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在怀河(怀柔区)北边看望过正在孵卵的黑天鹅之后,想起河南边的另一对黑天鹅,不知它们是否也在筑巢育儿,还是飞走了。</h3> <h3> 我们到了河南边发现,不仅黑天鹅不见了,白骨顶鸡也不见了,只有数十只野鸭子,其中不少是带绿头的鸭子,不会那么巧又是绿头鸭吧?可是它们头上的绿色和绿头鸭的不太一样,想想还是先拍摄下来,回家再好好研究。</h3> <h3> 回家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得知它们叫罗纹鸭。在网上搜索到更为详细的信息:罗纹鸭(学名:Anas falcata)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中型游禽,体型略较家鸭为小,体长40至52厘米,体重420至900克。我们见到的铜绿色头的是繁殖期的雄鸭,非常漂亮,但雄鸭的非繁殖羽与雌鸭相似,一点儿也不醒目。雌鸭较雄鸭略小,上体黑褐色,满布淡棕红色U形斑。下体棕白色,满布黑斑。幼鸟似雌鸟,但更多皮黄色。</h3> <h3> 罗纹鸭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子、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br></h3><h3> 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河湾、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也会出现在农田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冬季和迁徙季节亦集成十余只至数十只的大群(看来我们遇上了迁徙中的鸭群)。性胆怯而机警,白天多在开阔的湖面、江河、沙洲或湖心岛上休息和游泳(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上午或下午到达时,鸭群始终在河中央游荡,偶尔也见几只扎猛子,尾巴朝上、头朝下在水中取食),清晨和黄昏才飞到附近农田或游至水边浅水处觅食。飞行灵活迅速,常伴随着低沉而带颤音的叫声。<br> 通常三月开始从越冬地往北迁徙,秋季于九月中旬至十月末南迁,少数迟至十一月初。在中国黄河下游、长江以南、海南岛、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北部越冬。在西伯利亚东部、远东、中国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繁殖,这期间,尤其喜欢在偏僻而又富有水生植物的中小型湖泊中栖息。</h3> <h3> 罗纹鸭在冬季越冬地时即已成对,繁殖期在五至七月。营巢于湖边、河边等水域附近草丛或小灌木丛中地上。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孵卵前期在巢附近警戒,当雌鸟离巢觅食时代替雌鸟孵卵,孵化期24至29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游泳和觅食。<br></h3><h3> 罗纹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也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俞小梅<br></h3><h3>2021年3月9日于北京</h3> <h3>备注:<br></h3><h3> ** 物种保护级别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EX),其次是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其他顺次是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br>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更新后的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h3> <h3>补记:<br></h3><h3> 我们之后又去过怀河南边几次,发现罗纹鸭的数量由六、七十只减少到十几、二十来只。想必是迁徙的鸭子已经更换了好几批,而且经常与其它的野鸭子混在一起,我们能认出罗纹鸭尚属不易了。</h3><h3><br>2021年3月29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