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说富官庄镇的古迹与名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富官庄镇位于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部,潍河发源境内,浯河横贯东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也留下了很多古遗迹和文化名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禹贡》:“潍淄其道,莱夷作牧”,是说禹夏时,潍河洪水过后,先民在两岸种植大麦,开始有了种植业。姑子顶等遗址考古发现,证明富官庄的先民由山岭到平原,沿潍河浯水聚族而居,渔猎而食,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披星戴月,筚路蓝缕,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p><p class="ql-block">迄今为止,全镇境内已经发现人类聚落址12处,其中,姑子顶、抬头、凤台三处遗址,既有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又有商、周、汉、唐文化遗存。由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富官庄镇境内就有人类聚居,繁衍生息,绵延至今。</p><p class="ql-block">姑子顶遗址,是富官庄镇境内跨越时代最长的一处人类聚落址,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汉各代一直有人居住,时间长达2000多年。该遗址位于镇驻地东北的何家庄子村西南约一公里的地方,东西长180米,南北宽90米,面积16000平方米,高出地面约3-5米,文化堆积厚约1-3米。遗址东去二公里就是浯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发源于双山的一条小河从西东流,经过下谭家沟、何家庄子、井丘等村入浯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遗址西部建起了何家庄子水库。该遗址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镞等,陶器有夹砂器物残片、鼎、鬹、盆等器形,又有豆、罐、鬲、壶等。早年曾出土汉代铜壶,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发现东汉铁器窖藏,出土了铁鼎、铁镢、犁铧等物。经文物部门综合分类研究,遗址最早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次之为商、周之际,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晚期为汉代文化遗存。姑子顶遗址还是汉代灵门县古城,这是张同旭先生在《姑幕古城考——兼考汉代灵门县古城》一文中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抬头遗址,是富官庄镇境内众多古遗址中唯一位于浯河北岸的一处,与姑子顶遗址于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抬头遗址是一处龙山文化和汉唐文化遗址,位于抬头村北,东临浯河,南、西、北三面为平原,呈长方形,面积约2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稍高于平地,厚度约1~1.5米,内夹杂大量陶器残片、及少量石器和火烧土等。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锛等,陶器有鼎、罐、盆、壶、纺轮、鬹足等,并以夹砂陶、黑陶为主。</p><p class="ql-block">凤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遗存,位于官庄村西一公里。遗址东临平原,西邻浯河支流漫流河,南、北为丘陵,高出地面1~3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保存较好。出土的石斧、石刀等石器和鼎足、豆柄、鬹足、蛋壳陶片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存,而夹砂陶片、磨光陶片又是新石器晚期岳石文化遗存,距今大约3950~3500年。</p><p class="ql-block">沂水县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共有4处,其中富官庄镇的就有3处,即、姑子顶遗址、抬头遗址、凤台遗址。另外,全镇境内还有周代的松园遗址、黄泥沟遗址、金花岭遗址、上庄地遗址(泉子崖村东),汉代的西漫流、下蔡家沟、上旺遗址,以及唐宋时期的何家庄子和前陈村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官庄镇境内古墓葬有4处,即:战国-汉代东漫流墓群,汉代东得水墓群、范家庄墓群,明代垛庄王氏家族墓地。汉代古墓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而位于东漫流村的战国——汉代墓群已有2000多年了。