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同里

<p class="ql-block">  乘一艘小舟,在春水温润的江南水巷里,任船娘摇动咿呀的撸声,将我带向远方——这是我无数次幻想过的水乡梦。同里,是我到过的第一个水乡,已是十几年前了。</p> <p class="ql-block">  与梦境不同,刚进同里镇的检票大门,就被一阵阵锣鼓喧哗声吸引。寻声而去,遥见一座古戏台,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台上几个演员正在唱戏。走进细听,既不是昆曲也不是越剧,打听了,方才得知,是锡剧。唱的戏是锡剧名剧《珍珠塔》。</p><p class="ql-block"> “我将那珍珠塔一座里面放,拎在手中还算轻,表弟带到河南去,母子二人吃不尽……”剧中女主角陈翠娥正在唱“赠塔”。</p><p class="ql-block"> 《珍珠塔》的故事在江南几乎家喻户晓,除了锡剧,流行更广的越剧,也有此剧目。而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同里。</p><p class="ql-block"> 同里发展起旅游业后,在镇门口的退思广场上建起了这座仿古戏台,每天上午下午会在戏台上唱戏吸引游客,有昆曲、越剧和锡剧等,也会有文艺节目演出。最受欢迎的还是《珍珠塔》,极具本土特色的故事,吴侬软语的糯米唱腔,与同里水乡的柔美气质十分吻合。</p> <p class="ql-block">  穿过退思广场走进古镇,第一个景点就是大名鼎鼎的退思园。</p><p class="ql-block"> 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三类园林里最富盛名的,虽然退思园在江南园林里只是很小的一个,名气也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可看可品可玩的地方还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退思”二字就大不同于其他园林的名字。退思园的主人任兰生,曾在清末光绪年间出任官职安徽兵备道,遭同僚弹劾受到处分被革职还乡。回家后,他营造了这个宅院,取名退思,源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可见是反省自己的过错了。</p> <p class="ql-block">  退思园整体面积不到十亩,可谓窄小,但设计者巧思布局,在这个备受面积、走向等条件限制的狭小之地,迸发了极大的才华,以诗文造园,舍弃苏州园林的大气魄,追求小巧精致,尽显园林素朴清雅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整个园林以西宅、中庭、东园为格局,自西向东布局,节奏紧凑,张弛有度。这里一步一景,集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于一体,建起了“揽胜阁”、“菰雨生凉”、“天桥如虹”三绝建筑。“揽胜阁”分上下两层,三面六窗,是苏州园林里仅有的一种建筑,登上这里,满园景色尽收眼底,曾是足不出户的任家小姐观赏园景的最佳去处。“菰雨生凉”临水而居,是一座贴水而建的狭长小亭轩,一大排明亮的窗扇,既透光又遮风避雨,亭下有三个河道的流水穿过,夏夜池塘里有香荷接听雨声,轻风则将淡淡的荷花香气徐徐送入亭内,真是一个风雅之极的宝地。“天桥如虹”贯穿“辛台”和“菰雨生凉”两个建筑,上为桥,下为廊,模拟阿房宫复道,可行走可观景,既方便实用,又美观别致,将整个园林的造景注入了活泼生动的意蕴。除了三绝建筑,退思园内还有《归去来辞》碑拓、九曲回廊的石鼓文、老人峰的灵璧石“三珍”,以及百年罗汉松、银杏树和玉兰树“三株”。</p> <p class="ql-block">  从退思园出来,穿过费孝通题字的“清明遗风”洞门,就是明清街了。沿着160多米长的街道缓缓前行,游人如织,每走一步都磕磕碰碰。和其他江南小镇类似,这里街道狭窄,两边都是明清建筑,全做了商铺和小摊,各种风味小吃和土特产在里面出售。比较独特的是,同里的明清街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石铺的地板,高跟鞋踩上去,就会传出滴滴嘟嘟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同里的风味特产有闵饼、袜底酥、状元蹄。闵饼是“本堂斋”的特产,已有400多年历史,传说曾作为贡品送进清朝的皇宫,受到慈禧太后的称赞。袜底酥形如袜底,用油和面制成油酥,烘烤出来后一层层薄到透明,吃到口里,松脆爽口,兼之甜咸适口,很受欢迎。要说同里的袜底酥精致特别的地方,一是和面,要反复揉和五六次,直到完全均匀,这样烤出来才能层多皮薄。二是馅芯制作考究,原料配比严格。椒盐酥所用的盐,要在镬子里煨熟,再用擀面仗擀细,小葱要捣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馅。</p> <p class="ql-block">  逛完街,吃完小吃,就到著名的“三桥”旁坐下来,点一壶绿茶,慢慢品啜,静静地看河两岸人来人往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同里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座桥。同里桥多,据说镇内有15条小河把古镇分为7个小岛,而把这些岛和人连接起来组成有机一体的有49座古桥。但最著名的还是“三桥”,建于明清两代,鼎足而立,相距不足50米,古朴端庄又玲珑雅致,古色古香中透出凝重和沧桑,见证了同里古镇的历史烟云和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桥为梁式。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在太平桥和长庆桥中间,桥为拱形,桥南北两侧有联。南侧联是: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联是: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长庆桥跨东柳、两圩,俗名谢家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一副联: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p><p class="ql-block"> “三桥”互联互通,跨在三河交汇处,形成环形街道,周围高树葳蕤,自成一派清凉幽静,因此,三桥所处位置又成为游客和村民休憩、品茗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江南自古有走三桥的习俗,就是妇女在元宵出游时,走遍三座桥而止,祛病消灾,讨个吉利。同里的这三座桥,名称吉利,读起来就是“太平吉利长庆”,为讨好彩头,同里人逢婚嫁、庆生、婴儿满月等喜庆事,都要绕着这三座桥走一遍,成为独特的同里走三桥。早些年,同里镇上的老人过66岁生日,当天午餐过后那是必定要走三桥的,就图个吉祥如意。如今,同里的走三桥习俗已经成为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保护起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