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我们这一支刘姓人,祖根在山西省阳城县驾岭乡(现和河北镇合并为河北镇)中华山下的护驾村头甲。因此,从护驾头甲走出去的刘姓人,都应该知道并记牢“三华”:我们是中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是中国山西阳城驾岭护驾中华山下迁徙出来的中华山人;我们是继承中华山下护驾头甲刘氏先祖精神文化的刘宗兴老人的后人。</h3> 第一次知道中华山,是七八岁回护驾看望三爷爷时,站在院子里,一眼就看到了东南方向的一座山。三爷爷告诉我,那座山,叫虻牛山,头朝着我母亲的老家河北斜凹方向,吃的是那里的草,尾巴正好落在护驾的头甲,自然而然的把牛粪牛尿拉在这里。因此,护驾人,特别是头甲人,向来靠山吃山,以虻牛山为荣,靠虻牛山致富。在护驾村里,头甲走出去的人最多,当大官的最多,大家的福缘,全在这座虻牛山。老人家还告诉我,不论你走到那里,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这座给护驾头甲刘姓人造福的圣山。 因此呢,中华山,最初给我留下印象的名字叫虻牛山。当时的我,只是在大院内向上望了那么几眼。小时候在母亲的娘家河北斜凹,一直以山为伴,当时,真没有一丝想爬上去一睹真容的念想,就这样,第一次与中华山的相遇,平淡无奇的画上了句号。 再与虻牛山相遇,是我在林场当护林员的时候,因工作之故,我曾在中华山下往来无数次,因横河的山更大更深,和从小在县城长大的插友们不同,我爬山的欲望,一点也没有。那时的山,留给我的就是,上山要弓着腰,慢慢地往上爬,下山要防挫脚的小石子,稳稳地向下挪。真还有没像现在这样,专门挑着山去爬。因此,第二轮与中华山的相遇,虽然有几十次之多,也只是无意中的一眼,从未踏近一步。<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第三轮与中华山的相遇,是我回城参加工作之后,每年都要数次回去老家看望孤身的三爷爷和大老姑。每次都是一条直线,放下东西,拉几句家常,吃点家乡饭,匆匆而回。有时甚至于,连近在咫尺的中华山,都记不得看上一眼。 退休了,没事了,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了,爬了许多山,品了许多水,一直没有机会去爬家乡这坐山。我的大哥、小弟他们几次登上中华山,在家庭群内一次又一次展示中华山的照片,慢慢地,心里就产生了这样的念想:专门回一次老家,爬一次中华山。 今年的清明节。国家要修阳城的外环公路,家里的祖坟正在路上,要给国家工程让路了,我回到了家乡,来谋划这件涉及祖先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大事因天气而延期,平白的多出一些计划外的 空闲时间,又是清明节,正好回家去给三爷爷上上坟,尔后,爬一次中华山,圆一下自己家乡寻根梦。 非常凑巧的是,与我同在北京的族兄刘六斌,也在今年清明回到家乡,我们约定,3月31日早晨八点半,同登中华山。六十多年了,两个京城游子,能在故乡的圣山上相会,也算百年修得的一份福缘啦。<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早早起床,早早成行,早早来到了中华山下,第一个印入瞳孔,让我的手机开启“咔嚓”进行曲的,是中华山下路边鲜艳夺目的桃花。 走过那报春的桃花,来到中华山门前,灰色的格调,朴素无华。相比进村前那栋华丽的山门,向来低调的我,更喜欢这座山门的味道。 到了景点,我做的第一道功课,当然是先读景点分布图及景点介绍啦,不但要认真地读完,而且要把它拍下来,回来时,再慢慢地品。那些山,那些水,那古迹,你要记下它们身边的文字,读懂他们曾经的故事,才能游出味道。到了一个景点,不看文字,不听故事,这个景点的味道,就淡而无味了。 六斌兄来了,我们顺着村里新建的S型水泥大道,直登山顶。