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游 絮 语》王哲士

chǔ chu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藏 游 絮 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王哲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天 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机从咸阳机场起飞的一瞬间,心底禁不住发出一声时髦的感叹:“啊,终于踏上通往雪域高原的天路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不是,这不仅是天路,更是天路之上的天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这一天,曾心心念念多少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地面景物渐渐远去,飞机穿云破雾渐行渐高。从舷窗看下去,我们乘坐的仿佛不是客机,而是航行在波涛翻滚的云海上的一只客船——本来么,这架飞机就叫空中客车A31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心绪随着颠簸的飞机禁不住颠簸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雪山,草原,蓝天;拉萨,布达拉宫,雅鲁藏布江;扎西汉子,卓玛姑娘,还有响彻高原的天籁之声……对于雪域之外的人,这一切似曾相识又那么陌生。说起来谁不想亲临其境,做起来却不是拍屁股就走的事。只一个高原反应,会让好多人反应不过来。至于我,也许是,也许不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也许是,有时冒出进藏的念头,就会想到头疼如裂、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的“高反”,还没有动真便败下阵来。说也许不是,常常设想是自己独行还是携爱人同往?可惜爱人身体素弱,去海南可(我们在海南过了十来个冬天),去西藏不可。是随团还是让儿女们陪同?犹豫之间,黑发竟蜕变成白发。时到如今,再提这个话题,怕是不识时务的浮想了。不只是家人说不,就连自己也少了底气,渐至于沉于心底没了消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到了庚子年,疫情过后旅游放开。因染恙,小女儿婷婷陪我赴京诊治,回太原后,突然问我想不想去西藏。我愣了下,以为是开玩笑,就爽快地说“想”。婷婷又问:“敢不敢去?”我想,反正是问者随意,听者无心,就大大咧咧地说有什么不敢的。过了两天,婷婷说:“爸爸,准备行李吧。”“去哪儿?”“西藏。”这才知道女儿说的实话。霎时,雪域的影子在眼前一闪,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幸福是不是来得有点突然?女儿认真,我也不得不认真评估自己:你敢去吗,你有这个条件吗,你这么大年纪谁放心你去?想了不利想有利,结论是:虽说高原缺氧,而我又霜染双鬓,但一个“三不高”(血压、血脂和血糖),就叫我从骨子里壮胆。还有一个是心劲。多少年的心愿,早给血脉里注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氧气。就这样,“胆气”加“氧气”,以及爱人和儿女们的允诺,小女儿和外孙女的大包大揽,便一身轻松地飞上进藏的天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行三代人:小女儿婷婷,外孙女楚楚和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地面,心也悬空,出行的人往往难熬时光。虽说我习以为常,但每次乘机,少不了有千里航程似一箭之地的急盼。楚楚见我坐着无聊,说不如打开视频看电影。我说看什么,说《攀登者》。好主意。此时此地观看这部冲刺珠峰的电影大片不仅合时宜,也合吾意。人家都能登上世界最高峰,难道我还怕珠峰脚下那些牵手搭背的小弟兄吗?电影是看进去了,竟忘了机外的世界。就在攀登者们登顶的一刻,飞机却载着我们缓缓下降。女儿说到了。这才扫视窗外,远处的雪山,近处的雅鲁藏布江,还有《逛新城》里唱得那个拉萨,一一扑进眼里,像是向你亲切问候:扎西德勒!一个视觉画面,一个现实画面,都在向你招手。不知该看中国登山队冲刺的一刻,还是该看飞机就要降落的一刻?好在这时视频给空姐关了,我便心无旁骛地看着飞机降落拉萨贡嘎机场叩动心弦的瞬间。心里由不得又是一声感叹:“拉萨,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出发时阴雨霏霏,至拉萨阳光灿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圣湖圣山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拉萨第二天,我们即向羊卓雍措进发。措,藏语是湖的意思。羊卓雍措意为碧玉湖,民间昵称羊湖,俏皮可爱还有点温顺。