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追寻黄河,从山西河曲进入陕西,到达了府谷县。进陕西,我们原本的意愿有二:一是体验一段沿黄公路的感觉。常听游客中的陕西人大赞沿黄公路。夸奖陕西政府办了一件既方便百姓,又聚集特色美景一线穿的沿黄公路,是利民、利国、利地方的大好事。这次自驾游,轻车简从,是个“试游”的机会。另外,总想去榆林看看修复完工的长城镇北台。没想到,只当是黄河入陕第一县的府谷,竟还藏着一个千年古城——府州城。</p><p class="ql-block"> 游览了晋陕黄河大峡谷后,距离不远处,沿公路指示牌,到达了“五虎山”景区,看到一组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一)陕西省府谷县</p><p class="ql-block"> 五虎山也叫五龙山,是旧府州的八景之一,位于府谷镇柳林碛村,在县城东3公里处。这里在宋朝时就有寺庙,清乾隆、道光年间有过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鼎力资助,北峰玉帝楼、云霞观等庙宇修缮一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昊天宫(玉帝楼),让人震惊,道教的昊天宫竟然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相关。1927年这里召开过中共府谷县委第一次党代会。</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宣传栏中关于中共党的会议、会址情况介绍。</p> <p class="ql-block"> 现在,玉帝楼所在地已成为府谷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五虎山古称“群山拱卫,虎山拥秀”,景点内有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五虎山已打造成一个山青水秀、人文毓秀的民俗景点和生态旅游度假区,被称为北方的“小布达拉宫”和府州城“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云霞观(娘娘庙)。</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沿路行驶,导航报告,到达府谷县城。</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公路就从这个县城前穿过,黄河就在这条公路边。公路旁就是一个大工地,堆放着施工用料和安全遮挡物等;还发现“州府古城”的字迹,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随即停车、靠边、存车,穿过路边施工的工地,到对面上山,去探个究竟。因为缺少对地方历史知识的了解,我们这时凭的是直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显而易见,这是古城,即使是被遮挡着,掩盖着,仍不失“庐山真面目”。</span></p> <p class="ql-block"> 说府州古城,先要了解现在的府谷县。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蒙接壤地带,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市毗邻,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自公元910年(后唐天佑七年)改设府谷县,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榆林市建县最早、历史最长的县之一。</span>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西部十强。2018年,2019年府谷县入选“综合实力百强县”。2018年11月,荣登“2018中国幸福百县榜”。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名单。</p> <p class="ql-block"> 府州城为陕西著名的古代军事要塞,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城墙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后经多次修葺,一直沿用。是我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头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年间设府谷镇,天祐七年(910年)升镇为县,次年设府州。府州城建于黄河北岸的石山梁上,负山阻河,地势险峻,城墙依山势而建,大致呈靴状。城垣周长2320米,面积22.4万平方米。共有4个大门,2个小门,城门上均有城楼(现已毁),其中大南门和小西门外建有翁城,城内有文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荣河书院等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内有主街二条横贯东西,另有十二条坊巷,</span> 除城墙建于五代和宋代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府州古城被称为中国将门第一城。府州古城“凭山之峻据河之险,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p> <p class="ql-block"> 府州古城是陕西重要的宋城遗址。</p><p class="ql-block">现在,古城入口处的“清圣祖康熙帝巡府御道”碑,当年康熙帝西征葛尔丹,便是从保德渡过黄河,进入古城。据《府谷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初六,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率军前往宁夏途中,二月二十九日从刘家古渡过黄河驻跸府州城,三月三、四日驾至孤山堡、镇羌堡至高寒岭住一宿,并在高寒岭赋诗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诗中流露出对戍边和带甲出征将士在霜华侵月、朔风凛冽中安全和温饱的担忧。闰三月底康熙平定了噶尔丹。可见府谷在古代戍边卫国中的地位及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1年府谷县政府对古城的树碑立传。</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城中的千佛洞。位于旧县城南门外控远门内东石崖。有窑5孔,3孔供诸佛,或尺许或五六寸,石刻古鳅璀璨满目,2孔系僧人住室,外列栏杆,内有回廊。修筑时代不详,但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重修。