过去,这里是一条窄窄的山道,一步一步往上爬,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也就五六分钟,山顶的重复寺东的山门,就笑哈哈地迎接你的到来了。 我们首先访问的第一景点,是三教合一的重复寺。八十多岁的老主持,和六斌兄非常熟悉,两个人立刻就陷入热烈的家长理道之中。而我,第一次与老人谋面,礼节性的问候之后,就开始向自己的守护神释迦牟尼、读书人的老祖孔圣人及道家老祖李耳,恭敬行礼。入乡随俗,入境守约,向来是我人生一丝不苟的守则。到了这三教圣地,向大家心中的神人和我心中的圣人致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告别老主持,走出山门,我们顺着木头山道,来到第二景点,号称“小武当”的无梁殿。这里是中华山的最高峰,原建筑首建于北宋,大门上刻有“武当山”三字。现建筑为1992年复建。 走下小武当所在的山包,第三个景点,来到了封神台。这个封神台,源自传遍阳城的商汤传说。相传汤帝灭夏后,大旱三年,汤帝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沿沁河前往析城山求雨,路过护驾遇险,村民纷纷前来救护,汤帝逃过一劫,在此处赏赐百姓官员,因此而得名。 封神台西,展现在六斌兄等现代神仙眼前的,是护驾村曾经的几个附属村的全景:靠盘道山北脚是观坪、,沟北是贝庄,再远一点是白庙,更远处隐隐约约可见轮廓的,是曾经的阳南县政府所在地暖辿。隔着盘道山那边的是温沟。白庙对面山沟里的是南沟。观坪之东隔着两道山梁的是三尖沟。这些村庄里曾经的山民,多为从护驾头甲迁出的刘氏后人。修家谱时,数百次念起它们的名字,没有感性认识,今天身临其境。才真正意义地体会到,它们和护驾头甲那种血脉相连、众星捧月的关系。 中华山上的第四个景点,是黄栌峰上的黄栌王。黄栌王今天四百多岁了。别名红叶黄栌,最美的时候是秋天,当它的叶子红了之后,那鲜艳夺目的红色,在周边绿松的衬托下,是中华山上秋季最美的一角。这个黄栌,还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特效,是治疗肝病的一种良药。来自北京的两家刘姓夫妇,和黄枦王合影,请黄栌王保佑平安的愿望,朴实无华,人间常情。 中华山上的第五个景点,是黄栌峰上的观景台。<div>在这里,可以到观景台北侧山下,韩国望族李英爱的故乡 ——南峪村,李英爱是韩国阳城李氏李秀匡的二十八代孙,在中国名气很大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主演 。<div>在这里,可以看到阳城县境三分之二的美景。观景台的北面,驾岭、董封、次营、固隆、芹池、寺头、町店在重山峻岭中隐隐相现,正东方,尹庄、城关、西河,润城、北留、东冶、白桑依稀可辩。最醒目的是县城的那一片高楼和北留电厂的大水塔。而正南方,河北、白桑、东冶、桑林、三窑、河北、西交的山山水水重重叠叠。唯一看不见的是背后的阳柏、横河和李圪塔,阳城三分之二地域此处可见,名不虚传。</div></div> 中华山上的第七个景点,是满山的青松和山花。返回重复寺的路上,黄黄的连、红红的山桃深深地吸引了我。而我的爱人最亲切的,自然是那些绿绿的华山松啦。四十多年前,她作为横河林场的一员,曾经在中华山下与伙伴们一起植下了一棵又一棵翠绿的松树,如今,她的头上青丝变成了华发,而她植下的那些小松树的枝叶,却由幼时的三两枝短发的黄毛丫头,长成了婷婷 立的青春少女,那粗壮过碗的身躯,那华盖如伞的嫩枝,让她的脚步越来越慢,仿佛,她要和她曾植下的每一棵松树,都打个招呼,问个好,倾诉一下四十五年的相思。 中华山上的第八个景点,是肆望峰。为什么叫这个,当地没有介绍,不得而知,在这里我的收获,就是领略了三百六十五梯之下的南顶阁的险竣。 中华山上的第 九个景点,是三百六十五梯之下的南香台。由于后面还有两处上坟的任务,只好压下一探究竟的冲动。不 论多好的景点,你都不可能看全了,留下一些悬念,给自己再来一次的理由,是最好的安排。对于中华山来说,秋季黄栌的红叶,南香台上的秘密,就是这次留下的念想,下次一定在秋季,再访中华山,来圆这个梦。 