羊湖所在的浪卡子县距拉萨一百一十公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拉萨,顺着拉萨河前行,不时闪过立于山坡或嵌于河谷的寺院和佛塔、经幡,静默而神秘。他们和稀薄空气,洁净天地,皑皑雪山一道,给游人以圣域西藏独有的气息。偶尔有一片绿树,那定是一个村落。田里有人劳作,你会想当然地说收青稞?又闪过一片场地,见人影憧憧,长袖舞动,是否在跳锅庄?再闪现一条小路,有牲畜驮运,不用说是牦牛在献力;走村过寨,时见硕犬走动,是否藏獒在巡逡?直至要过曲水(县)大桥时,眼见陪伴我们前行的拉萨河汇入一条更大的河,有人说那就是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就此消失了名字却壮大为江,作为雅鲁藏布江的最大支流,也可说输惊天动地水,做隐姓埋名河,顺乎自然成大道,不由得心里对她一敬。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水宽漫,清且缓,虽然没有小桥流水般的秀媚,但也有膏泽丰沛的爽心,倒叫来自黄土高原的我们有了浸润之感。同是高原,论高度我们甘拜下风,论水流也无法比拟,只是顺天时就地利得人和的心行是如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爬山,爬山,不知爬了多久,总算攀登至一座贴着天际的高山之巅。汉藏双语刻石:岗巴拉山,海拔5030米。怪不得此时头重脚轻,胸闷,飘飘然呢。想起昨天飞机刚一落地,楚楚就嚷嚷着胸闷不适,惹得我俩好笑。说:“真是灵验,一到西藏,即有“高反”。今天怎么样,看来略有不适是常事,再不必大惊小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岗巴拉山口瞭望,两山夹一水,貌似月半弯,婷婷说羊卓雍措到了。环顾周遭,上碧下蓝,寥廓澄明,好一个云水顾盼生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山,见巨石上书:羊卓雍措,海拔4441米。湖水清湛,徐风微波,以手掬水,冷冽光滑。远望近观,有浓妆淡抹、形带状镜之感。你会遐想,这条蓝色的飘带,是上天的遗落,还是雪山的广袖,抑或是众水的编织?它的美来自天然,无须装饰自带娇;它的媚读懂也难,万般心思一点碧。到羊湖,仿佛头脑洁净了,尘累洗涮了,人与圣水的腹心相照,还能不放空心灵?此时此地,我是放空了,想必女儿也放空了,女儿的女儿,一个孩子家的,更是心与羊湖一齐飞了吧。女儿和外孙女骑牦牛穿藏服照像,让我也戴了顶毛绒绒的帽子,骑了头白生生的牦牛拍了一张。华发白牛,背景羊湖,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卓雍措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大都从这里出发寻找。羊卓雍措很大,能装下70个西湖;也很长,有13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堰塞湖之一。往东看无边,往西瞭无际,我们落脚处大约在中段。湖里多鱼,但藏族人从来不吃,任其添丁进口,家族兴旺得很。个中缘由,羊卓雍措既是圣湖,鱼儿也是圣物。所谓“蠢動含灵,皆有佛性”,故而得到护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藏民的水(想必是羊湖水)泡藏民卖的方便面,就着自带的面包肉干和榨菜,连同羊湖的好景致,一起裹腹,继续西行。路平坦,车流少,正好沿湖看水,贴岸观俗。田里有人,草地有畜,村庄寂静。但见幢幢藏房,有白色的,有灰色的,还有暗红色的,加上装饰,风味独特。家家有院墙,但不多见大门。院墙上多垒着像北地的锅盔一样的东西,圆圆的,偏偏的,像是着意在墙头的装饰。询之,原来此物乃牛糞并非装饰。夏秋捡回来,放墙上晾干,备冬季取暖烧饭。还有一说,谁家墙上的牛粪多码得整齐,谁家就好娶媳妇,此言在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几十里,路陡然升高,湖也退出视线,进入下一个景区。面前又见巨石,上写:乃钦桑布峰,此地海拔5039米,顶峰海拔7191米,她是西藏四大圣山之一。刚礼赞了圣湖,又朝拜圣山,不期然沐浴在人生的圣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女儿婷婷因缺氧不适,况旧地重游,便在车里吸氧休息。我和楚楚几乎没有多想就随游客往雪山爬去。路是新修的栈道,还算好走。但因缺氧乏力很难快步行进,不时停步,喘气,或吸几口随身带的氧气。虽是这样,我和楚楚相互搀扶,前行不辍,不到长城非好汉。山戴着白色的桂冠,披挂着白色的战袍,就像镇守苍穹的威武将军向我们招手。我们见状,好像也受到了感染。就这样,爬到游人止步的海拔5300米的地方。坐在凉亭看雪山,上头冰盖,下边冰挂,再下边冰柱,还可见冰挂上道道水流下滴,这水就是奔羊湖去的吧。听人说雪山的冰川厚处达百米,薄处也有十多米。正是它巨大的蕴含,才有了道道细流和涛涛江河,有了万顷良田和沃野千里。想到这里,打心里为它的圣洁和奉献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山时,路遇一老太。先是给我点赞,继而操着京腔问:“咱俩谁大?”我不假思索地回道:“我大。”老太也很自信地说她大。我问她今年高寿,回说七十挂零。她问我高寿,我伸了伸拇指和食指。老太说:“啊,都八十了,还敢爬雪山,不得了!”忙向身后的家人嘱咐:“快快,给我和这位寿星合个影!”