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徽州,摄影、文字:笙箫

赵国文(笙箫)

<p class="ql-block">徽州的烟雨,是前世的情结,是今生割舍不了的牵挂。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曾描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阳春三月,我踏着祖国抗击新冠肺炎胜利的曙光“梦游”了古徽州。</p> <p class="ql-block">清晨,曼妙的雾气笼罩着新安江,在清晨雨雾中,似有扁舟隐约。是一幅涂满诗情的画;更是一曲诗情画意、风姿撩人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迷蒙的徽州,永远是收藏灵魂的地方。许多人背着行囊,只为来徽州看一场江南的烟雨。细韵绵长的雨声,氤氲着烟霭沉沉的油菜花海里,那古色古香的女子,撑起一帘水墨江南。</p> <p class="ql-block">徽州人文有“三绝”:牌坊、民居、祠堂。徽州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p> <p class="ql-block">渔梁坝建于唐代,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为我国现存仅有的古代石质滚水坝,被专家誉为“江南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安徽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与宣纸、宣笔、茶叶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2017年安徽泾县油布伞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遮风避雨、并进高升等诸多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泾县宣纸,是一种绵软坚韧的纸张,一向为书画家所珍爱。每一张宣纸的制造需要采取原料后经过108道工序,历经三年才能成为一张合格的宣纸。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走近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一股浓郁的油香便扑鼻而来。九龙木榨油厂传统的木榨菜籽油工艺,已有300多年历史。利用传统压榨设备,通过风车去杂、炒锅炒熟、上槽碾末、蒸锅包饼、上圈装榨、木槽打榨、沉淀沥油等一系列工序榨成的食用油,味道醇香,口感极好,营养成分损失少,且耐贮藏。</p> <p class="ql-block">烟雨朦朦的芦村,又是一首韵脚动人的诗歌,是一幅唐诗宋词中的水墨徽州画卷。烟雨中那一缕缕薄雾,隐约透出“粉墙黛瓦马头墙”特有的水墨情调,如一股清泉流过心头。</p> <p class="ql-block">沃田桑景晚,</p><p class="ql-block">平野菜花春。</p><p class="ql-block">------温庭筠 · 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