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知母校的前世今生 澧县一中初45班重返母校记

宣昭义问

<h3>  《海棠花絮》申请国际书号(ISBN978-988-74073-1-7)出版后,我一直有个心愿,捐赠2册书给澧县一中图书馆。 由于疫情影响,未能如愿以偿。</h3> <p class="ql-block">  2021年仲春,我和澧县一中初45班15位同窗,相聚澧县挑花滩宾馆,通过老同学曹远森的预先联络,我与澧县一中图书馆李馆长约好,4月2日上午捐赠新书事。尽管学校仍实行严格的防疫检控,我驱车进入数重门卫管制的一中,一路绿灯直达图书馆所在的“文化楼”,内心激动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弹指算来,这是我阔别55年之后,第一次回母校,也是一中从位于津市的黄姑山,搬迀至澧阳书院旧址之后,有幸第一次重新审视母校的前世与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捐赠手续之后,李馆长为暂时不能为我开具赠书回执反复说明和致歉,交待我在这里多溜溜,多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面前是一个全新的一中,从翊武铜像,到贺龙石雕,从白沙井到澧阳书院旧址,从浑天仪到元素塔……母校的人文气息,历史渊源,如潮般冲洗我的正在老去的感觉器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近两个小时走马观花,己经淡薄的一中形象逐渐恢复,丰满,眼前的人文景致与历史重叠,让我对母校一中的历史渊源,更有新的认知:了解一中,要从“三个人,三段岁月,三座丰碑”入手。</p> <h3>  第一个人,范文正公,即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那位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贤。<br><br>  据考证,澧县一中的起源可追遡至公元1190年(南宋绍熙元年)的溪东书院。其前身为范文正公祠(又称文正公读书院)。历经宋元明三代,历史上称为“溪东书院”时期。</h3>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人,“陶文毅公”,即清朝重臣,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少保的陶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在澧州城西隅溪东书院遗址,兴建澧阳书院。1805—1808年,陶澍官至两江总督,谥文毅,从监察御史任上回家乡安化守制,应邀担任澧阳书院主讲。陶澍作为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 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在澧阳书院主讲影响至深,有题留的一幅名联为证:</p><p class="ql-block">  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p><p class="ql-block">  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期,史称“澧阳书院”时期。</p> <h3>  第三位人物是当今家喻户晓的开国元勋贺龙。<br>  <br>  1902年,澧阳书院改办澧州官立中学堂,1925年,澧州镇守使贺龙兼任名誉校长,与校长夏国瑞将学制由四年改为新制三年,更校名为澧县县立初级中学,此前称旧制中学。<br>  <br>  1952年,定名澧县第一中学,时为澧水流域最高学府,1959年,澧县一中被认定为省重点中学,2004年,全省统一改称为省级示范性高中。<br>  <br>  这就是澧县一中的“新学时期”。</h3> <h3>贺龙铜像</h3> <h3>澧县一中赋</h3> <h3>白沙井</h3> <p class="ql-block"> 上课钟声己过,刚才的喧哗和热闹,就象被冰藏了一样。四围一片静谧,一中校园面积330亩,校舍面积14.7万平方米,开设教学班90个,在校学生5000多人,教师380人,很难想象,钟声一响,此处竟会如此安宁!</p> <h3>历史文物</h3> <h3>澧阳书院旧址</h3> <h3>元素塔</h3> <h3>翊武铜像</h3> <h3>参加桃宾聚会的初45班部分老同学:<br><br>前排左起:龚德玉 李承义 周乃学 李锡悦 王小淑 曹远森<br><br>后排左起:黄大南 张隆发 王学炎 张文化 林远安 邱平安 张如贤 <br><br>另有:李厚斌 何镇津 因事未在照片中</h3> <h3>己逾七旬的两位老人,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的发明专利。</h3> <h3>《海棠花絮》赠书回扏</h3> <h3>  重回母校,重新认知她的前世今生,我们这群七旬者,方知天命:经世致用,吾辈之尚,厚德载物,吾辈之幸,皆因澧县一中源远流长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