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延安中学—冯纪凯

🎈阿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冯纪凯​​​</p><p class="ql-block"> 他曾是共和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曾是铁道部第一铁路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基建总局党委书记;物资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去年他走了,走得悄无声息,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但他很聪明:选择在“清明”时节驾鹤西去,永享国家公祭和全民公祭。他就是我的好同学,好兄长:董峰贵。周年将到,思来想去还是把原本为母校征文写的一篇“感悟”发给你们,权当周年的祭文。因为里面有我们中学六年一起成长的美好回忆,也有他拼搏,奋斗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书育人,以德为本 延中六年学习生涯的深刻感悟</b></p><p class="ql-block"> 我是延中初五九甲班,高六二乙班学生冯纪凯,由于年龄小发育迟,在排队定座号时,初高中时均为2号,六年中学生涯是我长身体,长知识,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最关键时期,受益终生,难忘终生。</p><p class="ql-block"> 踏进延中大门,感到耳目一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排窑洞上用巨型大字书写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它明确告诉我,再不是只贪玩耍的懵懂孩提了,是要在这座大熔炉中熔炼成长的中学生了。六年生涯使我深切体会到延中不仅全面继承当年“行知中学”的光荣传统,更是一丝不苟的贯彻执行了“德”字第一的教育方针。记得刚领到新课本,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植物学,动物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文学(包括古典文学,近代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音乐,政治等。仿佛掉进了知识的海洋。其广度,深度让人目不暇接。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胸怀。</p><p class="ql-block"> 在教好书本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记得入学后参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杨家洼举办的“西北五省区植树造林誓师动员大会”,并和当时的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共同植下第一棵树苗。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之后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春秋两季的造林活动。至今每次回延安,看到青山滴翠,郁郁葱葱都倍感亲切。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建过土高炉,炼过铁;深翻密植过实验田,参加修延惠渠,东关桥的义务劳动。帮助生产队修梯田,锄地,割麦子,收秋等劳动。并经常组织师生参观革命故居。请老红军及边区劳模杨步蒿,李有华讲革命传统及毛主席当年送毛岸英去往枣园劳动锻炼,拜劳动人民为师,搞调研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管理上,也完全秉承当年“行知中学”的准军事化模式:不论家住在校门口,或住校内的教职工子弟,是学生全部住学生宿舍,从起床,早操,早晚自习到晚上熄灯,严格守时。值班老师严格巡查。晚上有时还有紧急集合,打背包,拉练等活动。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象。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团结,友爱的良好习惯。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永远传承。正是这种潜移默化,象当年“行知中学”培养出李鹏,李铁映,陈慕华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样。延中也同时为国家造就一大批栋梁之材。远的不说,仅我在校期间所熟悉的同学就有呼延振邦(曾任武警总政治部副主任是高五九届)。艾培善(高六四届曾任陕西省政法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我着重要讲的是我从初中到高中六年同班,同宿舍的学长:董峰贵(曾任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物资总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基建总局党委书记)。他家住延安桥儿沟,柳树店后的小王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他待人真诚,学习刻苦,乐于助人,一直都被同学选举为班长, 班干部。六二年高改,全国招生比例压缩到百分之五,延中也由过去每届落榜四五人,到应届毕业九十三人只被录三人,后一烈士子弟分差极小被补录共取四人。董被录取到兰州铁道学院,桥涵系,毕业后分配到铁一局。从见习技术员,技术员,领工员,工长,队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惨烈空前,震惊全国。滦河上两座铁路桥严重损毁,交通中断,救援上不去,伤员撤不出,成为抗震救灾的关键。十万火急,中央责令铁道兵和铁道部限时抢通。董临危受命。率铁一局抢险队六百精兵强将奔赴现场。他不顾余震危险,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桥上桥下,水上水下,桥墩,断面等逐个摸排,制定出抢险方案,并亲自找自己的导师及国家顶极桥梁专家茅以升进行可行性论证。当时抢险队和铁道兵司令亲率的一师的精锐各承包一座桥,他和郭维诚司令一个帐篷作指挥部。最终六百人的队伍比一师精锐提前一天通车,提前完成了中央下达的任务。他也被评为全国劳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p><p class="ql-block"> 当年周总理回延安时看到当时延安依然贫穷落后的现状,潸然泪下,痛心疾首的说:“对不起老区人民”。要致富,先修路。中央特批修建西延铁路。但修了不到一年,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下马。他为了实现总理愿望,让延安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想方设法,不辞辛苦,游走在陕西省府,铁道部,延安行署之间,达成了由铁一局牵头,并垫付大部资金,省府和行署出部分资金,人力,地方材料,自建上马的协议,他亲自带队修通了西延线。看到今天延安一派繁荣富强的景象,又有几人知道他当初付出的苦心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把他调到北京准备委以重任之际,由于他常年奔波在一线亲力亲为,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治疗近一年之久。只好把他放在基建总局党委书记的位子上边修养边工作。</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发初期,负责全国铁路器材供应的物资总局出现严重问题,同时还被外商坑,骗巨额外汇和器材,他又当作救火队长,派往物资总局担任党委书记兼局长。上任后立即亲自摸排情况,组织律师及谈判团队,通过种种手段为国家挽回了大批外汇损失。&nbsp;</p><p class="ql-block"> 他是在物资总局岗位上光荣退休。二零年四月病逝前,从不宣扬自己的功绩。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他离世更是走得悄无声息,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火化送别,也只有我和他的子孙八人。</p><p class="ql-block"> 送奉他的遗愿“十一”假期,我和他的家人把他的骨灰送回小王庄葬在他父母坟前:生前为国尽忠,未能在双亲膝前尽孝,死后再聊补缺憾。</p><p class="ql-block"> 他是延安人民的好儿子,延中培育出来的好学生,是延中贯彻“教书育人,以德为本”方针的硕果,是延中的骄傲。综观当今:清华北大等过去视为圣殿的最高学府沦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嫁娘。清华学霸把破解”北斗“机密当成投靠美帝的投名状,精准命中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研发导弹和硅谷美国“芯片研发顶尖团队”中八人有六个都是中国输送的人材。古曰:“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堕”。为什么那么多人数典忘祖?清华北大培养那么多顶极人材不回来?难道不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学校本应是煅造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熔炉,但有的学校却变成追逐个人名利的温床。</p><p class="ql-block"> 而我的母校延中坚守:教书育人,德育为本。为国家培养出一代杰出的栋梁之材。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