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驴友介绍,长城和黄河在老牛湾相遇握手之后,就在山西的偏关和河曲两县境内结伴同行了。我们决定,下一站就去探寻长城黄河的征程,南进偏关县城。</p> <p class="ql-block"> (一)走偏关。</p><p class="ql-block"> 偏关县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丘陵地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势东高西低。从县境西北角的老牛湾到偏关县城有40多公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启程前搞清楚了一个问题:偏关县为什么又叫偏头关?原来,偏头关是偏关县的原名。古代,偏关县曾称为:林湖、偏头寨、偏头砦、偏头关等,清朝改为偏关县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偏关县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的辉煌和荣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老牛湾去偏关县城,开车要走一段乡道。崎岖盘旋在山丘间,穿过多个不知名的村庄,有的村口竖着村名,如小咀子村、教官咀村、十八盘村等,山村名很是朴实、形象,比如教官咀村,古时候这里一定与建堡、屯兵、训练的教官相关,有着兵营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八盘村的名字,真是名副其实。连续左右转弯的盘山道令人头晕目眩。想在这里照个景观却找不到安全停车的地方,还好这个村口修了村碑,就在此停车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偏关县城。据说,偏关县于2019年脱贫。看了县城的状况,感觉这里说不上是富裕县。当地人说,这几年政府在振兴经济、保护古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城楼。</p><p class="ql-block"> 这是县城即偏头关的城楼南门,保存的是明代偏关城楼,<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 偏关县在我中华历史上曾有过特殊的辉煌和荣耀,做为外地游人,不禁要问,原因何在?</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辉煌历史首先来自于偏关县独特的地理位置。观察<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中国地图上的山西省,近似于一个平行四边形,偏关位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西北角。黄河流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偏关县。偏关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邻黄河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相连,东与神池、平鲁毗邻。古时这一带正是游牧民族侵扰中原农耕民族之地,侵扰与反侵扰的战事不断发生,偏关县必首当其冲。</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城楼门洞上匾额书有“偏头关”三个大字。为什么叫偏头关?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说偏头关名字的由来: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其地形东仰西伏,关城依山而建,很像人的侧脸,而且又是历代重要的军事关隘,故名偏头关。</span></p><p class="ql-block"> 偏头关创造历史荣耀,还因其在御敌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并称长城“外三关”。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有“三关守镇,九寨屏藩,晋北锁钥之地”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 曾有古人 写诗赞誉偏头关:</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偏头关城,在如今偏关县城中部的西关河北岸,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关城楼南门内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span>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的弯转处,是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据说宋朝,偏关做为大宋北方军事的最前沿,成了抵御辽兵的重要关口,当时镇守这里的就是杨家将。太平兴国年间,漠北的辽兵进犯中原,杨继业、杨延昭父子与契丹征战于雁门、偏关一带,忠烈报国。杨家将浴血疆场,威镇三关的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分还存在。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被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堡几十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在多数仅存夯土,唯有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的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随后我们要去桦林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据说,偏关县还是“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全国长城总长度8851公里,而偏关县境内有九道长城,现存里程500公里,烽火台1000多座。历史上有古堡49座,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29座。