这个小插曲,为素不相识的游人添了欢乐,为雪山圣地添了喜气。路上多见垒片麻石为塔,出于好奇,我和楚楚也以雪山石垒雪山塔,将心中的虔诚献给圣山。一生登山无数,一生平凡度过,不意想这一次可登出了名堂,不止在游人的队伍里显眼,回家后在朋友圈也有了点名气,令我很得意了些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观风八廓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中国首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拉萨八廓街名列其中。说起来也算幸运,十大名街我竟然去过七道。其中,海口的骑楼老街是我去的最多的一道,因为我在那里过了十来个冬天。白色的骑楼,窄窄的街面,比肩的商铺,挤匝的人流,中西合壁、东南亚阿拉伯连栋的建筑,带你走进五光十色的世界。你不免联想,世界很大,有时也很小,一道街就可观尽各国风貌。这里虽然是商业街,不爱购物的我却常常光临,信步逸游,沉醉其间,竟忘了何时何地到此又为何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和海口骑楼街的异国情调相比,八廓街建筑同样以白色调为主,却是小窗户小门,门窗外涂黑色的套框,有的在墙角墙身涂白红蓝三种颜色,门窗上搭小雨篷,加上石头的墩厚,造型的庄重,把民族的、地域的、宗教的及艺术审美的特色融会在一起,显示藏式浓烈醇厚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不到八廓街不算来拉萨,这话不假。石块铺成的街道,虽不很宽,却是拉萨客流量最大的地方。多处文物古迹和藏式大院点缀在这里,上千多家商铺挤匝在这里,络绎不绝的游人和藏族同胞观光转经在这里,各种藏式生活用品和旅行用品展销在这里,你会感悟到西藏社会从古至今的缩影。可见,大凡历史文化名街,必定是商肆林立文人骚客来往之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印象中,拉萨有条八角街,来了之后才知道是误称。正确的称呼应该叫八廓,藏语八古的音译。为什么误以为有八个角的街道,我的误读正如流动的语言一样,今天的误读说不准就是明天的正音,幸喜进藏才没有把八角当成正音。来西藏随处有学问,想当然免不了出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拉萨的中心在八廓街,八廓街的中心在大昭寺。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都是围绕大昭寺开转的。八廓是中转经道,或中路朝佛道,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在这里行走,时见成群的藏民手摇转筒以顺时针方向朝拜。整条八廓街,不仅弥漫着商肆味和文化味,还弥漫着香火味和酥油茶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民谚,“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公元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专为供奉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塑像修建了大昭寺,故而形成藏传佛教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有了大昭寺,就有了八廓街。有了香客,便有了商贩,有了商贩,便有了为之服务的一应设施,八廓街的兴盛当是大昭寺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楚楚进寺,婷婷在大昭寺广场闲逛。我们按内转经道走了一圈,似乎也算觉行圆满?看来只有慧悟得知。释迦牟尼佛像位于寺中心的大经堂,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想起寺院外广场的一棵老柳,也是文成公主所栽,习称公主柳。这里有她的塑像,有描绘她进藏盛况的画卷。一位公主即是一位使臣,她把大唐气象带到这里,播洒在这里,难怪人们把她当作菩萨供奉。我们登上三楼平台,只见各座殿宇金顶覆盖,熣灿恍眼,建筑跟着圣寺一起作派起来,华丽壮观之极。这座寺院是吐蕃王朝的原筑,难得的1300岁老者。八廓街也跟着大昭寺长寿1300岁,这是历史的幸事,文化的幸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昭寺出来,楚楚随妈妈购物去了,我顺便再访古探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去了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衙门排场大气,藏汉“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烫金大字气势夺人。入内,藏式风格的三层楼建筑呈U字型展开。大殿门楣高悬一匾“抚远绥疆”,苍劲有力的笔墨挥洒京藏,不由肃然起敬,端详良久。看展览,走居室,思古人,想今天,一位位大臣的身影活跃在眼前。