1981年列为陕西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千佛洞下的摩崖石刻。这片摩崖题刻有陈忠实、贾平凹、肖云儒、高建群等全国文化名人题词40余幅。这里可称的上是府谷县一景,因位置就在千佛洞下,进古城时登高台阶的旁边,摩崖题刻前面是一个街心公园,只要来府谷县的人,抬头就可以看到。</p> <p class="ql-block"> 这是荣河书院。 陕西府谷县荣河书院位于府州城大南门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书院分上、中、下三进院落,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前身为“义学”,是专收寒门子弟就读的学校,为旧时府谷培养学生应试科举的最高学府。义学改为书院后,因府谷在宋政和五年(1115年)曾赐名为荣河,故称“荣河书院”。</p> <p class="ql-block"> 书院南临黄河,长桥如虹,魁星楼巍然而立,“荣河听涛”现已成为府谷胜景。</p><p class="ql-block"> 荣河书院,分上、中、下三进院落,下院校舍大部被毁,中、上院校舍基本完整,均为硬山式,灰瓦铺顶,布局十分周密。</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通往府州古城的路。</p> <p class="ql-block"> 当年镇守府州城的是折家军。折氏出自北魏拓跋氏,从南北朝时起就是黄河上游的世家大族。唐末至北宋二百多年,作为党项族(羌族)的折氏组建折家军,镇守府谷数百年,抗击契丹、抵御西夏,为捍卫边防、稳定中原和当地人民生息繁荣做出卓越贡献,使府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西北闲地到设镇、建县、升州,最终成为西北军事门户。</p> <p class="ql-block"> 千年府州的文化历史,与折家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时期,世代镇守府州的折家将,在府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折氏家族属党项羌民族,从唐伍德初迁居府谷起,五代至宋末,历时500余年,其子弟多为武艺娴熟跃马弯弓的健儿,世代为抵抗外来民族的进攻,立下了汗马功劳。府谷设州的218年,折氏七代十四人连任府州知州,折世家族的成员参加了宋代几乎所有的大的军事行动。十四位知州有十二位都经历过战争历练。</p> <p class="ql-block"> 在府谷县的著名人物排列名录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折赛花。</p><p class="ql-block"> 人物介绍中称,折赛花(佘太君)为五代时的府谷县(府州)人,生在今碛塄农业园区折家山,后住今县城郊区花坞镇(花石峁村),佐杨业立过不少战功,惜古代重男轻女,正史无传,靠宋代县志相传。</p><p class="ql-block"> 杨家将的故事名闻天下,佘太君80高龄率军出征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而佘太君的原型折赛花正是出自府谷。折赛花是折家军折德扆(折氏第四代)之女,“佘”是“折”的讹传。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p> <p class="ql-block"> 府州城南门的翁城。</p><p class="ql-block"> 《保德州志》上说,折家屡世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佘太君自幼受其父兄的影响,酷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曾协助父兄练兵把关。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不亚于边关的士兵。</p><p class="ql-block"> 上述说法是史记,还是民间传说,作为游人,我们无从考证。但府谷人民自古以来镇关守边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历经千年的府州古城墙岿然屹立。</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石之巅的府州古城眺望黄河对岸—山西省保德县,可能是距离最近的两省两县,一衣带水,只隔着500米长的一座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古城下观看气派的摩崖石刻墙,就是一面艺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来府谷县城,刚好碰上星期六,是老百姓休息的日子!公路边就是一片街心公园、体育活动的休闲场所,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这里打球、跳舞、体操等健身运动,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感觉这里人的文化生活丰富,老百姓的心态平和,幸福感蛮强!看上去就像个百强县!府州古城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府谷县距离佳县还有120多公里,为赶路,四点多钟离开府谷,前往佳县。为避免走夜路,抓紧行驶,决定进高速。在府谷西休息站路过时,看到了服务区的雕塑“杨业”雕像,看来,人们崇尚英雄,民族英雄杨家将群体,在老百姓心中尚存,另外也反应了这里的地方文化氛围令人称道!</p><p class="ql-block"> 上高速路,往神木、榆林方向,走沧榆高速,转神未高速,于天黑前进入佳县县城,入住佳县最好的佳州大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 (二)陕西省佳县</p><p class="ql-block"> 佳县,古称葭州,因境内佳芦河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后改称佳县。佳县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是毛泽东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中国红枣名县。</p><p class="ql-block">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东隔黄河与山西临县相望,南邻绥德县、吴堡县,西连米脂县,西北接榆阳区,北以秃尾河与神木市为界,总土地面积2029.8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1964年,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葭县改为佳县。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佳县,生活战斗了98天。