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平政桥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廊桥,后改造成普通的公路桥,从此失去其原有的模样!从现存三百五十年前清康熙乙巳《新昌县志》中就有“星桥夜市”的记载,其诗曰:“长桥嬉捉月,牡籥静沉魚。何处苏家小,遥还油壁车。”又载:“平政桥在县治西门外。初为浮梁,名惠政。宋宝庆乙酉(公元1225年),知县赵纶始甃石,为经久计。光化间邑绅熊良辅倡众架木成桥。绍定戊子(公元1228年)知县李以制始建屋其上,更名太和。”</p><p class="ql-block">平政桥最初为浮梁,也称舟梁,即是用木船为支撑物的浮桥,至1987年,一直是县城西出的唯一通道。南宋时期,赵纶改船为石墩,熊良辅又在其上架木桥,李以制再在其上构建长廊,至此成为廊桥,有着近八百年的历史。又据史料记载,平政桥原是五墩六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五月溃于水。在邑人众议重修时,认为桥墩间过水狭小,遂改为四墩五瓮,历四年才告成,这是古志中记载的最后一次重修。从此之后,桥梁主体再也没被水毁。1941年3月8日,平政桥遭日军飞机轰炸,长廊被焚毁,到1946年才修复。尽管平政桥历史上遭受多次毁坏和重修,但邑人每次重修时均延续其廊桥的传统,属于古县城著名的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据《宜丰县志》记载:“(平政桥)1954年改建成公路桥,为上浏线宜丰至铜鼓的主要桥梁之一。”平政桥的长廊在此次改建中被拆除,自1946年重修到被拆,仅存在8年时间。平政桥改造成公路桥以来,时光又流逝近70年,可惜的是,平政桥长廊连一张照片也没留下,其形制在世人的脑海中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平政桥的长廊自古就是县城物资交易的场所。清道光甲申《新昌县志》中就有诗提到:“长虹镇城西,其上列阛阓。日中集交易,向夜游如蚁。繁星映长河,盈宁乃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工商局位置原是农贸市场,笔者见过当时的摊位就设在一个长廊之中。据知情人述,长廊就是从平政桥上拆解再组装到此的。</p><p class="ql-block">前几年,县博物馆曾向笔者咨询有关平政桥的长廊资料,想必县里有恢复廊桥的意向。笔者认为这是还原县城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可是当时无法提供任何的资料,甚为遗憾!</p><p class="ql-block">平政桥几十年来一直是县城公路交通要道,经受住了重型车辆来回碾压的考验,筑桥工艺让人惊叹!而今平政桥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桥梁主体仍完好无损。因此,恢复其廊桥本来面目,重现“星桥夜市”之文化景点,应是我辈积极倡仪并促成之事。</p><p class="ql-block">如何还原平政桥的长廊,展现其历史原貌?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史料中对平政桥的长廊形制缺乏详细的记载,又没有留下任何的图样和照片。其惟一身影才在不久前网络上的一张模糊不清的县城旧照片中显现。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据说照片由一位外国传教士拍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隐隐约约的长廊横卧在桥梁上,其形制根本无法看清。笔者根据这张照片中模糊的长廊外表,再通过分析史料中零星的文字和周边遗存的廊桥建筑,试图还原平政桥长廊的历史原貌。</p><p class="ql-block">通过寻访,在宜丰县城周边尚存有两处廊桥建筑,一处是宜丰县芳溪镇新丰廊桥,这是目前宜丰县境内惟一的古廊桥。二是上高县南港镇梅沙廊桥,同样是上高县境内惟一的古廊桥。这两座古廊桥堪称是宜丰、上高两地赣派廊桥建筑的“活化石”,对恢复平政桥的长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宜丰古建筑属于赣派建筑。赣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风格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赣北、赣西和赣中等区域,与赣东北的徽派、赣东的浙派和赣南的闽派共同呈现出江西建筑多元化的面貌。赣派建筑以江西简称命名,明显不同于其他江南建筑,更不同于北方的京派、晋派等建筑。在查找中国古建筑资料时,很少有赣派建筑的专著,在《江西古建筑》前言中提到:“由于过去对江西古建筑乏于调研,更没有多少专著,所以这次应『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编委会之命而编写江西省卷就倍感困难。”由此赣派建筑的现状可见一斑。当世人的目光集中在江西婺源古村和赣南围屋并赞叹其制造工艺的时候,经数百年形成江右特色的赣派建筑,却没引起更多人去关注。