是全国长城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县城外不远处山上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护城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护城楼,曾为偏头关2000多座烽堠的统领,发现外敌入侵,此楼遂发出山西镇的第一个信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 偏关县的长城遗址,还有黄河边堡届,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这条明代长城,北接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南经山西河曲县石梯口隘,全长约100公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边地处晋陕峡谷之中,黄河充当:“天堑”。长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处,又筑石边、土墙,陡峭的崖壁山上仅筑烽火台,连绵不断,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span></p> <p class="ql-block"> 天峰坪长城。</p><p class="ql-block"> 在偏关县城参观了古城楼和主要街道后,我们离开县城,上了336国道,驱车直接到达天峰坪村。</p><p class="ql-block"> 天峰坪镇是偏关县旅游开发的重点乡镇,只见门楼漂亮大气,村内街道清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秩序井然。我们的目的,就是寻找长城和黄河。在老乡的指点下,径直穿过村庄,来到村后的黄河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峰坪村,还在建设中。站在新建的宽敞、大气的观景台上,环视四周:看到了静静流淌的黄河,这是区别于老牛湾和乾坤湾那蓝绿色河水的黄色河水;看到了黄河岸边(我们所在侧)与其并行的长城,但这是区别于原有概念的长城。(非砖砌石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到了天峰坪长城,让我们长了见识。看到了过去并不认知的长城。偏关长城分为几种类型(或许国家就是这样分类的),有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四种基本类型。长城形态多种多样,他们或连接,或独立,根据需要,因地制宜,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勤劳和智慧。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我觉得天峰坪的长城是一种未连接、独立的墩的形态。在天峰坪亲见了长城与黄河结伴同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山西偏关还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这里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偏关明长城全长数百里,现存300多个峰燧台墩。东南部的九窑十八洞,是长城上设置功能最全的军事堡垒,既是戎边将士的住所和武器库,又是阻挡和打击敌人的军事阵地。</span></p> <p class="ql-block"> 桦林堡长城。</p><p class="ql-block"> 离开天峰坪村,顺着336国道,开车行3公里,过了担水沟村,寻找到桦林堡村。</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桦林堡长城位于偏关县城西北处黄河岸边,全长30余公里,是明代万里长城偏关段遗存。这是我们在桦林堡村内看到的长城。如照片。</p> <p class="ql-block"> 桦林堡村口是一个养老院,有不少老人在这里休息、打牌、健身。走过养老院就能看到古堡的城墙。高大的土墙断壁、倚着城墙根搭建的房屋、窝棚,用长城砖砌成的墙壁,村民院落边堆放着的长城墙上扒下的城砖……,看后让人好不痛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介绍,当地称黄河为大河,长城被形象称为边墙,原来这里说的边墙就是长城。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还存有边墙约30来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甚为壮观。还有大部分是夯土形态。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夯土类型的长城遗址。现在我们就在村口,站在夯土城墙前,仍然有震撼、壮观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 有人说,偏关县可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理由很是充分:①论长城的长度:偏关全境现有长城500公里,占山西全省长城(2500公里)的五分之一。②论年代:偏关长城纵跨赵、秦、北魏、明四个朝代。③论密度:偏关长城分为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六道长城。④论类型:偏关长城包括石砌长城、砖包长城、土夯长城、崖壁长城四种基本类型。长城形态多种多样,他们或连连接,或独立。这里的长城建筑涵盖了关、隘、烽、堠、墩、台、营、寨、城、堡、望台等各种形式,类型之多全国罕见。⑤论现状:偏关长城虽说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至今基本保存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还有一篇对古堡做分析的文章,也很值得关注。特此引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偏关是现存古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好的地方,在全国罕见。①从年代跨度说:偏关古堡有战国和隋唐的吴王城,西汉的九龙山古城,年代跨度长达2000年。②从保存数量说:偏关境内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二十里一堡,历史上古堡多达49座,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仍有20多座。③从功能性质说:偏关古堡有作为指挥中心的偏头关城,有作为传烽接应地草垛山堡、黄龙池堡等,有作为驿站的马站堡,有作为重要驻兵地的老营堡,有作为桥头堡的水泉堡、滑石涧堡、老牛湾堡。