毛主席在此为中共佳县县委和县晋剧团分别题写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和“与时并进”的光辉题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佳县古城墙的照片,是佳县景观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走在佳县县城大街上,发现集市路边树立的当年毛主席为佳县县委和文工团“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题词。至今佳县人民还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佳县有个著名的景点,叫香炉寺,听说毛主席也曾到佳县参观过。我们住的酒店在县城东北侧,香炉寺在县城东的黄河岸边,有段距离。早上起床我们没有吃饭,迫不及待,就步行穿过县城的街道和小巷,去找香炉寺。沿着一条上坡路走,看到了香炉寺的路标,这路标把我们带入一条巷道,上上下下,弯弯曲曲,穿过巷道,才发现快到黄河的山崖边了。山崖边有贴着崖的小路可以走,路旁是一些院落人家。在山崖边可以眺望黄河,还能俯瞰依着山崖而建的一些窑洞及平房。再往远看,可隐约看到是个寺庙。寺内有个亭子,模糊可见香炉寺三个字。我们找到了香炉寺,看到了黄河湾流奔走。由于到达的太早,香炉寺没有开门,进不了寺庙,更不能走近寺内的“香炉”,不能到寺内转一转。但景色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县城古城墙、街道、巷口、高台等地,凡是能看到黄河和香炉寺的地方,不断的变换位置,寻找照相最佳方位。在黄河崖边,呆了近半个小时,不停的拍照,从太阳没有露头,到太阳出来,黄河湾流水、香炉寺全景被普照。以下是选出的不同时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太阳初生时佳县古城外的黄河和佳临大桥。</p> <p class="ql-block"> 太阳光照黄河,水面泛红。香炉寺部分进入画面。</p><p class="ql-block"> 这里介绍一下香炉寺。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的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p> <p class="ql-block"> 此照片出现了香炉寺及高足香炉。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p> <p class="ql-block"> 红太阳光照香炉峰。</p><p class="ql-block"> 香炉晚照的来历:香炉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山峰上的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边有山门、石碑坊等。每当夕阳西下时,太阳余晖将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黄河水流中,如诗如画,被呼之为小蓬莱,誉为仙境。1947年10月18日毛主席转战陕北曾到此游览,据说还对寺内的古诗发表了见解。</p> <p class="ql-block"> 大白天下后的香炉寺全景照。</p> <p class="ql-block"> 能看到高足香炉的寺院全景照。</p> <p class="ql-block"> 香炉寺院内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 “香炉晚照”是游客来佳县最希望遇到的景色。由于昨日下午我们不舍府谷古城的景点,可惜错过了晚霞照香炉,但是,见到了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来过的香炉寺,就是幸事,足以!(此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参观毕,从香炉寺走回酒店,还要经过县城的街道和集市,看到进城的农民和小贩已经开始摆摊卖货了,一幅生活画卷,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吃早饭、结账离开佳县,准备游览佳县另一著名景点白云山,离县城只有5公里,但由于这天是重阳节,县里组织大型活动,实行了交通管制,我们只得放弃,前往榆林市。我们又在佳县留下了一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三)陕西省榆林市</p><p class="ql-block"> 从佳县去榆林市非常方便,走高速只需一个半小时。简单了解了榆林市的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南接延安市。管界内总土地面积42920平方公里。 地貌情况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p><p class="ql-block"> 榆林市在陕西省,有着较强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突出。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二是人文优势独特。历史上,榆林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九边重镇”之称。榆林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古迹有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榆林市8个县30个村庄战斗生活过。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地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铁路、公路、高速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发达,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达榆林市,最方便的景点是红石峡。时间还早,我们就近取景,先游览红石峡。这是红石峡景区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红石峡位于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只是我们来的时间又赶在了上午。看不到红山夕照的风采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 对红石峡的形成,还另有一种说法。1472年,任延绥巡抚都御使的余子俊,准备在此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水道叫广泽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这里的题刻、石匾、各类碑记共有200种之多。