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认为杀岳飞的主谋是谁?

闻风37599034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书写的岳飞词《满江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岳飞</b></p> <h3>  杭州西湖栖霞岭南麓有一座闻名世界的岳王庙,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墓园坐西向东,园内就是著名的岳王坟,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br><br>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br><br>  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br><br>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h3> <h3>  在中国历史上,“秦桧害死岳飞”早有“定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致认为,岳飞之死,秦桧罪在不赦。何止千万人骂秦桧是叛徒、内奸、卖国贼,在杭州岳坟前,人们用无辜的白铁铸出秦桧夫妇向岳飞谢罪的跪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岳飞墓</b></p> <h3>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 (今江苏南京)人,南宋劣迹昭著的投降派代表。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第,补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与宋徽宗、钦宗一起被金人虏获。史载他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哒懒。女真贵族将他放纵南归以后,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为宋高宗赵构所宠信。秦桧为相时,贬逐忠臣良将,力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他最大的历史污点是陷害和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岳飞的《满江红》词</b></p> <h3>  然而,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毛泽东,认为主和与杀害岳飞的主要责任不在秦桧,此论可谓石破惊天。</h3> <h3>  冒广生(1873—1959年),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曾列名“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 1957年6月,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冒广生、冒舒湮父子。当冒广生介绍儿子冒舒湮抗战初期在上海写了个话剧《精忠报国》,以秦桧影射汪精卫时,毛泽东注视着冒舒湮说:<br><br>  “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徵明有首词,可以读一读。”</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徵的《满江红》词</b></p> <h3>  文徵明写了什么呢?是一首《满江红》,现在就在杭州岳王庙内。词曰:<br><br>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br><br>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h3> <h3>  岳飞遭冤杀,《宋史》有关纪传只罪责秦桧,杂剧和小说《说岳全传》也说是秦桧、王氏和张俊等人是凶手。毛泽东摒弃传统史说,而认同文徵明之说:“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赵构皇帝</b></p> <h3>  秦桧杀岳飞,其实是在执行南宋小皇帝高宗赵构的命令。那么,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赵构的书法作品</b></p> <h3>  岳飞是南宋小朝廷的保卫者,理应是赵构的爱将,赵构要杀岳飞,粗粗一看,似乎毫无理由,但奥妙就在这里。</h3> <h3>  赵构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为完颜兀术掳走了他的父兄徽、钦二帝。而钦宗是大宋法定的皇帝。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正是完颜兀术把赵构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否则只是康王的赵构决轮不上当皇帝。因此,在钦宗并未死亡又未被废黜的情况下,赵构当上南宋皇帝其实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法统,最多只能称为摄政王,是“代皇帝”。</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秦桧在朝廷做臣相</b></p> <h3>  对自己皇位的不稳定性,赵构是完全明白的。这样一来,赵构应该有二怕:一怕完颜兀术杀进临安推翻他,二怕父兄返京替代他。因此,要坐稳皇位,赵构就必须争取两全其美:既能打败完颜兀术,又能阻止父兄返京,于是南宋必须求和而不是求胜。如果岳飞能完成这一任务,无疑就是赵构的大恩人。但如果岳飞抗命,既要打败完颜兀术,更要救出老皇帝,那无疑就是赵构的大仇人。如果正统合法的老皇帝回京,赵构不仅要丢掉皇位,还一定会丢掉性命。试想,老皇帝了解赵构的真实意图后岂能容他?因此,无论是为了皇位,还是为了性命,赵构都必须除掉岳飞。</h3> <h3>  岳飞为什么使自己成为赵构的肉中刺、眼中钉呢?如果当年岳飞在打败完颜兀术后立刻选择或拥护与金邦的和谈,这不仅不影响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荣华富贵飞黄腾达。那么,岳飞在赵构眼中的地位肯定要比秦侩有过之而无不及,起码也能并驾齐驱。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岳飞偏偏选择了抗命。</h3> <h3>  岳飞打出的政治旗号是“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直捣黄龙”赵构高兴,但“迎二圣还朝”这还得了,这不是公开向赵构挑战,要赵构下台吗?然而包括赵构在内,谁又能对“迎二圣还朝”提出异议呢,更不用说公开反对了。毕竟这直接关系到赵家父子兄弟谁登龙廷谁赴黄泉的弥天大事,朝中大臣谁肯多嘴,谁又敢多嘴?这恐怕是岳飞下狱后,谁也不肯表态,更不敢搭救的真正原因。</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岳飞劝皇帝早立儲君,被赵构记恨在心。</b></p> <h3>  现在没有史料记载当年赵构的真实想法,但遵循常识完全可以断定他非常矛盾。岳飞是护国大将,除掉岳飞不仅要坏赵构自己的名声,冒巨大的政治风险,而且不利于南宋小朝廷的安全。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能够收买笼络岳飞,像秦桧那样为赵构效力,这自然是两全其美。