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四川之旅40

老李成蹊

<p class="ql-block">  【回忆四川之旅】我们来到“中国石刻艺术之乡”资阳安岳。安岳已发现历代石刻造像218处,多达10万余尊。全县69个乡镇无一没有石窟。安岳石刻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北宋摩崖造像是安岳石刻的又一鼎盛时期,以毗卢洞、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等处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  这里拥有几大之最:最大的唐代左侧石刻卧佛以及21万字石刻佛经、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毗卢洞北宋紫竹观音、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玄妙观、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庵堂寺等。尤其卧佛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距县城最近的圆觉洞。圆觉洞位于县城东1千米的云居山上,有唐宋时期造像103龛(窟),大小雕像1933身。从新修的石牌坊后沿着台阶直上就可以进入到圆觉洞的核心景区。</p> 圆觉洞,北宋,1091-1098,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萨、观音组合而成。后壁有“圆觉洞”三字。 这尊石刻舍利塔开凿于晚唐年间,高8米为13层的窟檐式摩岩浮图。 在舍利塔旁边就是宋代石刻精品--净瓶观音造像,该尊造像身体微微右侧,头戴宝冠,宝冠采用了巴蜀石窟中的镂空处理。不过这尊立佛的特色之处在于双耳佩戴一对耳环;杨柳观音左手并不是托净瓶而是呈提净瓶的动作,这两处都是圆觉洞净瓶观音造像独一无二的特征。 当然净瓶观音窟龛中还有一个非常特色的地方就在于两侧崖壁上的石刻飞天,可以说石刻飞天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壁画飞天。据说雕刻石刻飞天的工匠师,不但需要拥有精湛的绘画功底,更要有坚毅的耐力。下图就是非常精美的石刻飞天,堪称巴蜀石刻中的一绝。 圆觉洞旁边还有两尊庞大的造像,分别是释迦佛和莲花手观音。释迦牟尼佛窟中的造像为中国古代最大侧身站立佛像;而莲花手观音和净瓶观音的雕刻技法相似,重点可以欣赏菩萨手部雕刻精美的莲蕾。 第二站千佛寨。位于安岳县城西郊2.5公里的大云山上,因山顶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余尊而得名。千佛寨,唐代名“栖岩寺”,清代康熙年间更名“千佛寺”。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规模恢宏壮观,共有造像105龛,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两岩 。 千佛寨第五十六号窟左壁观音菩萨。产于晚唐。 僧、道、俗结缘造像使安岳石刻迅速崛起。三教合一的造像也不在少数,这是玄妙观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鸳大镇的白羊山麓 。 玄妙观“唐开元十八年当缘法师李玄则,行来住此营造……”题刻,证明此处大规模唐代道教造像,系道教大法师李玄则所建造。玄妙观是以道教造像为主的摩崖造像,规模庞大、内容丰富 。这是四真人像加两胁侍和守卫金刚 。 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教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 布满各龛壁的观、阁、楼、台、斗拱、法器、乐器、服饰等都是研究道教发展史和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特别是众多的道教金刚力士像,高大与真人相近,踞脚扭腰,富于写实,形态极为生动、威严。仙女、伎乐姿态优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材料。 第三站卧佛院。卧佛为释迦牟尼涅槃像。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观众为佛诊脉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该像刻于贞元年间。迄今一千多年,体形完整 。 第四站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毗卢洞其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这是中国最精美的观音经变像。 毗卢洞的石刻造像开创于五代后蜀,之后历代都进行过培修、补刻。这里曾经是五代至北宋年间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一。毗卢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造像也别具特色。 毗卢洞的"柳本尊十炼图",分上中下及顶壁四层。主像为毗卢佛(柳本尊的法身像),在岩壁中下层的正中,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莲台由两个现半身的力士托住。毗卢佛左右的上中层岩壁面上各刻五幅图,上三下二,左边的题刻编号为双数,右边为单数,合为"十炼"。 总体感觉,安岳石刻尤具特色的是以柳本尊为代表的四川密宗及其相关的地方性题材。这种全国最早、最典型的普通中国人成佛的独特造像,在佛教史上是一重大突破。不仅为研究密教史提供了新资料,也为佛教考古学提出了新课题。北宋开窟刻成的“川密”首领“柳本尊行化图”,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四川独特的地方特色,图文并茂,艺术地再现了柳本尊教祖的生平、行化、成佛全过程。其雕刻艺术的精美绝伦,宛如塑出,是北宋地方性、写实性、历史性独一无二的代表作。 造像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之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化瑰宝,还为弘扬中华文化,为祖国争光做出了贡献。 安岳石刻取材特点,是在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刻意创新和发展。石刻作品中,一扫了外来文化和古典文化泊来的痕迹。石刻造像内容,几乎囊括了佛教精典题材和道教神系中主要内容以及释、道、儒三教合流的内容。对传统佛教中的佛、菩萨、经变等造像,摹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在中国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 开凿于我国北方和中原石刻艺术成熟、鼎盛时期的安岳石刻,在受到北方和中原及川北广元、巴中石刻影响的同时,又融入了民族化、世俗化的特色,是佛教石刻艺术逐渐走向中国化的杰出代表。 安岳石刻有别于北方开大窟造大像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以一山、一壑、一石为单元,或倚崖取势,大窟大像雄伟壮观;或小龛小像密如蜂房,星罗棋布在全县各个乡镇。众多的石刻单元与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浓缩了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南方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艺术现象。 安岳石刻在雕刻手法上,趋于写实和精细,显得质朴而人性化。雕刻大师采用高浮雕、半圆雕、缕空雕、线刻、阴刻等技法,点面结合、线面结合、雕塑结合,完美地雕造出来的神、佛、菩萨慈眉善目;金刚、力士口鼻变形,肌腱暴突,对比十分强烈。成千上万的人物,千人千面,无一雷同;古建、花木、走兽、飞禽、社会风貌、市井风情形象逼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艺术写真和立体表现。一改了早期佛和菩萨必正襟危坐、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之态。将佛刻成侧身而立,拈花微笑;菩萨刻成立则侧身,和蔼可亲,坐则跷脚,姿美可敬。使石刻造像的人性化、世俗化、生活化露于体表,更加形象、直观。这种创新的雕塑结合,将石刻艺术推向了石刻发展史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