由于时代久远,风雨侵蚀与人畜践踏,汉代以前的古墓群毁损都比较严重,而垛庄王氏家族墓地是全县保护较好、墓葬完整、碑碣较多的一处明代墓地,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垛庄王氏家族墓地位于垛庄村西,地处丘陵东坡,坐北朝南,南邻潍河,西、北接丘陵,东为垛庄村。墓地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有大小墓葬300多个。墓葬大小、封土、结构不一,有的全用石块砌成,有的用石块砌成一周,有的全是用土堆成。不少墓碑前立有石碑,但碑的形状不一,有的两边镶着刻花石框,顶上有碑帽,有的将一块小型长方形石碑镶嵌在堆砌的石块中间,还有的只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多数石碑除中间刻着墓主人姓氏,两边还刻着花草、人物等,有浅雕也有浮雕,刻工细匀,栩栩如生。墓碑既有明嘉靖、万历、天启、崇祯等年间所立,也有不少清代的。在墓地东南部,有一座最大的石砌墓,长3.64米,宽3.56米,通高4.59米,全部用大块条石砌成,当地俗称“吊棺”。石墓正面(南面)正中镶嵌一块不大的石碑,中部竖刻“明故先考王二公讳昱之墓”,右侧刻“万历拾伍年(1587)中秋甲申日立”。墓主人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民——垛庄王氏七世王昱。</p><p class="ql-block">在石阶墓东北不远处,有一通石碑名曰“王世宗派之图”。石碑由时任直隶凤阳府颖州广积仓大使的王伯升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八月所立。碑文记载,今天的垛庄那时叫堕家庄,隶属于山东布政使青州府莒州贤和乡流泉社,彼时垛庄王氏已繁衍至八世,但碑文并没有提及王氏来自哪里。据 《重修莒志·氏族》记载:“垛庄王氏,原籍淄川吊桥子庄,明初迁莒北垛庄。始祖失讳,现已传至二十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神多,莒州庙全”,是过去莒地流传的一句谚语。据史籍记载,清末民初莒县存庙360余座,庙宇之纷繁,可谓盛极一时,但民国及以前一直属莒(州、县)的富官庄镇,载入民国《重修莒志·庙宇》的只有陈村省堂寺、抬头石佛寺和徕庄古松观。</p><p class="ql-block">省堂寺遗址位于前陈村,是《重修莒志》记载莒地修建于唐朝的四座寺庙之一。志载:省堂寺由密州莒县石城乡慕贤里淳于通、石醒等26人发起,并得到正议大夫王须达、孙定国、李敬、陈□、孙顺、宋子敬、糜汉、孙□、臧选、张君衡,与东莞县正、武骑尉、飞骑尉、菀副等35人的支持资助,建筑佛堂一所、石碑一通和十六王子造像。</p><p class="ql-block">省堂寺建于大唐永徽元年,即650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富官庄镇境内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寺庙,也是旧莒地建于唐朝四处寺庙之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一是省堂寺由密州莒县石城乡慕贤里人发起,并得到东莞县正等文武官员支持,说明当时莒县与东莞并存,而东莞县治所应该就是现在的莒县东莞镇东莞村。二是碑文中“建立古佛堂”一词,以及十六王子造像是镌刻在“隋开皇阮景晖百十八造像碑阴”等,说明省堂寺是重修,而在此之前此处就有建于隋开皇年间的寺庙遗址。三是碑文所载“东莞县正甯道愿、邢天云,武骑尉孙子贵、宋仕文、汲作则、双树生、双待郎、张善才、淳于义、孙宽 ,飞骑尉徐道、赵君柱、张仕达、李义林、臧思佰、唐德盛、徐仕勋,菀副昝公亮、王海钧、张白郎、成佰仁、解璋、臧弘干、谢述、孙善达”等人,悉数被《重修莒志》收录,填补了这一时段旧莒志职官名录的空白。当然,省堂寺碑文还承载了更多的更有价值史料与信息,不然《重修莒志》怎么会将碑文和十六王子造像题名全部收录呢?</p><p class="ql-block">省堂寺曾于元至正二年(1342)又重修一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存有残碑。如今,省堂寺已不复存在,元碑已残,唐碑及十六王子造像碑是否与拓片一起保存在莒州博物馆,尚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北流泉庙,位于刘家后沟村南,是当年当地一处很有影响的道观。北流泉水因北流入浯河而得名,道观因泉而建,因泉而声名远播。“众山环抱,群峰拥起,周围俨若画屏,中则水势涌出,远闻若龙吟鲸号,近观则吐玉喷珠,浩浩北逝,而归于浯水,盖亦擅明秀之极致矣”。此等山明水秀、豪杰钟灵之地,被道人高清美、刘清云看中,于是在此建起三官庙一座,开始布道传教。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庙主刘东富、刘思祝在一众乡贤和施主扶助下,创建大阁二层,上塑泰山老母行宫并观音老母神像于其内。登其上,入其中,远望山色,近听水声,层峦叠嶂,澎湃汹涌,悦诸目而快诸耳。其后香火旺盛,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解放后,由于宗教政策等原因,道士返乡还俗,香火熄灭,庙宇颓废。</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战天斗地精神的盲动下,北流泉被改造成了大口井,而使千百年的自然造化消失贻尽,荡然无存。