当年赵构究竟是如何行动的,现在已经是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构一定是在幕后威胁利诱恩威并施,并且一直努力到最后的一分钟。因为朱仙镇大捷,岳飞击溃了金兀术的主力,眼看再不公开出手强行阻止,“迎二圣还朝”完全有可能成为事实之时,一说是十二道金牌,一说是七道金牌,反正赵构是慌了手脚,不顾一切地连续下旨强令岳飞停止乘胜追击。这时的赵构已经没有退路,但显然还在作最后说服岳飞的努力。同样,岳飞显然也是在努力抗命,否则赵构也不用发出如此多的金牌。当时赵构肯定已经意识到,随着金兀术的落败,不肯妥协的岳飞已经替代金兀术成为他皇位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因此,既然收买不成,迅速除掉岳飞以免后患,就成了赵构的当务之急与唯一选择。对赵构来说,不管是金兀术还是岳飞,只要威胁到皇位的安全,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h3> <h3>  其实,早在岳飞几次北伐取得大胜之后,因功勋太大,难免有震主之威,但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而且在岳家军已有十万兵马,占全国兵力四分之一强的情况下,他还多次要求增添兵力,赵构总是予以拒绝,说宁可缩小防区,也不能添兵,显然是为防止岳飞“尾大不掉”。</h3> <h3>  再有,岳飞大概是出于忠心,当面建议赵构早立皇储。这时赵构独子已亡,他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但赵构时年才三十岁,内心仍抱有生育希望。岳飞偏于此时建议立皇储,在赵构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自己的难言之隐,故大为不满,说:“武将不能干预朝政!”并认为岳飞有异志。立太子本是皇家私事,聪明人不会冒然进言,能说的也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无论是摸准还是暗通,只能迎合“圣意”。“武将不能干预朝政”,这是宋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立下的规矩,岳飞触犯了这个底线,犯了忌,不能不引起了高宗的猜疑。这也足以说明,岳飞军事上有天才,但缺乏政治头脑。</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赵构对皇位产生不安</b></p> <h3>  这一系列事件,使本来就忐忑不安的赵构必然心怀愤恨:好你个岳飞,又要增兵,又要请立太子,又要迎回二圣,根本就不把朕放在眼里。于是,产生杀岳飞之心是顺理成章的事。</h3> <h3>  岳飞之死是南宋朝野的一件大事,是南宋政治的一大丑闻,更是赵宋皇朝的一块心病,真是既不能隐瞒也无法回避。究竟如何处理这一难题,从历史事实来看,宋高宗的继任者最后是采用了“坏事变好事”的办法,就像强加“谋反”的罪名一样,把“忠君”的头衔强加给岳飞,把岳飞捧成“忠君”的典范。这样既为岳飞平了反,又安抚了民心,还树立了有利于统治者的榜样,让民众效仿,可谓一举多得,权术过人。</h3> <h3>  岳飞为何死,谁是杀岳飞的主谋,南宋朝野应该是洞若观火。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是骂奸臣不骂皇帝,或者更确切地说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共同的需要,也为了杜绝可能的含沙射影,是决不允许骂皇帝的。这种政治现象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条不成文法律,也是官场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因此,秦桧自然就首当其冲,成为千夫所指的大奸臣。</h3> <h3>  应当说,人们在处理岳飞墓前下跪的铜像时确实是花了一番心思。照理,这四个铜像应该是赵构、秦桧及两个帮凶。如此一来,虽然符合事实却犯了大忌,谁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险。但如果只用三个铜像,人们又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王氏的出现就合乎情理了。因为四个铜像象征了谋害岳飞的四个主凶,而王氏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幕后策划者”,因此很可能成了赵构的替身,借以影射和羞辱赵构的所作所为像个女流之辈,上不了台面。</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岳飞墓前跪着的五个罪人</b></p> <h3>  总之,随着岳飞墓前秦桧等人铜像的下跪,岳飞“忠君”的形象就此得到了确立。赵构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以“谋反”罪枉杀了岳飞,赵构的继任者虽然封岳飞为“忠臣”,其实质却是强迫已经冤死了的岳飞继续为巩固赵宋的皇位而效力。</h3> <h3>  1975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论《宋史》时又说:“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br><br>  秦桧是状元出身,据确切记载,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评价秦桧是古代几个难得的“出色”的状元之一。<br><br>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只有十六人参加的中共主要领导和党外人士谈教育的春节座谈会上,对中国的教育问题谈了很多话,其中话题一转说到了历史上的状元。他说:<br><br>  “历史上的状元,出色的没有几个。唐朝的李白、杜甫两大诗人都不是状元。出色的状元只有文天祥、秦桧。柳宗元、韩愈出身翰林,但是二流。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蒲松林等,都不是状元。……”</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秦桧的书法</b></p> <h3>  身为状元的秦桧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据载,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佶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印刷用的“宋体”。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与“宋体”一脉相承。所以,有人说宋体就是“瘦金体”的印刷体。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可以说,这是“因人废字”。<br><br>  酷爱书法艺术的毛泽东说秦桧比较“出色”,可能是指他的书法而言。毛泽东将文天祥和秦桧相提并论,那是给了秦桧天大的面子了。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给秦桧翻案,但是他明显是不满意千百年来民间和史学界对秦桧的看法的。<br><br>  <br><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岳飞征战沙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