同时,由于赣派建筑风格的形成早于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受赣派建筑影响,存在一些相似部分,许多人将赣派建筑混淆为徽派建筑,使得赣派建筑风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元素被遗忘。</p><p class="ql-block">赣派建筑随着地域的变化,呈现细微的差异,一般人很难看出其中的不同。而宜丰、上高两县接壤,同属瑞州府近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文化相近,习俗相通。体现在建筑上,两县具有“同宗同源”的关系。在古代,由于受交通和信息的阻隔,同时又受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风格的变化往往是非常缓慢的,数百年有长期承袭一种建筑形制的现象。特别是桥梁建造,耗资巨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非一般工匠能胜任,往往数县的桥梁建造由一个地方的工匠队伍所为,因而从外表看,建筑风格和工艺制作非常相似。据清道光甲申《新昌县志》中记载,清乾隆四十年修缮崇文塔顶时,因宜丰工匠无法施工,只能到上高寻访工匠,这便是一个例证。</p><p class="ql-block">梅沙、新村与宜丰相距不远,从其桥梁的形制、工艺等来观察,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地方工匠之手,而用料和装饰等存在差异,则来自于建造方的实力和要求。因此,利用梅沙、新村的古廊桥为参考,可解决平政桥长廊复建无依据的难题。</p><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主体为“两墩三瓮”,尽管没有平政桥“四墩五瓮”长,但宛如一个缩小版的平政桥,特别是桥墩前的分水堤,与平政桥如出一辙。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曾重修,现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按《盐乘》载,平政桥主体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之后再也没有经历过重修,两桥重修时间相隔一百年左右。宜丰县城距离梅沙约40公里左右,而且梅沙、新村的两座廊桥相似之处非常多,说明廊桥形成了区域固定样式。因此,平政桥长廊形制也属于这种区域固定样式的范畴。</p><p class="ql-block">下面笔者就梅沙廊桥的布局、结构、工艺等特征进行剖析,再结合一些有关平政桥长廊的记载来比对分析。</p><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的桥身高于两边河岸,两边河岸至达桥上均设置了两段青石阶,第一段青石阶有个平台,结近正方形,宽度与桥体持平,其上建有牌楼。牌楼为山墙式建筑,中设券顶门,门框两则用青石条加固防撞,门上方嵌一石匾。整个墙体以青水砌出,具有典型的赣派特征。这种结构和样式的门楼,在宜丰较为普遍,一般为民居院门。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过了门道,则是第二段青石阶,因长廊两侧为廊椅,中为通道,故石阶宽度比桥身窄,与通道的宽度相同。桥面用青石板铺就,两侧横向铺设,中间通道则是竖向铺设,便于木轮车通行。整体长廊结构前后左右对称,各方向结构完全相同。</p><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的桥体高于两岸的特征,与平政桥目前现状极为相似。平政桥桥面同样高于两岸,两端各有缓坡,这是改造公路桥时填实而成的。按《宜丰县志》载:“(平政桥)桥面原铺石板,两端各有牌楼,各有石阶17级。”从而可以证实平政桥两端石阶应与梅沙廊桥相同。再来看那张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照片,其两端没有明显地突出部分,说明平政桥的两端并非是两柱一间或四柱三间式牌楼建筑,而应是山墙式牌楼建筑,形状同样也应与梅沙廊桥相同。</p><p class="ql-block">梅沙桥长廊柱体以步柱和廊柱落地,为扩大通道空间,中间为抬梁,童柱均以莲花盘承托。以山梁、大梁、立柱组成一贴,共十二贴48柱纵向排列,支撑起整个空间。步柱出川,穿过廊柱延伸而出,使两侧滴水置于桥身外。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步柱与廊柱底部不采用石磉,直接用横纹木板固定,支撑在桥梁青石条上。采用横纹木板工艺是利用木材横向毛细管不易吸水的特点,既可保护柱体不受地面水气侵蚀,又可加大着地面积,在修缮时便于替换。</p><p class="ql-block">各架贴利用坊、桁穿接成一体。在下部又在步柱与廊柱之间再横穿再两木固定,两木之间镶入木板又形成座椅,座椅后面则设戟栏,既安全,又能倚靠。各个构件互相穿接,整体非常牢固。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笔者回忆,此结构布局与工商局处原农贸市场摊位长廊布局非常相似。梅沙廊桥又称“金锁桥”,因整体形似一把锁钥而得名,而“星桥夜市”中则有“牡籥静沉魚”之句,牡籥乃是“门闩、锁钥” 的意思。因此,可进一步佐证平政桥长廊与梅沙廊桥应属于一脉相承的建造工艺。