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篇祭奠我的公公——在抗战烽火中出生入死,在和平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历经岁月考验而初心不改,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党的抗战老兵。</p><p class="ql-block"> 此文作于2021年清明,现稍作修改。</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我要去延安 </b></p><p class="ql-block"> 2007年的春夏之交,我正式卸任退居二线,意味着任我支配的时间相对宽松了,“我要去延安”的愿望终于可以变为现实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踏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然后再转乘汽车去延安。此行不仅是为了实现我的愿望,更是为实现我的公公——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从延安革命根据地走向东北解放战场的老革命的遗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要去延安”,这个愿望缘于我和公公的一次交流。</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6年的“七、一”前夕,我们厂里准备召开庆祝建党65周年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组织表彰大会,我要在会后的演出中领诵《回延安》。晚上,我一边陪女儿玩一边练习朗诵:</p><p class="ql-block">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p><p class="ql-block"> 双手搂定宝塔山。</p><p class="ql-block"> 千声万声呼唤你,</p><p class="ql-block">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公公听到后走过来,问:“这不是《回延安》吗?”</p><p class="ql-block"> “对呀!贺敬之的《回延安》,您一定熟悉吧!”我高兴地回答。</p><p class="ql-block"> “嗯,熟悉的很呢!贺敬之当年回延安写下这首诗,感动了很多人,我不止一次地读过。”</p><p class="ql-block"> 我立刻意识到,这首诗勾起了公公对延安的深切思念:“爸,您一定特别想念延安吧?记得有一次,您在延安时的老战友、省工学院党委x书记来咱家看您时,您们一边吃饭,一边回忆延安时期的往事,一首接一首地唱起《南泥湾》等延安时期的歌曲。后来,您还弄来一些莜麦面,亲手为我们做莜面窝子,说那是您在陕甘宁边区时最好吃的东西,可见您对延安的感情真的是太深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公公双眼望向窗外,若有所思地说:“是啊,那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感情,不论什么时候,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的!”</span></p><p class="ql-block"> “有机会,我一定去延安,亲眼看看您生活战斗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是啊,真该回去看看呀!”他的声音很轻,象是对我说,又象是说给他自己听。</p><p class="ql-block"> 我抑制不住兴奋:“等您有时间我们一起去吧!”</p><p class="ql-block"> 公公笑了:“好啊,一起去,我们一起去延安!”</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要去延安”便成了我和公公共同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要去延安的愿望早已形成,不是这次交流时的一时兴起,心血来潮。因为在与公公的长期相处中,我发现他的身上有种闪光的东西,逐渐的,我看清了,那是闪光的延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1978年相识,第一次见到公公婆婆是在建设银行的办公室里,那是他们临时的家。文革时公公被下放到兴城县,不久前被市政府调回,主持建设银行锦州分行的组建工作。当时我先生在部队,哥哥住在单位宿舍,妹妹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公公婆婆二人,他们便把办公室当作了临时的家。后来,市政府规划的老干部住宅落成了,组织部门通知公公入住。公公听说符合条件急需住房的老同志较多,就主动谢绝了分房,直到行里职工住宅建成后,才搬进一套60多平方米的员工住宅。其间,组织上根据公公副市地级干部职级标准两次为他调整住房,都被他以喜欢和行里的同志们住在一起为由,放弃了优越的居住环境,可见他是多么喜欢与群众打成一片呀。</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结婚后,发现家中客人特别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些人还常常被公公留下来一同吃饭。这期中有</span>曾经与他并肩工作的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也有行里的干部和员工,以及司机、门卫等勤杂人员,甚至有些人已是退休多年的耄耋老人,都是我们家的座上宾。</p><p class="ql-block"> 公公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解放后,先后在烟草专卖局、税务局、财政局等单位任局长。但他不论走到哪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从不居功自傲,摆官架子,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久而久之,大</span>家有意见敢向他提,有心里话愿意跟他说,有困难会向他求助,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1985年的盛夏,在沈阳上大学的我放暑假刚到家,公公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抽时间帮我写份离休申请。”我有些诧异:“该离休时组织部门自然会找您,没必要写申请。”“已经超龄半年了,早该给年轻人让位了,还是主动提出来好。”我心想,“组织部门都不急,自已先急了。主动让贤,高风亮节,这个忙,我得帮。”</p><p class="ql-block"> 与上述类似的事情太多了。每当看到这些,我都情不自禁地想,他的所作所为一定与延安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想去延安追根溯源,恰巧在这次交流中,我的想法与公公思念延安的情结产生了共鸣,从而形成了我们共同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1988年4月,公公因病去逝了。