④从建筑规模说:有面积达50000平方米的特大型城堡,中华长城第一堡老营堡,也有面积不足600平方米的袖珍城堡柏杨岭堡;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保卫中原王朝安全的重任,因此大多建筑坚固,规模宏大,夯土筑墙,包以青砖,形如小型城市。这些古堡目前虽已失去军事功能,但仍是当地百姓和守边将士后裔居住生活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此文对偏关县的长城做了充分的总结。很用心,也非常有说服力。</span></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说,在偏关县的长城中,从景观效果来看,要算的上是老牛湾长城与黄河交汇处,再就属丫角山的内外长城的结合点。黄河岸边寺沟长城更是中国长城的精华段落。</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提示下,我们决定去找寺沟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寺沟长城景区。</p><p class="ql-block"> 寺沟和桦林堡距离很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介绍,偏关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在寺沟村打造了黄河长城边塞风情游的护宁寺景区。修缮长城、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栽植果树林木等,努力为游客打造一个优美的边塞山水乐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离开桦林堡村,沿着国道南行,很快找到寺沟村。这里果然让人眼前一亮。看,仿建的关楼、边墙上书写着一行大字:“黄河与长城在此结伴同行”!这里就是我们寻找的寺沟长城和黄河上的偏关码头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河自老牛湾入晋后,流经偏关三十多公里,在寺沟村可以目睹到黄河和长城并行的壮观景象。我有幸在网络上看到驴友航拍的此景视频:它们犹如两条蜿蜒的巨龙,结伴同行,不离不弃共同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气节;这里还有亚洲单孔跨度最大的铁路钢桥,横跨黄河;有元代古刹护宁寺…(如图)</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护宁寺,建于元代的一座古刹,坐落在寺沟长城与黄河岸边,有护国安宁之意。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护宁寺是一座较小的庙宇,单进院落,寺内供奉神佛教派很多。正殿三世佛,左文昌,右关帝,观音、地藏、瘟神、孤魂、龙王、山神等佛道儒三教的神佛齐聚护宁寺,这是彰显文化的交融与大度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护宁寺依地势而建,北高南低,背依吕梁山,俯瞰黄河水,园内古柏耸立,很有仙气。</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边,还看到一个大的施工工地,有“寺沟大桥”工程简介。古代时,这里曾是偏关渡口,</p><p class="ql-block"> 施工现场,我们同工人师傅聊天中得知,这里在建“黄河一号公路”老牛湾至寺沟段主线的一座公路大桥,以改善交通,发展旅游。还要修缮偏关县寺沟沿黄长城。这里是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 穿过工地,钻过岸边树林,找到了黄河边的古长城旧址,所见的看上去就像是一段长长的土邱。 </p><p class="ql-block"> 这是明长城;是偏关的明长城;寺沟段的明长城,当地人称之为黄河边堡墙。这段长城其位置就在老牛湾至寺沟的黄河沿岸。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此长城北自老牛湾与外长城相连,南经寺沟渡口再至河曲县石梯口隘。只在偏关境内就长达40公里。这段长城因有黄河悬崖天险做屏障,多数地段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建望台设防。只有寺沟等重要部分建了石城墙,红色粘土夯筑,外墙条石、城砖包筑。其走向均建于黄河崖头、沟豁。数百年来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仅存了土墙,但气势不减当年。土墙平均底宽七米,顶宽五米。是山西黄河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size: 18px;"> 老吴站在了寺沟黄河边堡墙上留影。明长城从老牛湾到寺沟,长城与黄河并肩而行达60多里,这是万里长城沿线中黄河与长城二者并行的最长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也站在了寺沟渡口的偏关明长城上留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 黄河流经偏关32公里,能在寺沟村目睹到黄河和长城这两条巨龙,结伴同行,齐头并进,不离不弃数十公里的壮观景象,甚为自豪,好不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到了黄河岸边,看到的是寺沟黄河上飞架起的“亚洲单孔跨度最大”的铁路钢桥及在黄河水面上的倒影。遗憾,位置所限,不能拍到大桥全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古至今,偏关人民具有抗御外侮的光荣传统。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偏关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得以印证。古代守边护城的将士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时期,偏关是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在粉碎日军大举围剿进犯中,八路军与偏关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曾再建功勋。