自雍正五年(1727年)驻藏制度建立,到1912年大清终结的185年间,117位驻藏大臣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所作的努力有迹可寻。他们有的为国捐躯,有的抚恤救灾,有的建章立制,有的统兵抗英。就连贪官和珅之弟和琳,也慷慨解囊劝人种痘,留下良好口碑。历史的遗迹告诉人们他们忠于藏汉一家职守的事迹,也记录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它矗立在这里,即是藏汉人民团结和祖国山河一统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来,走至一处叫玛吉阿米酒馆的黄色小楼。只觉得它与白色情调的八廓街甚是乖致,不免端详了一阵。有知情者说,这座酒店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那么“玛吉阿米”是什么意思呢,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或是仓央嘉措梦中情人的名字,版本甚多,故事也不少。我本无意,但历史有迹,站在此地,还能不多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过一点仓央嘉措的诗。作为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却为后人留下一部细腻真挚的情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编织起一道诗廊。当然,正因卿卿我我的世俗之情,与炉香乍热法界蒙薰的修禅相悖,这位极具才华的浪漫诗人,又是位备受争议的达赖喇嘛。他迷离的生平,酿造出许多迷离的传说。比如眼前的这幢名为“玛吉阿米”酒吧所在,相传就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曾在此写下“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的诗句。“未嫁娇娘”在藏语中便是“玛吉阿米”。从此,玛吉阿米因一诗走红,读诗的人想象这位未嫁姑娘的虚实,听故事的人痴迷于传说中的情境,终究变作艺术化了的形象得以永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坐在活佛高位的仓央嘉措也如是。构陷于政治漩窝的达赖喇嘛和沉醉于情爱漩窝的仓央嘉措,在爱与憎、 苦与乐、 行与思、 感与悟的修持中,想的是”不负如来不负卿“,到头来却很难兼顾,并为此付出25岁的鲜活生命。他的死一如他的生,也留下多个版本,迷离于人间。有感于此,在八廓街再添上一条“诗神街”的称谓,才不负这位才华横溢诗魂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布达拉宫遐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地方最好的广告,如同凤冠霞帔的出嫁女,未揭面纱已然联想到天生丽质。如此说来,游拉萨之前,我已撩起布达拉宫神秘的面纱端详了一番。她的丽质在于:蓝天为霞帔,红宫为凤冠,白宫为冠沿,挺拔峻俏的玛布日拉山为宝座,蓝红白黄绿色彩的绝妙搭配,便是人为的色泽借助自然的妙态、自然的颜容亲近人为的杰作的“浑然天成”。作为拉萨和西藏的标志,这座集宫殿、城堡和寺院建筑群,这座过去曾是政教合一的象征,虽然从形态上依旧居高临下,但从文物活起来用起来的角度,早已归属于人民大众,成为可以直观,可以平视的历史遗存。人们所以要仰视它,除了有圣地之誉,还有为她的艺术成就之高——云中堡垒,天上宫阙,可与天穹争锋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步逼近她,目光盛满了上下起落,重叠交错,建筑奇诡的身姿。心里想的是,那些深藏于数不清的殿堂房舍里的佛塑和金妆,以及用岁月的年轮编织的悠长的故事,不是都在等待你我的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在山下歇息,我和外孙女向天上宫阙登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分左右盘旋上下。参观者沿右首陡峭坡道缓缓前行。至半山腰的售票处,楚楚排队买票,我则挤在门沿下的人群里歇息。我看见,无论是排队的或者是歇息的,大多面红气粗,脸颊挂着细密的汗珠。有位年纪不算很大但也不算很小的男士,看我发白面苍,发问道:“你老今年高寿?”我说:“就要奔八”。“哎呀,你这般年纪还面不改色,我们团队里几位六十岁的大爷早腿软气喘掉队了。”他的话引来好多惊奇的目光,一霎时,我成了众人围观的“宠物”。楚楚听见,回头也给了一个欣然的目光。我像小孩子,人一鼓舞,话到嘴边的那个“累”字咽到肚里再不敢露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寺院,穿堂过殿,攀梯登阶,在曲曲弯弯,起起落落,陡陡峭峭,明明暗暗的艰难跋涉中浏览景致。看得多了,眼有点应付不过来,脑子也不灵光。说起来,一个钟头时间,那么多景点,只能是走马观花,一知半解。作为游者,只要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气氛,增加一点见识就算不虚此行。回来理了理,印象较深的大概是那些佛殿灵塔和壁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壁画里也有文成公主进藏图。