我决定要把他的遗愿变为现实,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去的列车在夜幕中前行,我却毫无睡意,依然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82年,爷爷在我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在爷爷那里,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公公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公公是河北无极县人,1938年从军走上抗日战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中原,到处烧杀抢掠。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东进冀中平原,打击日本侵略者,扩大队伍,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年方17岁的公公血气方刚,毅然拿起武器走上了抗日战场。</p><p class="ql-block"> 公公的部队最初在冀中一带与日寇周旋,家里能听到一些部队的消息。但是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部队几乎每天都处在战斗状态,后来转战到哪里已经无从得知。奶奶去逝后,大伯当兵走了,爷爷也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打鬼子去了,从此一家人失去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游击队通过前线来的人打听消息,得知在一次战斗中,公公的连队被日本鬼子包围,牺牲了很多同志。那次战斗后再没有人见到公公,大家都以为他阵亡了。解放后,公公被家乡政府认定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那次战斗中,公公和几个战友突出重围后找到前方部队,跟随部队转战到晋西北,在晋西北反“扫荡”中,挫败日军的多次围剿。1940年初,国民党借日本侵略军进攻陕甘宁边区之机,对我中央苏区进行围剿,120师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返回延安,加强对陕甘宁边区的守卫。</p><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在日本侵略者即将投降之前,国民党明目张胆地破坏国共合作,准备发动全面内战。党中央根据东北局势做出战略布署,先后调动冀热辽和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同时抽调大批干部充实东北干部队伍。1946年9月,公公作为延安抽调的第二批干部被派往东北战场。此时,国民党在山海关一带实行严密封锁,经上级决定,延安派出的第二批干部集体就地转业补充到地方。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公公负责我党在辽西地区的税务工作,组织带领民众为支援东北战场提供经济保障。</p><p class="ql-block"> 当时东北战场局势严峻,国民党部队负隅顽抗,地方环境也十分复杂。有一次,公公带领小分队在绥中棒槌沟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夜里突然被土匪包围。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公公带领小分队在驻地群众的支持下顽强战斗,打退土匪的多次进攻。战斗持续到黎明时,土匪伤亡惨重,最后仓惶逃窜。那次战斗十分惨烈,小分队通讯员光荣牺牲,驻地的堡垒户朱大爷负伤,其哥哥中弹牺牲,子弹与公公擦身而过,射中了他的那匹大白马。这次战斗被永久载入了《绥中县志》。</p><p class="ql-block"> 辽沈战役结束后,公公托人打听家里的情况,得知家中早已无人。直到六十年代初,公公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通过河北省组织部门了解到,爷爷一直随游击队在冀中一带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解放后,被安排在保定市下辖的博野县机械厂任厂长,现已离休。至此,一家人得以团聚,公公的烈士认定被撤销。</p> <p class="ql-block"> 在追忆与思念中,我们结束了连续两天的行程,顺利地抵达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地理位置特殊,三山鼎峙,两河交汇,被誉为“三秦镇钥,五路襟喉”,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建立了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直到1948年党中央迁往河北西柏坡,长达13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枣园、杨家岭和中央军委所在地王家坪;参观了党的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居住的窑洞和抗日军政大学;参观了反映延期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的展览。我在毛主席故居的一张照片前驻足,毛主席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在给120师团以上的干部作报告;我在部队官兵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学习练兵的场景前驻足,心中的感慨无以言表。在如此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了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大”,确定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党的政治路线和指导思想;党通过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在延安,我们党实现了由弱到强,转败为胜的历史性转折。</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宝塔山下延水河边,禁不住浮想联翩。昔日的公公一腔热血来到了黄土高原,走进了延安这个红色革命摇篮。6年间,他在这里学文化,学政治,学军事;在这里参加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在这里练兵打仗抓敌持,守卫延安;在这里他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完成过搜救飞机失事的叶挺将军等一个个艰巨任务。从一个朴素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牺牲的革命战士和带兵打仗的指挥员。他带着延安精神走向了东北战场,他带着延安精神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着延安精神。我在这里找到了公公思想作风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之上,在这连绵的山峦之中,有公公的足迹和汗水,有公公年轻的身影和青春气息,有公公青春灵魂的驻留。我们面对这片红色的土地深深地鞠躬:爸爸,安息吧!您要回延安的夙愿我们已经为您实现,我要追根溯源的目的也已实现。我们此次延安之行,也是对您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青春灵魂的祭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