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秦始皇时期统一汉字(小篆)。后经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一步一步地简化成现代汉字。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是用篆字写成的。 试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在不少地方使用篆字,如果你能掌握一些篆字知识也不失为一种能力。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说,“写篆容易识篆难”,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先弄清并掌握篆字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熟悉了对应规律后得出它所对应的真体字或简体字的部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辨似。即将篆体相近(如部件“支”和“攵”)或真体相近(如“未”和“朱”)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将特殊篆字,如父、牙、花、鸟、乌、必、庚、康、焉、惊、学、头等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这些篆字往往需要硬记,这是篆字学习的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注意同一个部件在一个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例如部件“谷”,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如“欲”)和作为一个字的右偏旁(如“浴”),篆法就有所不同。而部件“立”作为一个字的左偏旁(如“飒”)和作为一个字的上部(如“童”),篆法几乎完全不同。又如部件“阝”,它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篆字“阜”和“邑”变化而来的,二对一。在篆字中,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阜”的篆体,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左耳“阝”;如果看到它的一个部件是“邑”的篆体,那它对应的是今天的右耳“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慎《说文解字·叙》明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是自觉地作系统性安排的。如“九”为至尊,故收字只在“九千”之数;“一”为万物之始,“亥”为地支之末暗喻万物之终,故全书部首列字“始一终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是《说文解字》540部首篆书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