如今偏关的人民群众将一份厚重的爱国情怀铺洒在长城脚下,续写着新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参观了寺沟长城,我们准备南下河曲县,继续寻着黄河长城并行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在偏关留有遗憾,一是在桦林堡没有看到与长城同行的黄河;二是没看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面积达50000平方米,被称为中华长城第一堡的特大型城堡—老营堡。争取待偏关黄河一号公路完工后再来相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 黄昏时分,国道上驱车,开始第二 目的地旅途,晚间住宿山西河曲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游河曲。</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河曲县。</p><p class="ql-block"> 河曲县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辖县,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西临黄河,与陕西、内蒙隔河相望;东与山西省的五寨县接壤;北靠偏关县以寺沟河为界;南与保德、岢岚二县为邻。黄河由东、西、南三面绕县境流过,蜿蜒曲折,所以县名形象的称谓是河曲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曲县地临黄河中上游,处于北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古代是防御鞑靼、瓦剌的第一线,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被称为“陕东重镇”、“晋右严疆”。</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河曲长城位于黄河东岸的山崖和河谷平缓地带,主要是在明代成化年间修筑 ,从偏关县寺沟沿黄河至石梯隘口止,全长55公里。县境内长城以烽燧,长城边,城堡,点、线、面共同构成长城坚固的防御体系。有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的墩台,有建在黄河谷地的长城边,沿线设边口,多数建置于临近村庄,并以村名而谓名。了解了河曲长城的这些情况,第二天我们没有在县城停留,将游览的重点放在城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山西河曲县最著名的参观景点是黄河的河中岛—娘娘滩。所以登游娘娘滩做为第一个游览点。</p><p class="ql-block"> 早上6点多起床,8点多出发,跟着导航,出城区,摸到了黄河岸边。这是一个村庄的场院,地上晒着收割的庄稼,墙边竖着广告牌,写有“天下黄河第一岛—娘娘滩”,就是这里,我们看到了河边的简易码头。</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农,正在收拾停泊在岸边的铁皮船。交谈后得知,这个师傅就是做摆渡生意的,也可当导游。现在极少游客,好说好商量,每人50元,坐上船,围娘娘滩转一圈,可登岛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是一定要体验一下的,一定要登岛,要尝试坐铁皮船游黄河的滋味!说实话,第一次在黄河上游览,坐简易船还是有点担心人身安全的。老船工扶着我跳到船上,才发现,船帮上搭了一块能活动的木板,是给我俩的坐位。还不错,没让咱们站着行船。师傅说,客人在船上不能站立,要保证安全!</p> <p class="ql-block"> 船工师傅看我们已坐稳,随即开启马达,加足马力,驾船驶向河心。师傅说,小船绕岛一周,就是船从河心岛与黄河东岸穿行(即河曲侧),过了小岛就右转弯,再从小岛与黄河西岸(即内蒙侧)之间穿行,绕一周后把我们送回上船时的码头。</p><p class="ql-block"> 深秋季节 ,吹着黄河的风,漂在船上还真有点凉。坐在船上定了神,才开始注意看“大河”。这里的黄河水真黄啊!水面真宽!惊叹之余,感觉船行速度慢了下来,随后就只听马达的响声却不见船动,搁浅啦!在河中心搁浅可怎么办?我们有点着急,还是船工师傅有经验,熟悉这里的水道,他操纵着船身左右扭动,船底部的河水更加浑浊,船不是在水里,而是在泥里了。这里的黄河水真浅呐!很快,师傅找到了合适的水道,铁皮船摆脱了困境,我们又继续前行了!</p> <p class="ql-block"> 一场虚惊后,开始注意远方。放眼望黄河岸上的河曲县,啊!我们看到了长城!这应该就是从偏关寺沟长城南下到河曲的那一部分长城!在黄河上就能看到它,真是得来不用费工夫。这就是石梯隘口啦!</p><p class="ql-block"> 不错,我们亲眼见证了河曲境内的长城,果真名不虚传!<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55公里的长城,以烽燧,长城边,城堡,点、线、面共同构成长城坚固的防御体系;有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的墩台,有建在黄河谷地的长城边,沿线设边口,多数建置于临近村庄,这一切都被我们所见证。特连拍了不少这个区段的照片,远景、近景、局部的,较大范围的,尽了手机照相之所能,以做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娘娘滩最大的收获是,又一次见证了河曲境内黄河与长城并肩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黄河水面上,还看到了“一桥飞架南北”的大桥,很是气派!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色的光。这是山西河曲县通向内蒙准格尔的“晋蒙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行船途中,船工师傅给我们当起了导游。说起黄河这一带,有个娘娘滩,在靠近山西这一侧,还有个太子滩,靠内蒙侧,并手指向左前方,我们看到了那个比娘娘滩还要小一点的岛。两侧的百姓不可以带游客到对方岛上观光。</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我们的小船到达了娘娘滩岛边并停泊靠岸。岛上有停泊码头,可以登岛上岸了。没有想到,这个岛还真不小,岛上有村庄,是个生产队的编制,岛上建了庙,村里种着庄稼和树林,给我们划船的师傅,就是生活在岛上的人。</p> <p class="ql-block"> 娘娘滩岛是正经的旅游点,有规范的管理,只是现在没有游客,只有我们两人尽情的转悠。看来,今天是为我们老两口开专场了。</p><p class="ql-block"> 在娘娘庙前,看到了景点介绍。</p><p class="ql-block"> 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北的黄河河道中,面积13公顷(0.16平方公里)。