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聊唐诗》杜荀鹤《小松》附篆书欣赏

徐宏书房

<p class="ql-block">编者按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p> <p class="ql-block">徐宏篆书/杜荀鹤《小松》69㎝×69㎝</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33, 133, 133);">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33, 133, 13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译文</p><p class="ql-block">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p> <p class="ql-block">原文鉴赏</p><p class="ql-block">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p><p class="ql-block">“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p><p class="ql-block">“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p><p class="ql-block">“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遭到的是同样悲惨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来看这首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一棵小松树,慢慢钻出土壤,看不到父母,也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模样。入眼的,只是满地荒草杂树,挡住了太阳,接住了雨水,自己所能利用的,唯有地下最深处,一丝丝的营养滋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蚯蚓爬过脚下,感觉到了它根茎的不同寻常,于是悄悄说:“你是颗松树,和杂草不一样,你要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小松树大概听到了,也或许没听到。浑浑噩噩地长大,漫无目的地长高,直到有一天,阳光照在了脸上,雨水打在了头上。“惊起却回头”,发现曾经铺天盖地的杂草都已经在脚下,往上看去,父母的枝叶仍然看不到头。于是他沉下心来,继续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松树困在杂草中,千里马混迹凡马里,珍珠与鱼目相混杂。绝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辨别两者的能力,松树,千里马和珍珠都应该知道,不要等伯乐,要自己发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年纪大了再说这句话或许有些愤青的味道。或许无论什么年纪,这句话都会遭到别人的嘲笑,这里的别人,就是杂草,就是蜂蝶,就是想要拖你入平凡的凡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或者,你不理他们,一心一意开自己的花;或者,你强过他们,让他们知道你就是那棵他们永远成为不了的凌云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人们对于能力差距过大的人只有仰望,并无嫉妒之心。所谓嫉妒,只出现在你两人相差不大,而你比他优秀一点点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杜荀鹤是唐代末期的文人诗人,虽然自小才华显露满腹经纶,但是面对一个朝代末年的政治黑暗,萤火之光不止微不足道,甚至找不到发光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自言因为“帝里无相识”而屡试不中,一生潦倒不堪。然而,人世间的不得意并不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自信的摧毁只能是从内而外,只要你始终相信自己的价值,纵然潦倒一生,纵然举世无知音,你也依然可如李白一般:“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杜荀鹤这一点上很像李白,他从来没有丧失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所以才有了下面这一首广为流传的《小松》。也希望这首《小松》,能够在这个毒鸡汤,丧文化盛行的年代,给各位读者一束光,一个前行的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所有人都在徘徊或者倒退,那些在往前走的,最终成为了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徐宏档案】生于1966年。中国原创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风水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古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周易研究院院长、粤港澳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澳门国际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外多家文化机构特约国学教授。澳门国际电影节指定艺术家。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终身荣誉主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五岁开始书法临贴,犹喜篆书(遍临秦李斯、汉蔡邕、唐李阳冰、宋徐铉、元赵孟頫、明李东阳、清邓石如的篆书贴)。多幅篆书作品被海内外藏家推崇和收藏。十岁学习《周易》。曾从事教师、记者、编辑、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策划、创业教育、投资等多种职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周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接受过《中国新西部》、《重庆文化》等杂志十多期系列专题采访(被媒体报道为预测大师、风水大师,书法大师)。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二台,中国都市报、湖南卫视、重庆卫视、重庆电视台、重庆晚报、重庆商报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期报道。有著作多部。被香港国际名师名家名人联合会评为「影响力文艺家」。百度"徐宏书房",“徐宏周易”,“徐宏风水”,“徐宏篆书”可赏更多作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