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街的变迁

八哥

<h3>  簸箕街,一个在地图上消失了街名的街道。她北起城北汽车站解放路出站口、南至一环路内侧50米左右原老梁家巷口为簸箕下街。</h3> <h3>一环路口之梁家巷</h3> <h3>一环路口之簸箕街</h3> <h3>画面为簸箕下街(到红房子处)</h3> <h3>簸箕街街景</h3> <h3>  梁家巷至张家巷为簸箕中街,张家巷至北门大桥北端为簸箕上街</h3> <h3>张家巷口</h3> <h3>花圃路口</h3> <h3>北门大桥,正面街道是簸箕街。</h3> <h3>  我在这条街出生、生活、学习整整半个世纪,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br>  “街坊邻居”大家在一条街上、一个院子里生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孩们一起玩耍就象亲兄弟子妹。</h3> <h3>同学亦朋友,邻里亦亲人。(网络照片)</h3> <h3>  男人们在一起喝茶谈天,妇女们一起洗衣煮饭,一片祥和安宁的场面时时在眼前晃动。</h3> <h3>茶舖喝茶(网络照片)</h3> <h3>打伙煮饭(网络照片)</h3> <h3>河边洗衣(网络照片)</h3> <h3>  今天你家少个葱葱蒜苗我家拿两根,明天我家少点酱油醋的在你家倒点。要是哪家早上晒的东西,中间下个雨什么的,你绝不会担心,晚上一回家,总有人给叠得整整齐齐送家里来。……这就是真正的“街坊邻居”。</h3> <h3>亲人般的邻里(网络照片)</h3> <h3>  簸箕街虽是一条较出名的街道,但她却在“城外先(边)”府河外侧。</h3> <h3>  原来要过了北门大桥再向南走100多米进了城门洞才算“城吼(里)头”。(当然,城墙城门楼早就沒得了)。</h3> <h3><br>成都护城河(府南河)、城墙、城门楼(网络照片)</h3> <h3>成都北门城门洞里(网络照片)</h3> <h3>解放前成都街道(网络照片)</h3> <h3>解放前成都街景(网络照片)</h3> <h3>八十年代的成都街景(网络照片)</h3> <h3>八十年代的成都街道(网络照片)</h3> <h3>  簸箕街的市政建设也是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造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h3> <h3>现在的簸箕街</h3> <h3>  曾经的树德二小(解北二小)和六中早已不存在,相信很多八零前簸箕街的人都在这所小学起的蒙。<br>  六中里面两棵白果树还忠实屹立在绳溪河畔。它是这条街的老古董。它见证了这块土地几百上千年的变化。</h3> <h3>六中的大门早已是飞大壹号小区大门。它是新街坊。</h3> <h3>两棵银杏树,它们是这条街唯一的古董。</h3> <h3>  华西集团原建工部一局,他是这条街的老街坊。</h3> <h3>华西集团</h3> <h3>  小小的一个地段诊所现在也扩建成一个社区医院。他也是簸箕街的老街坊。</h3> <h3>社区医院</h3> <h3>簸箕街地段医院</h3> <h3>改造前的北门大桥(网络照片)</h3> <h3>画面右边是簸箕街(网络照片)</h3> <h3>八十年代的北门大桥</h3> <h3>如今的北门大桥</h3> <h3>桥面宽阔平坦很是气魄</h3> <h3>  桥洞下的隧道贯穿原曹家巷、金花街和上河坝、下河坝。使得东西方向交通更加畅通。</h3> <h3>桥下隧道</h3> <h3>  走进北门大桥下的桥洞里,凉风习习,传来阵阵的川剧锣鼓声,顺着鼓声来到一处戏剧茶园,那悠扬的胡琴和久违的唱腔声,仿佛又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年代。再品上一杯香茗,那个惬意安逸得简直不摆了。</h3> <h3>八十年代前北门大桥旁之大安茶庄</h3> <h3>品茗听戏</h3> <h3>弹三花、听川戏。</h3> <h3>  簸箕街的变化微缩了成都市的变化。成都的确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h3> <h3>背景音乐 成 都<br>编 辑 八 哥<br>撰 稿 八 哥<br>照 片 手机随拍+网络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