</p><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为重檐硬山结构,椽条下不封望板或望砖,其牌楼又似风火墙,从其侧面来看,更像是一栋典型的赣派民居建筑。由步柱支撑起两檐,两檐之间又留有缝隙,不去遮挡,这是因为河面上风力较岸上大,利于疏通风力,不仅避免因长时间受风力而导致主体结构损坏,而且在夏天更为凉爽。古人出于对自然条件的考量,不同地点的建筑采用不同的构造,正是我们需要读懂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梁架结构较简单,没有斗拱构件,细部也无任何雕花处理,整体朴实无华。</p><p class="ql-block">在清康熙乙巳《新昌县志》中对平政桥长廊有简略记载,我们分析其中的文字,结合梅沙廊桥的形制,可进一步分析出其原貌。如:</p><p class="ql-block">“石梁构华屋,藻棁余百楹。天风作奇观,吹堕云门笙。”</p><p class="ql-block">当时石桥上构筑长廊并设有藻井,立柱达到百余根。当风吹来的时候,发出如笙般的响声。</p><p class="ql-block">又如姚云《惠政桥记》中有:</p><p class="ql-block">“为衡上覆以屋,楹百有十六。”</p><p class="ql-block">此记可佐证当时平政桥长廊属重檐结构,立柱达116根,折算为29贴。</p><p class="ql-block">又如黄运启《国朝重修平政桥记》中有:</p><p class="ql-block">“计桥之为楹者,三十有六。”</p><p class="ql-block">黄运启所述的“楹”,乃是指隔间。长廊共有36楹,即为37贴,立柱就达148根。此次重修,长廊更为牢固。如按目前平政桥长度94米计算,隔间距约为2.54米左右。</p><p class="ql-block">梅沙廊桥木架构以穿插为主,不施于梁托、斗拱和斜撑(又称牛腿),柱体与梁坊用料偏细,又与新丰廊桥不同。</p><p class="ql-block">新丰廊桥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为单拱石桥,长度10.5米,由于桥身较短,故长廊构造体现出其特色。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廊桥采用的是中段重檐结构,主体采用歇山式结构,梁架为四贴十六柱,四角各有飞檐。廊柱上出川很长,使滴水檐置于桥身之外。而重檐则又是采用悬山结构,两端安装宽大的博风板。因没建造山墙,把桥两端的边廊柱间距加大,利用与步柱的距离差,形成一个外八字结构,同时也是飞檐的支撑点。中间过道顶封木板,看不到复杂的抬梁结构,又在中段重檐处设藻井。贴与贴之间采用由多根木条拼合而成的梁坊来固定连接,梁坊外形均做成弓背状,两端作挖腮处理。出于疏通风力考虑,空档处均安装平科斗拱或花格,斗拱均雕花装饰。在支撑檐桁,又施于斜撑,其两端的斜撑雕刻较复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与梅沙廊桥基本相似。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廊柱与步柱之间同梅沙廊桥一样,下穿两木料固定,中镶木板为座椅,为安全起见,同样在两侧外围用木栅栏围住。不采用石磉,直接用横纹木板为托,置于青石条上,显然是一种约定成俗的做法。</p><p class="ql-block">两端同样有青石阶,但只有一段,宽度与中间通道宽度相同。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古廊桥没有采用石柱或石磉构件,全是木作而成,或许是出于减轻桥梁承重的考量。它们代表了宜丰与上高两地廊桥建筑的特点,具有典型的区域文化特色,参照这两座古廊桥来复建平政桥长廊,应属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在当前兴起的古村、古镇、古城、古寺等重建工程当中,部分地方受到建设资金和文化辩识等限制,在仅考虑商业利用的情况下,大部分赣派建筑的在修缮时遭到破坏,因缺乏对当地赣派建筑深入的研究,致使赣派建筑文化元素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其他地方的建筑风格元素,有的多种建筑风格元素的揉合,有的甚至是依照现代流行风来改良古建筑,失去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绘就“美好生活在宜丰”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城市格局,而且更需要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来点缀。目前宜丰可利用的历史文化实物并不丰富<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已是寥若晨星,既然</span>崇文塔已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那么为什么历史更为悠久的平政桥却得不到任何的善待呢!人们口口相传的县城八景之一的“星桥夜市”何时又能重现在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