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祭祖.外公——清明专辑3

微云疏雨

<p class="ql-block">文:Effie嗨</p><p class="ql-block">播音:Effie嗨</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xima.tv/VSIsPf?_sonic=0" target="_blank">音频:回乡祭祖.外公</a></p> <p class="ql-block">“游子悲故乡”。这讲的是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思念着故乡。而现在,时代的美好和交通的便利削弱了思乡的忧愁。故乡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份温情和美好,有亲人的热情和亲切,有美食的可口和芳香。而归乡扫墓,就是这份温情之中,庄严和肃穆的部分。清明的前一天夜里,总是会下雨的。淅淅沥沥的雨水,在瓦片的边角汇集为成串的珍珠落下,消失在窗户的下缘。雨声缠绵,像是自然唱的摇篮曲,伴人安眠。第二天大早起来,雨已经停了。打开窗户,冰凉的湿气贴着窗棂钻进来,驱散一屋子的古旧之气。同时进来的,还有楼下亲人在忙碌的声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祖屋在“该上”,翻译成普通话是“街上”,就是小县城的意思。而家里的祖坟在乡下,我外公也葬在那里。外公有四女一子,四个女儿陆续出嫁、生子、退休、抱孙子,然后离开老家跟着自己的独子独女生活;舅舅行五,父母在不远游,这么多年他便一直陪着外婆在老家,成家立业,结婚生娃。但我外婆在我外公去世后热衷旅游,便抛下她的老儿子全国各地到处游玩,从哈尔滨玩到海南岛;新冠疫情前还坐着长江邮轮指点江山,笑看百舸争流。嗯,古书上好像没说过如果90岁的老母亲热爱到处旅游,这儿子该如何如何。这是后话了。话说回来,所以如果赶上各地的大姨小姨都回乡祭拜,再加上据说半条“该上”都是我们家的亲戚们一起出发祭祖,那浩浩荡荡的,便得租上巴士往返地接送了。在我们老家话里,祭祖扫墓叫做“挂枪”,普通话里应该是“挂青”两个字。就是用白纸剪成的长长的纸串,绑在细细的杆子端头,挂在坟前的位置,满满的白花花的一大片。同时还要拔除杂草,修整墓地,再摆上苹果点心和先人喜欢的食物。我外公生前喜欢吃红烧肉,他自己也烧的一手极好的红烧肉,他是家里的大厨,记忆中那些美好的食物大多由他掌勺。嗯,他还喜欢拉二胡,以前他带着外婆,和我们在广东住过一段时间,他俩每天拉着手去散步,走好几个超市比价、买菜,再回来烧菜;晚饭后,外公还要在温暖的霞光里拉上几首曲子,噢,他还给我小学时写的第一首青春疼痛歌词一本正经地谱了曲子。外公不但通音律,文采也好,他有自己的诗词集。不过他处在变革的年代,很是吃了不少苦;但我想外公应该是很厉害的,因为我妈妈说在她小时候,家里虽穷,但五姊妹每年过年都有新衣服穿,她过生日的时候也有煎鸡蛋吃的。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大姨二姨早将诸般事务安排妥当,家人们按照辈分排行依次上前,整装肃穆上香磕头,礼毕,再浩浩荡荡一车人热热闹闹地去吃饭。带着满鞋的湿泥巴,走在乡间的田野上,只觉生气旺盛,春和景明。那么,借用外公的一首词来结尾吧。</p><p class="ql-block">小重山·邀老伴春游</p><p class="ql-block">草浅杨新旭日柔。春光情意厚,入高楼。倦身慵睡梦幽幽。惊春到,迅起理疏头。</p><p class="ql-block">缓带著轻裘。闲观蜂蝶舞,鸟啁啾。隔窗频唤老偕俦。寻春去,且把乱麻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