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泰山

虫子读书

<p class="ql-block">金庸小说中有许多有关我国大好山河的描写。从苍茫大漠到南疆大理,从江南的旖旎风光到西域的奇特风土,山水之间,多有着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配合故事情节和烘托气氛外,某些点到为止的单纯的景物描写,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金庸少小离家,半生漂泊,加上工作和写作繁忙,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畅游山水,而其书中有关山水景物的描写,应该大多得自书本和听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想象力。所以金庸书中的山水描写,除了总体上的大色调大格局的准确外,某些细节其实也多有不符。当然这无伤大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南方人,金庸对北方山水的了解比之江南可能更少一点,比如最有名的泰山,在金庸所有小说中,也是甚少出现。了解少我想只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是泰山太“正”,太官方,似乎不太适宜在此发生江湖故事。</p> <p class="ql-block">泰山自古以来是帝王封禅之地,国泰民安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关乎国家体面,是皇权以及国家的象征,如此“正大”、“严肃”之地,除了跟“江湖”不太协调外,也似乎不太容易利用。这就好比,某教的总舵,某帮的总部,就不太适合安排在京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这种象征意义,泰山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种“正大厚重”之美,很难着墨,很难说的清楚。你可以轻松地写一篇漂亮的有关青山绿水的文章,但写泰山的游记,实话实说,仅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上看,极少看到有特别到位的!这不怪作家笔力不强,而是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就像汪曾祺讲的,泰山太大,让人捉摸不到。</p> <p class="ql-block">具体到金庸小说,对泰山提到最多的应该就是《笑傲江湖》了。没办法,五岳剑派,那就非提泰山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是五岳之尊,但为什么不把五岳盟主安设定为泰山派?原因大概就是笔者以上的分析。国之重器,国家象征,跟“江湖”放在一起不太和谐!作为盟主就会有太多故事,就会有更多描写,而这显然是不合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五岳剑派,既然一个都不能少,那就来个泰山派吧。但泰山派不能居首,它不能有那么多故事;不仅不能居首,而且五岳剑派中,也只有泰山派故事最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嵩山派不用说,华山派更不用说,衡山派也可以,令狐冲做过掌门的恒山派也让人印象深刻,而这里边存在感最低的,当属泰山派。虽有一些急切的关于泰山派内部的描写,但更像是强写,以使各山头平衡。而且,泰山派中,没有像伊琳,像莫大,像刘正风等发生更多故事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泰山的具体描写,金庸曾在书中通过人物之口提到:当年泰山日观峰的五岳剑派大会...,但这里看得出金庸显然没去过日观峰,因为日观峰这地方显然不适合开这么多人参加的“五岳剑派大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通过玉音子使用的一路剑法“泰山十八盘”,对“十八盘”有所描写:这路剑法叫做“泰山十八盘”,乃泰山派昔年一位名宿所创,他见泰山山门下十八盘处羊肠曲折,五步一转,十步一回,势甚险峻,因而将地势融入剑法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所谓“羊肠曲折,五步一转,十步一回”,显然也是民间流传的,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盘就是弯,十八盘就是形容有很多曲折的山道。去过泰山的都知道,十八盘显然不是这样,虽然不算笔直,但也大概算一条直道。</p> <p class="ql-block">至于十八盘名字得来来历,则是因为在古代这一段最陡峭的山路没有台阶,登山的人很容易滑下发生危险。后来官府为了登山香客的安全,在沿路两侧竖上铁柱,铁柱之间拉上铁链,这样游人香客在登山时就可以手攀铁链,保证安全。而中国人有数字上的讲究,两边的各竖十根铁柱,这样两边就各有九段铁链,两边一共用了十八段铁链,十八段铁链相盘连,因而称之为“十八盘”。后修台阶后,仍沿用古称,以形容其险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如:想起当年曾随师父去过泰山,过水帘洞后,一条长长的山道斜坡,名为“快活三”,意思说连续三里,顺坡而下,走起来十分快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水帘洞后当然不是快活三,两个离得远了。另外“顺坡而下”也不准确。</p> <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中,在杏子林中,吕章也曾提到“当年的泰山大会”,但也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射雕英雄传》中,裘千丈吹牛撒谎时说自己曾在泰山跟洪七公比武并打败洪七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碧血剑》中也曾提到“当年泰山大会”,而且真的来了一次。既然真来,那就不得不有关于泰山的描写了,但这一写就显出之前金庸尽用“当年泰山大会”这句话是多么明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这么有名,一直不提似乎不合适;但真写的话,第一不熟,第二真的不易着墨。不如“当年泰山大会”这话,没漏了泰山,还不用直接描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次,金庸写到:“七月二十清晨绝早,群雄在石经谷会聚。谷中一片平广,数亩石场,光洁异常,相传是古代高僧讲经之所。山石上刻有八分书金刚经,字大如斗,笔力雄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这里“石经谷”的名字不准确。我不知道是不是南方的俗称,但“谷”和“峪”肯定不是一回事。而且“经石峪”大名鼎鼎,似乎没有其他叫法。而且这也可以确定不是高僧讲经之所,而是北齐高僧安道壹为弘扬佛法而制。另外,经石峪的地势似乎也不太适合“讲经”,当然更不适合“千余人”的群雄聚会。</p> <p class="ql-block">另外,经石峪当然也不在泰山顶上,而书中所写在经石峪观日出更是不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对泰山日出的描写挺好,但一看大概可以知道,是来自清人游记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谷间忽吐白云一缕,扶摇直升,良久,东边一片黑暗中隐隐朱霞炫晃,颜色变幻不定,或白或橙,缓缓的血线四映,一喷一耀,转瞬间太阳如一个大赤盘踊跃而出。下面云彩为日光一照,奇丽变幻,白虹蜿蜓。”</p> <p class="ql-block">这之外,金庸书中几乎就没有关于泰山的直接描写了。但有关泰山的一些词汇当然会频频用到,像“泰山北斗”,像“登泰山而小天下”,像“笃定泰山”,像“稳如泰山”;另外用泰山这个意向的地方也是数不胜数,比如“不登泰山,不知天地之大”,比如“自己已经登上了泰山,一望望出来便见群山低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泰山避不开,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个意象,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又看不透,说不明,巍然矗立,雄峙天东,拒绝阐释,拒绝解读,拒绝被融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泰山,其实不了解跟了解差不了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庸选择点到为止是明智的,而开个“泰山大会”则是败笔。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不了解泰山,更因为他本不该试图将泰山融汇到他的恩怨江湖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