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怀念:“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姚名达烈士!2023年,是姚名达烈士抗日捐躯81周年,清明时节,谨以此文纪念“精忠报国,鸿儒硕学”的姚名达烈士。</p> <p class="ql-block">一、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二、家世背景</p><p class="ql-block">三、精忠报国</p><p class="ql-block">四、鸿儒硕学</p> <p class="ql-block">一、生平经历。</p><p class="ql-block">姚名达(1905~1942), 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县西门坑人。姚明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史理学创始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其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在中国史学、目录学界,以忠诚正直,学有创见而享誉。著《目录学》等书16部。</p><p class="ql-block">1923年6月在省立赣县中学毕业后,勉从父命学医,但内心多不愿,而实喜好研究文学。后听从友人劝告,乃毅然弃医,选择国学。</p><p class="ql-block">1924年考入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国学专修科。</p><p class="ql-block">1925年7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拜梁启超为导师,以“章实斋之史学”为题进行研究。</p><p class="ql-block">1926年毕业后,1927年至1929年2月,申请留校受业于梁启超,继续从事史学研究。</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经由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李济、吴宓等人考察成绩,认为及格,授予毕业证书(按规定,学生在国学研究院时限为一年,成绩优良者可申请留校继续研究。在国学院短暂的院史上,留校研究时间最长者为三年,共有三人,姚名达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1929午3月赴上海商务印书馆受聘编辑兼特约撰述。</p><p class="ql-block">1932年创办《女子月刊》,开办女子书店,致力于妇女平民教育。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去后方。</p><p class="ql-block">1940年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讲授“国史综析“。</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入侵赣东,他率领38名师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同年7月7日,在新淦县石口村与敌斗争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出身背景。</p><p class="ql-block">姚名达祖父姚德源,是一位以种菜撑船为业的劳动人民。姚名达父亲姚芳权,字舜生,通经史,工诗文,学问渊博,是光绪年间兴国县学庠生。家中只有几亩薄田,但有几百部经、史、子、集等古籍。姚名达出生于这样一个穷苦读书人的家庭,成长于一所具有美好读书环境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他自幼思想缜密,见解卓越,治学勤奋,尤好研究史学和目录学,所贡献于史学和目录学者亦至巨大。</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拜梁启超先生为导师,恳求他指导自己进行研究,并表示自己亦愿尽力于学。梁启超见他年龄最小,又能笃志力学,十分喜爱。因问他意趣如何?名达说:“愿下最大决心,立志以十年功力,作《中国史学史》的专题研究,非待是书籍成以后,当不离开清华一步”。梁启超闻言,认为其志可嘉,遂乐为指导。</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当时所讲的课程有《中国文化史》、《儒家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姚名达与同学周传儒等人根据梁的演讲笔记整理而成的。姚名达由于导师梁启超循循善诱,治史意志益坚,乐而忘身。按照清华国学研究院章程规定,一年应予毕业,授予证书。但他不忍离开导师梁启超,更不愿抛弃自己的专题研究工作,遂留院从事研究工作三年,作《章实斋史学》专题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三、精忠报国。</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寇长驱犯赣。姚名达目击河山被蹂躏,同胞被屠,奋然投笔,慷慨陈词:“致载以来,赖无数将士浴血抗战,已深陷敌人于泥沼矣!最后胜利,则需知识界实行参战。有愿以兵役为已任者,吾其为嚆矢乎!”随即在国立中正大学发起联合爱国师生组成抗日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他们编印了《战争服务特刊》,发表发刊词和《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姚名达率全团3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新余、峡江、新干等县组织了青年战地服务。6月25日,率团员38人戎装草履,高唱团歌“书生报国今其时……”,从泰和直奔樟树抗日前线。服务团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在前线进行抢救伤员,慰问伤病官兵,散发慰劳金,作战地报道等工作。他们的爱国行动,深深感动了抗日军民。1942年7月7日,姚名达率领十几名团员,准备从石口渡过赣江。到石口天色已晚,他们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不料这时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姚名达大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军打斗起来。他从日军手中夺到了枪,正准备上楼占据有利地势,一个日本兵开枪了,姚名达中枪倒地,另一个日本兵又用刺刀刺进他的胸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教授姚名达就这样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终年37岁。他成为为抗日捐躯教授第一人。7月28日,遗体运回泰和,各界人士举行公祭。8月6日,葬于泰和杏岭。</p> <p class="ql-block">姚名达殉难的噩耗,震撼着抗日军民。《新华日报》和其他报刊发表大量悼念诗文和评论。胡先骕在纪念姚名达殉国一周年时,曾高度赞扬他“绝学有遗著,千秋有定评”,“英风传石口,大节振江西”。1943年3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表彰他“见危授命,为国殉难”。英灵配祀江西乡贤祠。中正大学成立“显微学社”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1942年7月28日国立中正大学召开追悼大会,胡先骕校长含泪亲自撰写挽联:“盛年积学,识古贯今,黉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篇,早有鸿文垂宇宙;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正气壮山河。”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说:姚名达是“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2014年9月1日,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300名录,国立中正大学教授、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姚名达入选。</p> <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英烈碑,姚名达为65名英烈之一。校长梅贻琦称其为“母校之光”。