是个凸形小岛,被称为塞上小绿洲,人们在岛上可以听到晋、陕、内蒙三省的鸡鸣。娘娘滩是黄河上唯一住有居民的小岛。传说,西汉初年,吕后专权,薄太后及其子刘恒被贬软禁于此。之后吕家被灭,刘恒当了皇帝(汉文帝),在滩上建了娘娘庙,故名娘娘滩,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娘娘庙中的相关建筑。</p> <p class="ql-block"> 娘娘滩上地势平坦,风光秀美,四周水波荡漾,景色诱人。滩上居住了30多户人家,农舍在葱绿中忽隐忽现,别有韵味。岛上人家常年生活在蓬莱仙境般的环境中,真是难得清净,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娘娘滩北隔黄河与内蒙的马栅子村相望;南隔河水与河湾、娘娘口两村呼应;东望龙口峡谷中太子滩石岛昂首挺胸傲然屹立于浪涛之中;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西看茫茫黄河天水无际,奔流千里,使人心旷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 秋末冬初的娘娘滩上芦苇抽穗,在秋风吹彿下,姿态摇曳婀娜,景色诱人。我在小岛码头上被老吴抢拍,和娘娘滩合了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娘娘滩码头。已到一个小时的游览时间,船工师傅送我们回程。</p> <p class="ql-block"> 很感谢老船工言而有信,回程途中不走来时路,而在娘娘滩北侧河道穿行,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风景。照片上拍照的是娘娘滩的岸边路基,从而可得知娘娘滩不仅是千百年来黄河泥沙的堆积沉淀,更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创建。</p> <p class="ql-block"> 回程中还能遥望到河岸上的长城、墩台。</p> <p class="ql-block"> 游览娘娘滩河中岛即结束,河曲黄河岸边的楼子营镇河湾村的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身后古老的河曲长城仍傲然雄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离别了娘娘滩,开车走出景区,在公路边发现高高的山崖上,有施工的痕迹,像是在修缮长城。我们停下车,觉得是一个考察长城“可遇不可求”的难得机会,爬上去看看吧。老吴发现这是个停着工的施工现场,想自己先去探探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望着老吴的背影,我不甘心等在这里,就慢慢跟着往上爬,能爬多高是多高吧。就这样,老吴上去了,我也跟着上去了!走在陡高的石基上,一级一级的攀爬,一阶一阶的数着数,到了这个位置,总计300多级台阶,我也爬上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这里望远方,看到了黄河对岸内蒙境内的发电厂、城市、楼房、民居;看到了似黄色玉带般的黄河水不停奔流;看到了黄河上绿宝石般的娘娘滩,还有刚刚离开的河湾村的码头,真乃站的高,看的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站在这里再往下看,感觉眼晕腿软,太陡了!上山容易下山难,上来时咬着牙坚持,下去可怎么办?我的腿不好,为了保护膝关节,老吴与我合作,两个人齐步走,他在前,我在后,我左手扶着他的右肩当手杖,一起迈出同一侧的腿脚,就这样配合着,我们安然走到高阶的底基,平安落地。我为又一次成功挑战自我骄傲;为亲临到河曲长城兴奋;为亲见河曲明长城在修复中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河曲,我俩完成了预订的计划,满足了心愿,追寻着黄河、长城走完在偏关、河曲相伴相随之路,而后又开始各奔前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临中午离开河曲县,经安检,走省卡(省际关卡),过黄河,入陕境,踏上沿黄观光路,由北向南前往陕西佳县。</span></p> <p class="ql-block"> (三)离晋入陕。</p><p class="ql-block"> 这是晋、陕、蒙三省位置图。</p><p class="ql-block"> 导航带领我们离开河曲县,顺黄河东岸336国道转县道,通过河曲黄河公路大桥,到达内蒙准格尔旗龙口镇,再顺公路向南,随即行驶上陕西省修筑的沿黄观光公路。短短时间,我们穿行了三个县境。却原来,是到达了“鸡鸣三省”的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在此,要对沿黄公路做些说明。沿黄公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的旅游观光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据说与9条高速公路、13条国、省干线公路和80条县乡公路相连接,全长828.5公里,沿途串起了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洽川湿地、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闯王寨、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是陕西政府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一项举措。</p> <p class="ql-block"> 晋、蒙、陕三省(区)交界地,也就是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山西省河曲县交界地,在陕西省府谷县尧渠村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小占村之间的黄河西岸岸边。这里有一个三省(区)交界的界碑。(如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河西岸边立着的三角柱形石碑,是2013年国务院在此设立的晋蒙陕三省(区)界碑。</span>界碑三角柱形的三个立面分别刻有晋蒙陕三省区的名称,石碑底座周围在三省区的方向上分别刻有各自的地图。界碑旁修有台阶通往黄河岸边的木栈道。这是一个景区,供游人游览观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一声鸡鸣可以同时在三个省(区)的村庄里都能听到的地方。在界碑西北方向700多米处的山坡上,建有一个“鸡鸣三省观景台”。这个观景台的入口就在观光公路的路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新建观景台高高在上,造型现代。