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码头,昔日解放前名为午衙门,传说中是历朝历代秋后处决犯人的场所。解放后,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隶属于二街。1958年左右,为使清江通航小轮船,特从宜都请来师傅,仿照宜都船码头的样式,修建了数丈宽、三级台阶的客运码头。此码头全部采用墨青石砌成,极其豪华,一级台阶便有几十步之遥,台阶两边设有水泥做的流水沟,宽逾一尺。城关镇的孩子们常常在此嬉戏,坐在清江石上顺着水槽滑下,乐趣无穷。在当时,这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码头建成后,一艘小火轮从宜都直航龙舟坪,停靠在西门码头。那天,人们扛着红旗,敲锣打鼓,迎接小火轮的到来。我那时还小,随着伙伴们来看热闹。只见人头攒动,新码头至西门河埧里挤满了人群,当时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照相馆的师傅还拍下了轮船的照片,放大后放在橱窗里展示。这张照片,想必档案馆里还能找得到。</p>
<p class="ql-block">由于清江的滩多,有言道:“一场大雨江水满,十个月亮滩搁船”。轮船来时正值涨水,在新码头停靠几日后,水位下降,轮船无法前行,只得在此停留。直至下次涨大水,小火轮才得以离开。如今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记得这段往事。由此,新码头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当公汽走到这里,播报:“新码头到了,需要下车的旅客,请从后门下车”。</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下河有一渡口,摆渡的是向姓与赖姓的两位老人。过河到对面的江家河,上坡不远处便是叹气沟。叹气沟源于纱帽山西南麓,由东北流向西南约一公里,转向西北,流入榨房湾后,于江家河向西注入清江,全长五公里。</p>
<p class="ql-block">叹气沟两岸巍巍伫立着两座大山,东为将军岭,西为果酒岩。两山夹峙,峭耸千仞,人在沟中,昂首可见一线天,唯中午才能见到太阳。其气候清凉,景色雅致。离河口三百米处,有瀑布飞坠,声如雷霆,下汇为深潭,潭旁有一洞,幽深莫测,怪石层叠,泉水下流,凝为钟乳,洁白晶莹。传说有龙卧其间。久旱不雨,求者必应。故名:“龙门洞”。瀑布经洞门而降,小水时,人可进入,洞以下两侧的峭壁上,各有山泉一眼,四季长流,洞口至瀑布之间有一石,如鲤鱼,栩栩如生,昂首翘尾,大有上跃龙门之势,此即史称龙舟八景之一的:“龙门春水”,被誉为八景之冠。</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是摄影师胡廷舜提供,是六十年代的龙舟坪的真实面貌。</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国营清江饭店,那时是非常豪华大气,在龙舟坪,是非常少有的建筑。那时候,生意兴隆,汇集了全县手艺高超的红案、白案师傅。每天推进涌出的顾客络绎不绝。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每天都配发了部分预价粮食,没带粮票的可以略高于正常价格购买食物。比如饭、包子等等。那时人们习惯称之为高级馆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这个景观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对河的江家河,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清江之畔,两岸青山环绕,景色宜人,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速写。(图片来自网络)作者:覃社</p> <p class="ql-block">江家河景观,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红叶满山,冬天白雪皑皑,每一季都有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江家河边的小广场,是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夜晚灯光璀璨,人们在此跳舞、聊天,享受着宁静而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全貌(图片来自网络),这里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它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往昔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江家河美景,这里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左前方是江家河夜景,夜晚的江家河别有一番风味,灯光倒映在河面上,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新码头,它见证了龙舟坪的发展,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食锦园(原来的春水楼),这里曾经是龙舟坪的标志性建筑,如今虽已改头换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夜景不错,夜晚的新码头和江家河,灯光璀璨,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龙舟坪远眺,从这里望去,整个龙舟坪尽收眼底,让人感叹时光的流转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春水楼兴建于一九七九年。那时是在城关镇的领导下,镇办修建队修建的。在新码头的台阶两边立了几根水泥柱,房屋横跨在新码头的上空,在上面做了三层房子。一层有好几百个平方。上面还有隔热层,可以放杂物。站在春水楼外面的阳台上,视野宽阔,巍巍将军山、纱帽山历历在目,青山绿水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天生成的鹅卵石河壩,非常匀称地围绕着龙舟坪。比现在的观景平台还要靓丽。对面叹气沟的习习凉风,一阵阵的吹过清江河,桂花园至新码头这一带就是凉风活动的范围。直到现在,住在这一带的高楼住户,特别是夏天的夜晚,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春水楼的下面依然可以走人,可称得上是龙舟坪乃至全县最大的吊脚楼了。春水楼的名字就是根据龙门春水而取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刚改革开放,人们对于新生事物感到非常新鲜。特别是外地的人,随着改革的浪潮,大批的仙桃的、温州的、浙江、江苏人涌进来,当时的春水楼二楼住宿的人员爆满,打地铺还不够。一楼饮食也一样,包子做不赢,生意兴隆,还专门有人卖牌子,买了牌子等包子熟。二楼还有卖包面的,还开的有茶馆。龙舟坪的茶馆,随着春水楼的消失,已经绝迹了。三楼是龙门居委会。也就是现在的龙门社区。这个牌子也延续了几十年。楼的东头是修建队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春水楼几经易主,于二十多年后,清江做河堤(亲水平台),而消失了。原日的“新码头、春水楼”,也就是现在食锦园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