前些年,又有人倡导在庙址之东修建了红砖红瓦的三间庙宇,香火也逐渐的旺盛了起来,但泉已不复,庙阁不再,也无布道之人,一天的香火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好在清康熙年间修建观音阁碑还在,能使身临其境之人感受到北流泉道观的历史与沧桑。新建观音阁碑碑,由庠生赵位撰稿,庠生高勋书丹,现已列入临沂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流泉道观源于高清美、刘清云二位道长始建三官庙,并在此传教布道,但是,三官庙创建于何代,二位道长又来自何方?庙主刘东富、刘思祝是后沟还是东得水人,道观管理是一种什么方式?道观最兴盛时的规模有多大,除了三官庙、观音阁,还有什么别的建筑呢……一个又一个疑问能从哪里寻找到答案呢?</p><p class="ql-block">《重修莒志》记载,当年莒地佛教分为临济派和曹洞别支贾菩萨两派。抬头石佛寺属临济派,传说抬头村之名还与寺与僧有关。抬头东边的樊家庄(今范家庄),当年有人曾在抬头西山的寺院出家为僧,思家心切时,居高东眺,抬头首见此村,以此得名抬头。</p><p class="ql-block">徕庄古松观,创建于明历四十二年(1614),这是见于《重修莒志》的文字记载。除此之外,尚无更多的信息。 </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富官庄镇境内最著名的胜景,当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齐长城了。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凝聚着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p><p class="ql-block">齐长城富官庄段是齐长城东段复线汇合点。主线西自本县杨庄镇牛山入境,经过闵泉头、高家石岭、王家箕山、徕庄、小黄崖等村东行,从垛庄村中穿过东上杨廷山,至三楞山与复线回合后入莒县境。复线北从安丘县入境,过浯河、上卧牛城,经光光山南行至三楞山与主线汇合。清《嘉庆莒州志•舆地》载:长城,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俗称长城岭。《齐记》:宣王乘山岭筑长城,西起齐州,东至海,以备楚。长城之入莒者,自穆陵东历太平山四十里,接高柘之岭,转而南,绝浯水,过卧牛城,又南傍高华岭,入诸城界。这里记述的就是齐长城复线,民国《重修莒志》又原文引用了这段文字,不知为什么,莒志对齐长城主线反倒没有半点的文字记载,令人不解。</p><p class="ql-block">齐长城,当地人称“长岭”。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当年的军事巨防已雄姿不再,但也留下了垛庄的东西“长岭”、泉头的云岫山、高家石岭西岭与村前、卧牛城等多段保护较好的遗址。尤其是杨廷山至三楞山一段的长城石垛,更是蔚为壮观,置身其上,揽胜沂蒙山,千古风云,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万山奔涌,林海卷翠,潍浯凝碧,彩云流飞,农田村落,炊烟飘渺,令人心旷神怡。千年齐长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而且还有孟姜女哭长城,十八个太阳轮流转,杨廷将军遭误斩等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卧牛城,屹立于浯河南岸,北与摘药山隔河相望,南与杨廷山一脉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由于年代久远,长城遗址虽然难觅,但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山寨遗址仍在,这应该是富官庄镇境内至今还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山寨遗址,而且还有清同治建立的石碑。</p><p class="ql-block">神秘的石泉府位于杨廷山北麓,也是一个很好的游玩之处。传说负责杨廷山一带修建齐长城的杨廷将军,因擅自修建长城复线被误斩后,头颅顺杨廷山滚了下来被土掩埋。齐王为其恢复名誉后,将士们为寻找杨将军头颅,在此到处挖,结果挖出一个地下奇观。</p><p class="ql-block">石泉府坐南朝向略偏北,东、南、西三面是高地,与洞府顶部处于一个平面,南面的石灰岩溶蚀地貌,面积约三四亩地大。北侧岩石林立,最高处十余米,宽约三四十米的样子,是石泉洞府的正门,向北是一细喇叭形的开阔地,极其雄伟壮观。石泉府岩石溶蚀极为严重,构型复杂神奇,石石相连,沟沟相通,洞洞穿透,呈现多种动物、器物形象,生动传神。传说石泉洞府住着神仙,时刻守护着石泉府,不让人们破坏这里的一草一木。石泉府北面的岩石下,清泉长流,泉水能治百病,十里八乡经常有人来或求药,或烧香还愿。尤其是每年清明节,香火兴隆,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此外,潍河之源箕山,浯河险隘石壁口,泉头古泉等等,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胜景,这些已在说山水时一一介绍给大家了,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朋友,看了我的介绍,是不是您已经有了探访富官庄深厚文化的冲动。来吧朋友,热情、淳朴、好客的富官庄人随时欢迎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