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黄土地

梁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黄土高原,是养育我的黄土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的父老乡亲辛勤劳作,种出的农作物却收成不高,唯有谷子是个例外。这里的土地适合稻谷生长,谷子颗粒饱满,小米十里飘香。清乾隆帝喜欢这里的小米,列为贡品,从此这里便被称作“小米之乡”。古时称沁州,现在称武乡,沁县。被称为“贡米”的是沁州黄小米。</p><p class="ql-block">据考证,在七千八百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的轨迹,神农尝百草,炎帝分五谷。这里是炎帝的故乡,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特别在八年抗战时期,这里是抗战前线。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仅有十四万人口的小县城,就有九万余人参加了抗日组织,两万余人为国捐躯,这里的人民慷慨悲歌,无私奉献,八年共捐粮三千万石,武乡小米养育了八路军,至今在老区人民群众间流传着“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的说法。烽火岁月中,武乡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不仅支前,还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八路军的后代,她们是“太行奶娘”。为感谢这里的人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就建在武乡县城,这里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并称为中国四大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民风淳朴,乡人善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这里出生,成长。这里有我童年的快乐时光。那时候,人们都很穷,没有什么人家建房,家家住的都是依山而建的土窑洞,这种窑冬暖夏凉,窑内盘有土炕,住起来十分舒服。我家阳台就是你家屋顶,村民们一个在院内,一个在窑顶谈话聊天很正常。村里的农民上地喜欢头上裹个白毛巾,年轻人把挽结留在前面或直接搭在肩上,中年人或老年人喜欢把挽结留在脑后的那种,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村民们依山而居,基本上没有什么隐私,谁家来亲戚,谁家有事情一目了然。犁地的老牛,看家的狗,过年养猪,喂几只鸡,典型的农家生活,古老的农耕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和体现。</p><p class="ql-block">武乡的地方方言浓重,除了本地人,外地人一般不知道说得甚。但有一种地方小调却都喜欢听。当地人称这种小调为“喋开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乡开花小调是一种非遗地方民间曲艺,深受老区人民喜爱。多采用男女二人对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说,这种小调在明末清初李自成进北京时,已经在民间流传。抗战的时候,得到了推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另一种曲艺形式——武乡跑腿秧歌。现编现唱,俩人一起对唱,有点像相声里的现挂。体裁新颖,趣味性强,常常拿现场的人和物砸挂,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受武乡人民喜爱,一般人家的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孩子圆锁等红白喜事,会请当地唱跑腿秧歌好的人来助兴演出。武乡开花与武乡跑腿秧歌同时申遗成功,成为武乡文艺战线上的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武乡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黄土地上黄土情,漫山都是聚宝盆。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山坡上挖地宝。这里有黄芪,远志,柴胡,党参,小蒜等中药材。也有山鸡,野兔等动物美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热爱这片黄土地,这里有英雄的人民,经过烽火历练,在他们身上传递着革命激情。他们勤劳能干,崇尚农耕文化,保留善良淳朴,农闲之余,爱好文艺。唱唱开花小调,唱唱跑腿秧歌。生活悠闲而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们的美食也天下闻名,武乡枣糕,武乡灌肠,武乡小米粥,武乡抿圪斗,莜面栲栳栳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近日,某摄制组来这里拍摄电影,再一次勾起我对这片黄土地的眷恋。我爱这片黄土地,我是地道的武乡人。忘不了的黄土情,说不完的家乡话。故土情深,记忆永恒。</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