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的思恋

阳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南丰,青枝吐绿,春色缠绵,沁人心扉的桔花香,满城飘洒,令人陶醉。千里之外的游子,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对父母的缅怀,乘着霏霏的清明细雨,赶回南丰,与老家的弟妹一道,尊循着千百年来先辈的传统习俗,带上鲜花纸冥,燃上蜡烛鞭炮,给长眠于地的父母深深的躹躬叩拜,寄托心中的哀思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花甲之年的五姐弟,总是喜欢追忆在父母身边成长的点点滴滴。清明节后的4月9号,姐弟一行五人,来到当年跟随父母下放的原市山公社梓和大队石界小队,旧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大批涉世未深的学生,干部、居民纷纷被送往农村,美其名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家由于父亲的下放而跟随到了石界。这个距县城仅十里之地的自然村,只有三十来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交通闭塞,村民的吃穿用都靠肩扛手提,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旮旯小村落。村旁的一条小溪,春夏涨水,泥沙卷裹,溪水浑浊。秋冬水流不足,断断续续,偶尔还干涸断流,即便如此,小溪仍是是全村生活、牲畜饮水的唯一指望,遇上干旱之年,全村人只有靠大水塘里的黄泥浊水度日,用水的期盼,成为石界几辈人的梦想。父亲来到石界,劳作之余,扛着锄头,村旁屋后四处寻觅,几经辗转,几易春秋,终于在一个大雪漫天的冬日,发现一堆冰雪的覆盖下,有一眼冒着热气的小水流,父亲用锄头开挖,潺潺的泉水喷勃而出,坑越挖越大,清澈的泉水越溢越满,父亲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开始就我们一家人在这里挑水食用,慢慢的村里人跟着用,水坑也就越挖越大,生产队看到这眼泉水终年不息,于是请来石匠,组织劳动力,用大石条砌了一个两米见方的水井,供全村人饮用,从而结束了石界村靠天吃水的历史。水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挖一直沿用至二十一世纪的2015年,村里安装上自来水,水井才基本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口父亲挖掘的水井陪伴着石界人走过了五十多年个春秋,如同大地母亲,用她甘甜清澈的乳汁,滋养着几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百姓。石界人永远记住了这个改写石界吃水历史的好人,记住了这个给他们送来甘露的下放干部。</p><p class="ql-block"> 今天,姐弟几个,在阔别近五十年后,又一次来到曾经生活和劳作了五年多的石界村,踏上这块熟悉而陌生的土地,心潮格外激动,受到了少年懵懂期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伙伴们的热情欢迎,姐弟几个沿着依稀记忆中的小路,来到了水井旁。方正整洁的水井,静静地躺卧在大山脚下,由于当地村民的精心保护,一如当年模样,只是那青石条板,随着岁月风雨的侵蚀,渐渐褪去了年轻时的棱角,露出些许斑剥皱纹,唯有水井里的泉水,一如既往,还那么清澈,那么柔和,舀水入口,仍那么甘甜,那么温润。陪我们前来的小伙伴介绍,水井的水虽然不再饮用,但这口井年年还要清淤,因为井水还要抽作灌溉,还在继续为石界村的农、果业发挥贡献。</p><p class="ql-block"> 石板青青,波光粼粼,熟悉的水井旁,仿佛看到总是面含微笑、颀长而瘦弱的慈父身影,倒在清清水波里,映照在潘家五兄妹心上。五姐弟围井而坐,如同当年围坐在父亲身旁,轻轻的叙说着往事,叙说着久别的重逢……,石界的水井,成为潘家姐弟永远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光</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11号于南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