文成公主进藏路,某些路段至今也没有定论。倒是我们曾走过有定论的青海省日月山。山上有文成公主塑像,山下是倒淌河。日月山得名文成公主在此摔碎日月宝镜,半块朝东,半块朝西。倒淌河因公主思念家乡和亲人,直哭得河水倒流。试想,一介弱女子荷载一国之托,与其没有回头路,没有重归日,倒不如毅然决然擦干泪水,一步步走向云深不知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必有过像现时人说的“高反”之痛,有过穿异服吃异饭习异俗的艰难磨练,别无选择使她必定选择视他乡为吾乡。所以,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她的博学多能便派上用场。中原的文化和先进技术传播到这里,滋养了这方土地,也繁荣了这方土地。公元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从此可以回到大唐,而是选择了留下,与吐蕃人民一道奉献了青春走完了暮途。她的大恩大德被西藏人民尊称为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成公主的一页翻了过去,但大唐与吐蕃的和亲路没有就此了结。710年,又一位大唐公主步文成公主后尘走上这条和亲路,她就是唐中宗的养女金成公主。入蕃30年,一样与文成公主力促唐蕃和盟,一样在这里奉献了青春走完了暮途,但金枝玉叶的金成公主并没有皇族远房的文成公主那么驰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拉宫灵塔殿是黄金和珠宝的世界。最具震憾力的是,重建布达拉宫厥功甚伟的五世达赖,以上万两黄金、上万颗珠宝装饰成的灵塔,令后来人目眩神迷的不可思议。灵塔殿里有五世、七世、八世,直至十三世达赖,惟独没有六世达赖。活佛的灵塔里少了仓央嘉措,诗魂的行列里却多了仓央嘉措。“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就是他把金身灵塔置之身外的心语。身在布达拉宫,心却飞向诗和远方,他的灵塔矗立在另一个艺术情感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别拉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藏第四天,婷婷母女拍照留念,这是在来之前就预约好的。吃过早饭即奔赴目的地,我在酒店休息。直到下午四点左右才得以会面。听娘俩说,化妆费时倒腾外景地费力,直累得人困马乏,连饭也没顾得吃。好在拍得成功,摄影师说今天拍的数她们靓。回家后传来一看,藏袍加身,头戴饰物,佛珠、发辫垂肩,发饰、腰带、念珠、项链一装扮,倒也素雅大方,衣丽人俏。女儿不显其幼稚,母亲不露其老成,家人都说,装扮太仙啦,真是母女俩卓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还赶忙看了眼拉萨三大寺院之一的色楞寺,晚至布达拉宫广场观夜景。只见天上繁星点点,地上人头攒动。现时,人头攒动的事好遇,繁星点点的景难求,难与易相聚,算是此行的一个礼遇。通明灯光映照下的布达拉宫,白宫愈白,红宫愈红,是夜拉萨最出彩的地方。灯光下,有人发现了我这位老者,稍聊两句即打开视频,联线他母亲。她母亲说眼红我的福气,眼红我的胆气。八十岁还敢去西藏,她才七十多,说什么也要来西藏看看。这句话倒叫在此地工作的儿子眉开眼笑。说早就想叫母亲来西藏看看,可母亲总是说怕高原反应不敢来。这下可好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嗬,我又成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藏五日游,来回旅途两日,净游三日。看似短暂,其实游了圣城(拉萨),看了圣湖,登了圣山,一路上感受亲情的孝行,心已足矣。以年近八秩之身体验雪域高原之旅,行亦足矣。到了贡嘎机场,女儿说:“咱们操点心,今天可不要再让人点名。”话刚落地,只听广播里传来呼叫:“某某航班将停止检票,请王哲士,王华(婷婷),李佳洳(楚楚)三位旅客尽快登机”。我们一听,边笑边跑,总算没误趟。笑什么?笑婷婷说的那个“再”字是有来由的。说的是在咸阳机场候机楼,坐的离登机口较远。不知什么时候才想起气氛有点不对,这才朝登机口走去。原来除了检票员,已经不见了旅客。与此同时,广播里传来焦急的呼叫声:“王哲士,王华和李佳洳三位旅客请注意,本次航班即将停止检票,请尽快检票登机”。两次被人家点名,脸上发烧,人也不自在,心想再不能如此粗心,出行人可要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机起飞,蓝天依旧,雪峰依旧,不同的是比来时的头脑空空装了不少见闻。如西藏人民的靓装新居和笑容,西藏与内地社会的同步发展,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等等,都让我们来有所盼,去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了拉萨,别了西藏!女儿和她的女儿如是说,我如是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2021年4月6日&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