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代常有诗人写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关于清明节我们知道的诗也不少。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p> <p class="ql-block">这一首记述寒食节的由来,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p><p class="ql-block">《寒食野望吟》</p><p class="ql-block"> 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p><p class="ql-block">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p><p class="ql-block">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p><p class="ql-block">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p> <p class="ql-block">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驽;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到了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不冷了,进入到春季。但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p><p class="ql-block">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的主要习俗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p> <p class="ql-block">这个清明三天都是雨,却依旧不能阻挡我想要出门的心,按照每年的习俗都要去扫墓,今年当然也不例外,即使地面很滑,爬山也不好爬,但是我们依旧出了门,雨如丝,踏上湿润的土地,目的地在顶峰</p> <p class="ql-block">同路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却没有一点声音,心情是有点沉重,更是有点哀伤,还带着一点思念</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时候心情久久难以平复,雨依旧打在脸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