十点半了,爱人还有去暖辿给童年给了她最后一丝温暖的姥姥、姥爷敬花的任务,匆匆与六斌兄告别,也与首次相遇的中华山告别。下山的路上,中途停下车,在青松之间,留下老家护驾的全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背景,会留出不同味道的家乡来。 下一次,我会带着我的女儿和她的牛儿、羊儿一起来登中华山,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血脉是从那里来,他们的福根在那里。一个人,走得再远,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一个人,飞得再高再快,也不能忘记自己血缘的亲朋。一个人,只是千秋万代的一朵稍纵即逝的浪花,而一个亲族,一个姓氏,一个祖群,则会是千秋万代的存在 四月九日 ,住阳城美韵宾馆,在酒店大堂的书吧里,我淘到一本名叫《悠然阳城》的书,上面的中华山介绍,是我见过的关于中华山历史由来,最详细的说明。只不过,本书出自2016年,那个时候,中华山上的景点,还是旧貌,于中华山上的新颜相差很大。读本文的同时,你读一下它,可以将六年前的中华山,与当今的中华山一比。更能感受到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div><br><div>附:中华山——三教合一 北方武当<br>儒、释、道“三教合-”,历史悠久;呈龟蛇结合玄武之象,有“小武当”美誉;春来百花繁茂,松青柏翠;秋临层林尽染,红叶如火;形体不大却名字响亮······这就是阳城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华山。<br>中华山位于阳城县西南驾岭乡护驾村东南侧,与著名的析城山遥遥相望。它东西长约3000米,海拔不过1211米,山脊窄瘦,南北最宽处不过数十米,南为峡谷,北为深壑。《中华山创修碑记》载:“吾阳有析城天下之名山也,山之阴有护驾村之东南孤峰特立,名曰中华山。”<br>碑文表明,中华山上的寺院群始建于宋光宗元年(1190年),后屡次兴工续建,形成重复宫:三教殿、药王殿、关帝殿、魁星殿、无梁殿、灵官庙、南顶阁、观音殿、送子娘娘殿、龙王宫、极乐宫、协善宫、土地庙、八仙图、三百六十五台阶陡直石梯等古建筑群,其中“三教殿”面积最大,历史上曾是远近闻名的三教圣地(儒、释、道)。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失修,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彻底毁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这里曾是八路军太岳军区的秘密转战联络地。当年,时任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司令员的唐天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部进驻中华山与敌周旋,并吟诗励志:中华万瀑千峰秀,坨河细水去悠悠,历尽千古奇山绝,何惧尔曹弄小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人自愿捐款投入劳力重新补修了南顶寺、无梁殿,并开通了盘山公路,于是大小车辆畅通无阻,来往游人络绎不绝,成为一方旅游休闲胜地。<br>由阳城县城出发,越过濩泽河,爬上吊猪崖,经过周穆王东巡时曾经驻扎过的驾岭村,中华山的雄姿就扑入视野:一山横卧,松柏披身,楼阁高耸,红墙隐隐,在正午阳光的映衬下,犹如一幅巨大剪影,紧紧贴在天际,使人肃然起敬。<br>穿过护驾村,就到达中华山的半山腰,一条大大的S型公路在郁郁青青的松柏林中缓缓延伸至山顶。随着山势的不断增高,视野逐渐扩大。到达山顶,美景顿时扑入眼帘:庄严的重复寺红墙碧瓦,肃穆的真武阁天风如歌,三百六十石梯望之眩目,南顶阁四周野花摇曳。