人只需张开袋子接进面粉和麸皮就行,省工省时省力、快捷干净、面粉雪白、精细均匀,每小时加工500—600公斤小麦,大大方便了周围群众,解决了农民兄弟吃面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申家庄村有全自动磨面机了!”</p><p class="ql-block"> 这消息立刻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十里八村,磨面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了,本村本乡不用说,最远的有南北两川的崇信九功、泾川王村也有人开着三轮车、私家车多户合伙来磨面。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捧起雪白细腻的面粉,高兴地对堂弟说:“这么好的白面,只有你的磨坊才能磨到,你真成了磨面王啊!”</p> <p class="ql-block">  自从办起磨面坊,日平均加工小麦20袋,旺季时,一天能加工30袋,约一千六百公斤,月平均毛收入六七千元,两年时间就还清了银行贷款,二儿子也顺利完婚成了家。以后,堂弟在院子里给二儿子补修了几间辅助用房,帮助儿子在宁夏固原市开办了一家铁器电焊加工厂,生意也很可观。他自己还购买了一辆三轮农用车,每年承包村里无力耕种户的土地三十多亩,种植玉米、油料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实现了在三五年之间脱贫致富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从一个拉着架子车磨面的人到开办磨坊给大家加工面粉,堂弟不光改变了自己的角色,也改变了家庭的面貌,给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带来了福音,给党的富民好政策锦上添了花。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脱贫奔小康,不能等靠要,自己要有不怕输的决心,要有创业的经济头脑和不怕吃苦受累的行动。他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等到了好政策,我真心感谢党和人民政府!”这真是:</p><p class="ql-block"> 万马奔腾过雄关,一捧香雪悦万家。</p><p class="ql-block"> 脱贫路上洒汗水,苦尽甘来溢芳香。 </p><p class="ql-block"> (2020.12.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