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2016年旧作)

国智(拒送花,点赞留言就是鼓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文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国智</p><p class="ql-block"> 谈起今年的山西语文中考试卷,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p><p class="ql-block"> 忧者啧啧声不断,这些人鼠日寸光,坐井观天,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整个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些人是彻头彻尾的保皇派,是传统语文考评方式的忠实守护者,应试教育在其观念中根深蒂固。一有点变革,就横加指责。只懂得一切按“标准化程序”答题,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和明朝的八股取士又有何区别呢?他们始终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原则,去进行语文教育,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高分低能的答题工具。</p><p class="ql-block"> 谈起这份试卷,欢者赞不绝口,赞其率先举起了语文评价机制改革的旗帜,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放在重中之重,占到了总分的百分之六七十,这给语文评价树立了标杆,也为语文课堂教育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从这次中考试卷揭晓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并没有差别那里,那些斥责者真是杞人忧天。 由此可见,不变者,只能使语文教育逐渐僵化,步入一条死胡同。变者,使语文教育逐渐苏醒,开辟出一条“百花齐放,百争争鸣”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如何变,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呢?我认为要做到“读、背、悟、写”四步骤,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语文骄子。</p><p class="ql-block"> 读</p><p class="ql-block"> 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我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梯,因此,我们语文课堂教育首当其冲者,读也。</p><p class="ql-block"> 以往的教育模式,重在分析,把一堂堂语文课上-成生动的解剖课,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卸八块,剖析的支离破碎,体无完快,这样就破坏了她的完美性。这就好比是一个窈窕淑女,她的美是综合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几个局部杂揉。因此,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云里雾里,一头雾水。只所以会有这种局面,就是学生胸无丘壑。要达到胸有成竹,贵在读也。</p><p class="ql-block"> 一堂课,首先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这里的读,不只是一次两次的读,而是要课内课外的读,读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使学生成为一部百科全书。不要出现这样的笑话:老子是谁?答,孔子的爹。斯巴达克起义谁领导的?答,毛泽东。这真是痴人说梦话哩。尤其是中学生,在课堂上应留足读的时间,至少留一半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掌握文章的内容,做到成竹在胸。</p><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行之有效的读呢?这就是方法问题。 首先应给学生创设读的情境。不同的文章应有各自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应创设其情境,配相应的音乐旋律,使学生置身于图文音并茂的语言环境中,沉醉其中,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神游在山川之中,达到人文合一。渐渐地,学生找到了语感,掌握了每类文体的语感技巧、语调的轻重缓急、停顿……,读起文章来,抑扬顿挫、感情丰富,仿佛这篇散文就是他细赋真情的倾抒,仿佛这篇记叙文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仿佛这篇演讲稿就是他慷慨激昂的誓言,仿佛这篇说明文就是他巧夺天工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其次,针对不同的需求,应有不同的方法,包括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选读等。</p><p class="ql-block"> 背</p><p class="ql-block"> 背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每每说起背,就回忆起小学时代的语文课堂。那时,不仅是课本中的古诗词,就是每一篇其它文章老师也不放过,背不完,早上不让回家吃饭,长期这样,逐渐养成了背的习惯,也因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语文素材。</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学生,课程多了,相对时间少了,我们应该抽时间,挤时间,给学生指定背一些优美的名家名作、名言警句、课外的古诗词,每堂过留二至三分钟抽样检查,或者让小组长课后检查,课堂上,首先进行集体背诵。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有意记忆,也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无意识记忆。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积累习惯。</p><p class="ql-block"> 悟</p><p class="ql-block"> 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读与悟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读与背是悟的启蒙教育,是悟的基石,当读与背达到一定的度,悟的度也越来越大,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外延也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 悟是读与背的升华,是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表演的舞台,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然而,多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标准化评价,固定的答题格式,一谓地标准化,导至分数成了唯一的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结果舞台的主人公成了一群看客,教师成了表演大师,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理解或专家的观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地进行表演,这实际上是防生之口,进行“奴化”教育,结果台上一枝独秀,台下呆头呆脑,偃旗息鼓。</p><p class="ql-block">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这项工作确实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应明白办法总地困难多。要打破现在的僵局,就是要教师放下思想包袱,冲破现在的评价机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把嘴巴张开,让课堂活起来,出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当然放不能乱放,应放出特色,放出韵味,鸣应鸣的空谷回响,一鸣惊人。要做到这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教师的点拔牵引。</p><p class="ql-block"> 短时间内,这样的教育,也许会导至表面上成绩下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我们报着信念,坚持下去,你的成效会慢慢地显露出来,最后,一定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百家争鸣闹春天。这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也许培养出的不是一位答题高手,但一定培养出的是一位性格开朗、思维缜密、满腹经论、出口成章的雄辩奇才。</p><p class="ql-block"> 写</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育皇冠上的明珠。谁摘得这颗明珠,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首屈一指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代语文课堂教育,却轻视写作,把写作看的无关紧要,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用在填鸭式的文章分析上,即使一周两节作文课也不放过,自认为,分析的头头是道,写作方法烂字在心,背诵积累的也汗牛充栋,各种食材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还怕巧媳做不成一桌满汉全席? 果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脑子不用要变笨,三天不挖,手还生哩!这无疑对以上观点的彻底否定。</p><p class="ql-block"> 平时巧舌如簧者,也不一定是位写作高手,写作的学问包罗不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词语的准确性的推敲。这些学问,是平时点滴知识的积累。要把此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是巧舌如簧就能办到的。要做到巧,必须把笔动起来,把说与做有机地统一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谁都会说,谁都会指手画脚,真是动嘴者不知动手者难。其实写作能力的培养真不难,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容易。贵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积累,贵在学生的坚持,贵在学生写作兴趣的养成,贵在教师家长的督促。只要把手动起来,思维就动起来了,平时的一切写作技巧就会自然而然地应用在写作中了。当然,你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即使功底差者,也不可怕,因为,滴水可穿石,只要功夫深,铁槌磨成绣花针。</p><p class="ql-block"> 坚持写日记,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阶梯。日记的内容可长可短,体裁不拘一格。坚持写一课一得,长期坚持下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写作能力也大有长进,用不了多久,就会令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是当下语文课当教学转型的任务。我们应解放思想,还语文的本色。不要每天把改吊在嘴上,沽名钓誉。改来改去,仍摆不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结果仍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大搞形式主义。我们要把说与做统一起来,应把传统的“精细化教育”转化成“粗放型教育”。我相信,语文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p><p class="ql-block">(此篇乃个人愚见)</p><p class="ql-block"> 拙笔于2016.7.3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