</p> <p class="ql-block">2021年清明节期间,姚名达烈士生前工作过的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其历史沿革为国立中正大学)的师生员工,举行了悼念追忆姚名达烈士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日,是复旦大学校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复旦烈士雕塑和纪念广场在相辉堂东侧落成揭幕,“隆重恭迎烈士回家”。</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的师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烈士的英魂伟业,感受到学校的红色基因。”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揭幕纪念仪式前与烈士家属代表座谈时动情地说。“在复旦116年的历史上,就是由于在座的亲人义无反顾、奋斗牺牲,才有了国家的今天,也才有了复旦的今天。让烈士回家,让烈士回母校,这是我们多年的心愿。要在校园里,给烈士一个场所,可以让师生寄托哀思、进行缅怀。”</p> <p class="ql-block">党委书记焦扬代表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和到场的英烈家属致以崇高敬意!</p><p class="ql-block">“忠魂千古,浩气长存。英烈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英勇献身,书写了气吞河山的壮丽史诗,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焦扬说。致敬英雄、缅怀烈士,就要学习他们捍卫真理、追求光明的崇高信念。致敬英雄、缅怀烈士,就要学习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致敬英雄、缅怀烈士,就要学习他们坚忍不拔、舍身忘我的高尚品格。</p><p class="ql-block">理想不灭,信念永恒。英烈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英雄远逝,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方能不负历史。</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日,姚名达烈士的儿子姚果源(原政协江西省九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九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夫妇参加了复旦烈士纪念雕塑、纪念广场揭幕仪式与活动,下图为姚果源夫妇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4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在青山湖校区显微亭前举行“清明祭姚名达烈士”纪念活动。姚名达烈士的亲属代表女婿罗发瑞和在校校领导及师生员工代表参加。师大党委书记田延光在讲话中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和深切的缅怀,强调全校师生员工要学习姚名达烈士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大爱情怀,坚定信仰、始终不渝的崇高品格,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坚定报国之志,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四、鸿儒硕学。</p> <p class="ql-block">姚名达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年谱学家、编辑出版家、史理学首创人,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出版主要著作16部。</p> <p class="ql-block">1、学术著作</p><p class="ql-block">《目录学》(1934),分原理、历史、方法3编共20章,内容比较系统全面;</p><p class="ql-block">《中国目录学史》(1936),为其代表作,全书分叙论、溯源、分类、休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编,详细论述自古至抗战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也介绍了西方图书馆编目理论与方法输入中国后的成就(1957年重印时,附王重民后记);</p><p class="ql-block">《中国目录学年表》(1940),该书上起秦代,下迄民国,考订排比目录学史事,以补《中国目录学史》按专题分写之不足。</p><p class="ql-block">《刘宗周年谱》</p><p class="ql-block">《程伊川年谱》</p><p class="ql-block">《邵念鲁年谱》</p><p class="ql-block">《朱筠年谱》</p> <p class="ql-block">2、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姚名达治学道路可分为三个时期:清华研究院时期,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上海时期,主要从事目录学研究;江西泰和国立中正大学时期,主要从事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目录学研究中,他初步建立近代目录学知识框架和学术体系。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全面开展章学诚史学研究,撰写了中国史学家系列年谱丛书,开创了史理学新学科,成就颇著。</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对于史学史的探讨,始于章学诚,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到其师朱筠,以及邵念鲁、刘宗周、程颐等浙东史学诸著名学者的探讨,撰著了多部年谱,不仅揭示出谱主思想的精华,而且写出了其社会交往并反映出时代特点。连续两次撰写的系统的目录学著作,尤其是《中国目录学史》一书,资料详备,源流清晰,使目录学成为一把做学问的钥匙。凡此诸作,均体现出鲜明的近代色彩,值得后人珍视。</p><p class="ql-block">《中国目录学史》书是作者的代表作,写于1935-1936年。1936年初版,1957年重印时,附有王重民作的后记,对原书进行订正,并对若干问题作了补充与说明。作者认为,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上,“时代之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因此,该书不以时代为序,而分叙论、溯源、分类、体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等篇,“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点,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该书史料丰富,有独到见解,是一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p> <p class="ql-block">3、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姚名达对于史学史的探讨,始于章学诚,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到其师朱筠,以及邵念鲁、刘宗周、程颐等浙东史学诸著名学者的探讨,撰著了多部年谱,不仅揭示出谱主思想的精华,而且写出了其社会交往并反映出时代特点。连续两次撰写的系统的目录学著作,尤其是《中国目录学史》一书,资料详备,源流清晰,使目录学成为一把做学问的钥匙。凡此诸作,均体现出鲜明的近代色彩,值得后人珍视。1946年,历经劫难的清华大学重返北平,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抗战期间牺牲的清华校友姚名达等人,誉其“皆足名垂清华史,实亦母校之光”。</p> <p class="ql-block">注:本美篇的制作,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上的文章及内容,谨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