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日清晨,清明时节又至。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马氏精神的传承之心,早早起身洗漱,踏上了缅怀之旅。我乘坐地铁抵达郑州东站,随后乘上开往信阳东站的首班高铁。在那里,我与信阳市马氏联谊会会长马晨辉及常务理事马庆民两位宗亲会合。</p><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驱车前往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杨摆埂村周家塆小组,目的是拜访并慰问82岁的余信炎老人。这位可敬的老人已为马姓革命烈士守墓70余年。我们的到来,既是对他坚守岗位的深深敬意,也是为了传承那份厚重的孝道文化和马氏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故事来源】1947年的一天,山里来了一群当兵的,大人们都说那是“刘邓大军”。余信炎那年7岁,总是好奇地望着这些操着各地口音的人。“解放军很喜欢小孩,他们经常叫我们去吃饭,偶尔能吃到猪血炒青菜。”余信炎说,他很快就认识了司务长马積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突然有一天,官兵们带着武器开拔到山上,一阵阵枪炮过后,反动派残余“小炮队”四处逃窜。此时,马積明与另一位战友外出买粮食正往回赶。半路逢敌,马積明腿部中枪,便将悉数物品、银元交给战友。战友走后不久,马積明面对“小炮队”毫不屈服,被残忍杀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之后,赶去增援的同志含泪带回了马積明的遗体,开明绅士汤三爷主动将为自己留的棺材贡献出来。农村葬棺需用石灰做隔断,可保棺木不易腐烂,但当时并没有那个条件。60年代中期,墓内棺木腐烂,一位民兵营长组织人手重新装殓,移坟至村部东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移坟期间,墓碑上的碑文丢了。幸好,早在掩埋遗体那天,余信炎透过泪水打湿的双眼,已将木质简易墓碑上的字深深刻在脑海里,并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翻开余信炎保留至今的小本本,上面写着: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马積明烈士之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0多年时光恍惚,每年清明、元宵,余信炎习惯性地带些贡品,来到坟前,陪“老哥哥”说说话,为烈士墓培培土。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都把马積明当成了自己的祖辈,祭祀逢年过节不落。</p> <p class="ql-block"> 一晃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70多年了,烈士忠魂依旧埋骨他乡。伴随着他曾经撒过热血的这片黄土地,和那个跟在他身后的“小鬼”。我想,当他投身于革命斗争、致力于人民和民族的解放战争的时候,他已然将他所踏足的每一片土地都当做了家乡。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埋骨何须桑梓地”,是啊,有多少像马積明烈士这样的年轻战士,如今依旧沉睡在他们已经当做家乡的“异乡”呢?更甚至,还有多少为了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的人呢?他们甚至曾经都来不及享受青春的美好、甚至都来不及再看父母、妻儿、兄弟一眼......就将宝贵的年轻生命留在了这里。在这个偏远的山乡,还有很多像余老人家这样的默默无闻的守墓人。他们一腔热血未冷,他们常伴烈士忠魂!</p> <p class="ql-block">感谢河南广播电视台金正义老师的拍摄报导,感谢村支书曹建华、自媒体何志波老师、王思东老师等各位爱心人士的大力帮助和指导!</p><p class="ql-block">由于小编在制作方面经验尚浅,水平有限,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加指导。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与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