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的美篇

An

<p class="ql-block">回村杂记</p><p class="ql-block"> 佛音袅袅,香火徐徐。阴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圣诞,也是我们村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这一天,在外的人们都尽量回来,拜拜菩萨,祈愿新的一年全家人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眊眊亲人,为这人口稀薄的村子添点人气。</p><p class="ql-block"> 2019年,一篇《村子已死》的文章轰动全国。很不喜欢这个题目,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年少时生活虽然清苦,但村子里处处透着温馨。记忆最深的是每到饭点,只要天气暖和,邻里邻舍便会陆续端着饭碗走出家门凑在一块,吃着聊着,粗茶淡饭也分外香甜。我家到奶妈家,不长的一段距离也总聚着几堆人群。全村人一个姓,几乎逢人都得称呼叔叔大爷,婶婶大大。我从小就羞于见人,总不想和人打招呼。往返我家与奶妈家时,总要在巷廊头探头探脑好几次,瞅端见人少的时候才敢快速通过大街。</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有幼儿园,不大的学校也五个年级俱全,三个或两个年级一个教室。仅有的两个老师认认真真教我们学书认字,传道解惑,为以后的学业、为以后的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村北村南都办过学校,村北上学时,奶爷爷还健在,模糊记得他长胡子,戴着圆眼镜,如鲁迅笔下的老先生,他不是老师却不知为何在学校住着,他不喜欢别的娃娃去他家里喝口生水,却总是在水瓢里给我晾着开水,还给我吃软软的小窝头。学校在村南时,同班的几个同学经常去奶妈家等我梳头吃饭而后一起上学,对拖沓的我丝毫没有怨言。想来,有亲情友情的陪伴,那时的我也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结婚生子,儿子幼年也总在村里长住,有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和他嬉戏打闹。白天街上的扑克摊子起了又散,散了又起。夏夜,人们点根火耀坐街纳凉,村子里从早到晚热闹而又欢乐。</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的喧闹都归于了沉寂。每次回村,放眼望去,两条街都没几个人影。学校早不存在,青壮年们无心耕田种地,为了孩子上学,为了打工挣钱都去城里居住。哥哥说村里留守的人少之又少,有时甚至一桌麻将都凑不起。就连这二月十九,回村的人也不太多,再喧腾的锣鼓也观者寥寥,再可口的饭菜也食者寂寂。曾看到一句话:若心无处安放,走哪都是飘泊。可怜的农村人,如果在城里买不起房子,便也始终无法在城市扎根。</p><p class="ql-block"> 去年原平开始合村并镇,我村也被并入了邻村。虽然绝对拥护国家的各项政策,但村子被并,难免心有戚戚。平日,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常随口答曰安家庄。李同志非常较真,总是纠正说你们村是安庄,王家庄乡那个才是安家庄。那么,新的行政区划实施后,以后填写表格,我的籍贯,我们村人的籍贯是否再也无法写成安庄?!</p><p class="ql-block"> 岁月变迁, 世事难料。村子无名了,相信村魂犹在。2021伊始,希望乡村振兴的春风能够照拂到每个角角落落,如这绵绵细雨泽被苍穹,惠民生办实事,让每个村庄,每个村小组都能重现昔日的繁荣和生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