海拔足有千米以上,因而坡度陡直,很显高度。人们爬上去需要一定的毅力。但有木栈道铺设脚下,台阶高度适宜,<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隔一段都有一个能让人休息的平台,可以歇息观景,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spa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登顶观景台,极目远眺,视野开阔,远山近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左侧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的小占村;黄河对岸的山西省河曲县的南元村及整座河曲县城;右手侧的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尧渠村,均被游客历目所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顶上搭建了玻璃栈道,高大的红色雄鸡立于其间,昂首挺立,傲然鸣示,霸气十足,好不威武!形象的表现了“</span>鸡鸣闻三省”与“中华雄鸡,一唱天明”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顺着沿黄公路前行,指示牌引导顺势上山,到达陕西府谷县的赵家店村,登顶远望,观看“黄河入陕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 黄河南下一路奔流,在山西河曲弯转流淌,画出一个大大的湾,这就是黄河入陕的第一个湾,当地人称之为“龙湾”或金龙湾。这段长约5公里,宽1公里的“黄河龙湾”,很是奇特、壮观。黄河把晋、陕边界切分的清清楚楚,将个河曲县团团围抱。站在高高的山崖上,远望我们刚刚走出的山、河、长城,甚是感慨,在这里竟看到了对岸河曲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奇特的母亲河,美丽的金龙湾!</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上的赵家山村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 传说这里是宋朝(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故里。</p> <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塑像。</p> <p class="ql-block"> 面对黄河观赏金龙湾后,行至观景台后侧,发现了不同的地貌。</p><p class="ql-block"> 莲花辿(音chān)是三省交界、黄河西岸的一个雅丹地貌区域,这片区域覆盖了府谷县墙头乡徐家梁村等十余个村落。景色兼具苍凉与俊秀之美,是十分罕见的天然地理奇观,为黄河中游最为独特的雅丹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府谷县志》中有记载,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大帝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曾驻足鸡鸣三省之处(今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被展现在眼前的五色斑斓、状若莲花的砒砂岩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还没有名称的情况下,遂命名“莲花辿”。</p> <p class="ql-block"> 鸡鸣三省观景平台以及莲花辿谷底方向,是眺望莲花辿南坡和西坡的最佳位置。连续的、由多种颜色沉积岩层构成的雅丹地貌山丘,普遍高度超过110米。莲花辿的核心区域的一块洼地,周围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雅丹地貌山丘或黄土山丘,洼地较低处海拔在850米左右。洼地的南边和西边都是多种岩层构造的雅丹地貌山丘,站在高处眺望南侧和西侧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有专家评说这神奇的地貌:是亿万年前沉积下来的各种颜色的岩层层层叠叠,被风蚀成就的一座座山丘峰峦交错,在我们眼前构成一幅幅极美的画卷。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像一朵盛开的莲花。红白相映,绿灰搭配,层里线条,高低错落,可说是自然奇观,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无不称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莲花辿的景观似有各式各样的“五花肉”,还有很多不同色彩岩层层叠形成的各种独特造型。山谷里,最标志性的景观就是被称为“莲花顶”的一个尖顶的风蚀岩墩。</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黄河入陕第一湾和雅丹地貌后,顺沿黄公路到达了晋陕大峡谷服务区。晋陕大峡谷位于山西、陕西两省的交界处。被称之为黄河 “晋陕峡谷”段,是指九曲黄河经过山西省河曲县向南拐弯,穿过山西保德与陕西府谷两县,大约100公里长的河段。在山西省河曲县,黄河河水十分清澈平缓,两岸悬崖峭立,水石相激。晋陕峡谷,当地老百姓将此段黄河 称之为“黑三角。在这里黄河奔流而下,景色壮观。</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晋陕黄河大峡谷景区的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晋陕黄河大峡谷上建筑的保德—府谷黄河一号大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照片引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府谷晋陕大峡谷凌云台景观,于2020年6月建成,占地面积3.5亩,凌云台主体为钢结构,总高18米,分两层建设。上层为玻璃平面,面积119平方米,下层为木质平面,上层距黄河水面垂直距离88米,登上此景观赏黄河景色,令游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时间里,我们追寻着黄河与长城为伴的征程,长城自河曲入保德继续南下,而我们随黄河自河曲转弯经府谷继续西行,此间情趣喜乐无穷。本文记述,暂告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