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石峡的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着大小不一的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对联,革命先烈杜斌题刻的“力挽狂澜”字迹苍劲。</span></p> <p class="ql-block"> 参观时,我们发现东崖侧的一个石窟墙壁上,有一块石刻的文字简介。介绍在这个洞窟里,曾召开过中共党的会议。简要内容是1929年4、5月间,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在红石峡天门洞室,召开了第二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志丹、杨国栋、刘澜涛、冯文江等13人,会议集中批判了特委代理书记杨国栋的右倾错误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看此场景,感慨当年我党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顽强的奋斗精神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景区东崖侧开凿出的狭窄通道,安装着铁索护栏,一个人只能侧身通过。</p> <p class="ql-block"> 东崖的石阶栈道极窄且陡。</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引入榆溪河河水的广泽渠。</p> <p class="ql-block"> 石刻分列石崖两侧。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红石崖共有25处石窟。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旧时边将、文人留下的书法艺术作品,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景区榆溪河流西岸边上的观景亭,可供游人观景歇息。</p> <p class="ql-block"> 老吴站在观景台上,以东崖石窟长廊为背景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若是春季,群花生艳,一定会比现在的景色更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景区内榆溪河上连接东西两岸的大吊桥,游客从景区入口,顺着游览路线参观东崖、西崖,转了一圈游览完毕,再通过此桥回到景区大门,走出景区出口。一个来小时,我们结束了红石峡的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多,来到了下一站,参观镇北台长城遗址。这是镇北台景区大门入门处。</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的红山顶上。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有人称颂,“万里长城的一块坚硬脊椎骨!镇北台,永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登镇北台长城从此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海拔高1187米。</p><p class="ql-block"> 台周边遍植杨树、松树、柏树、柠条等植被。台上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是当年守台将卒的营房,至今基座尚存。</p><p class="ql-block"> 紧依台北下方建的一方形小砖城,是款贡城,为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 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p><p class="ql-block"> 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控制边贸,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建设的第二阶段,在一百三四十年后,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设在附近长城边上蒙汉互市的红山市,在红山之顶修筑成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号称长城第一台。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的建筑,其特点是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近500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江泽民亲临此台,一览塞上风情。</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周长668米,占地约2公顷,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p><p class="ql-block"> 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划,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对此,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 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p><p class="ql-block"> 人们站在镇北台顶端,举目四眺,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帘,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遗址是一组景区,我俩在景区内浏览,从台上到台下,逐个建筑登顶观看,还顺路走遍了四方道路,用了两个多小时。感觉大气!开阔,走出景区,不无遗憾!</p><p class="ql-block"> 奔波了几天,当晚就地休整,我们入住了榆林银杏国际大酒店。据说老板是榆林当地人,感觉理念超前,经营有方,管理前卫,很有特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酒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像!这样,游览又暂告一段,下一步准备前往雁门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