<br>重复寺是中华山最大的寺院,正殿内塑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君坐像,分别代表着佛教、儒教和道教,“三教合一”,供奉一堂。“三教”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其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三教合一”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研究、融合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不言而喻。<br>出寺院往东不远就是中华山的最高处,上面建有真武阁,又称“无梁殿”,六角造型,木柱支撑,飞檐斗拱,琉璃金顶,里面供奉着玉京尊神玄天真武大帝,神态威严,肃然起敬。这里也是中华山绝佳的观光之地,登上楼阁,遥望四周,东方日出群山之巅,云海波浪翻滚;南面析城山矗立,高大巍峨;盘道山顶的“风脉柏”若隐若现,树下的村庄如飘似飞;西面沟壑纵横,村庄散落,树木静默,好比一幅立轴古画;北面山岭横亘,天高云淡。中华山居于中央,不粘不连,独立遗世,威武尊严,四周的崇山峻岭则似俯首朝拜,正应了它的“中华”之名。而在高处看去,它整个山体又犹如一只大龟,头东尾西,匍匐向前。在它的南北两侧,两条干涸的小河围绕,蜿蜒曲折,如蛇相盘,形成了世间稀有的“玄武”之象,所以又有“小武当”之称。<br>真武阁南有360余陡峭石梯直达半山腰上的南顶阁,灵官祠居其要冲,上接真武阁,下连南顶阁,大有一夫当关、万大莫开之势。石梯长不过一米,宽不满半脚,青过陡峭,望之眩目,举步登临,心惊胆战,两腿发软。小心翼翼到达南顶阁,回首身后,只见石梯如帘倒挂,人影似蚁,灵官祠如匣,高大的真武阁只剩下那直刺苍穹的尖顶,中华山的巍峨险峻显而易见,不得不使人喟叹。<br>南顶阁建在半山腰的百丈悬崖之上,坐南朝北,面积不大,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送子娘娘、龙王、阿弥陀佛和弥勒佛等各位神佛。每当庙会之时,这里虽然庙小地险,却是比肩接踵,香客如云。在这里,人们在焚香祈福之后,尽情欣赏周边美景:峡谷深深,百鸟鸣唱;小河淙淙,如琴回响。“仙人洞”救百姓躲避日兵,“香炉山”焚天香情形逼真;对面悬崖一石窟若神仙洞府,翠绿山冈现瀑布飞流直<br>中华山还有一古老的建筑,就是位于重复寺西数百米的“保宁寨”遗址,此寨建于何年已无从考究,有残碑记载为清康熙已卯年重建。寨成圆形,直径约20余米,周边以巨型青石围砌,四面上下有八个门洞,当地百姓称之为“八门楼”。其南面现存一石砌门洞,上方刻有“保宁”二字,可推测为当初保安防御设施。<br>每年四月二十八日,是中华山传统庙会。是时,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扶老携幼,络绎登山朝拜,景象十分壮观,而此时的中华山松柏茂盛,灌木葱郁,山花烂漫,群峰拥翠,云岚缥缈,丘陵起伏,梯田层层。登山观景,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br>“中华红叶”为中华山一大胜景。金秋十月,登临山上,沿着山顶东边的荒草路径向前,穿过一片密密匝匝的荆棘,眼前一亮,中华红叶犹如横空出世,有的居高临下,迎风傲世;有的身居石缝,不事张扬;有的联结成片,犹如火海;有的一枝独放,点燃云彩。更为奇特的是山边悬崖之上,一树红叶如花绽开,恰似天界降下的仙女,点缀了这个衰草萋萋的世界。此时,站在山顶鸟瞰,四周群山起伏,南北两河潺潺,村庄俨俨,梯田层层,高天浩浩,秋风阵阵。在夕阳余晖的渲染下,漫山浸润着岁月风霜而脉络清晰的红叶,犹如燃烧的火焰,霎时点燃了肃杀的秋日。<br><b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