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祭

玉兰(胡家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重庆知青赴云南河口支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周年纪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04, 49, 0);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44, 230, 201);">  题记:</b><span style="color:rgb(104, 49, 0);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44, 230, 201);">风花雪月浸润的笔触,软弱无力地写下青春之祭。有多少平淡无奇的日子,催我去寻觅浅薄无聊的诗意。内心也许汹涌着岩浆,腿脚却常常践踏着尘泥。让无价值的忧伤静静沉底,把一切醉心的往事铭记。倔强地面对辛酸的现实,现实里总散落着回忆的甜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04, 49, 0);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44, 230, 201);"> 别了,我们已经安放的青春!</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南河口一一支边青年第二故乡,安放青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蚂蝗堡火车站一一魂牵梦萦五十载。</p> <p class="ql-block">  溪东大桥是当年建桥连知青参与建造的。建成后结束了木船摆渡的困境。岁月流逝,大桥依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春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的中国重庆,曾掀起一股支边到云南,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的热潮。1971年4月6日,作为支边青年的一部分,我们这些十六七岁还没长醒的少男少女,踏着青春的脚步,登上南去的列车,去到云南省河口县溪东,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八营。</p><p class="ql-block"> 我们之中,不乏满怀理想者。有的为圆当兵梦,有的为追赶《军队的女儿》《边疆晓歌》脚步,有的要去建设边疆,脱胎换骨改造。提起那段往事,人们往往想到写血书,殊不知还有写假信。三连知青罗瑜篡改在三线建设工作的父母来信,反对改成了支持,让同学重抄后交给学校,骗过革委会。临行前夜,几个少女聚在一起吃忆苦饭。说吃了这顿饭,再大的苦我们都不怕。我们中有的因家境困难为父母分忧,有的因追随喜欢的异性。而更多的,则是向往头顶芭蕉,脚踏菠萝的浪漫,是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无论为何而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奔流着青春的热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和着青春的旋律,我们走向那片灼热的红土地。</p> <p class="ql-block">  踏着青春的脚步,乘上南去的列车。(借用百度图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曾经光荣过——1971年3月,重庆新民中学二连三排欢送支边同学石勇、徐建华、李福全、周新渝、杨志清、秦祥光、李朝东、唐曙光、周刚、周家珍、吴素碧、杨云莲、喻蓉、米宪、刘景云、郑开琪留影。</p> <p class="ql-block">  青春的向往。1971年3月,重庆五十六中学(南纪门中学)二连六排欢送8位同学支边一一林仲文、刘光前、秦援胜、陈贵、张以明、郑开碧、陈志萍、刘云南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英俊潇洒,气宇轩昂—— 一连知青田和平,1971年拍于场部河边。</p> <p class="ql-block">  做梦也想当军人的一连知青,刘培全、刘祖洪、杨武成、邓毅等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顶天立地的男儿们,知青张永富、邓建国、黎少奎、岺援胜等人</span>成为了九连(武装连)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p> <p class="ql-block">  做着军人梦的八连知青李基建、冷政文。</p> <p class="ql-block">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一连知青刘培全、王萍、何绍清。</p> <p class="ql-block">  头顶香蕉,喜上眉梢——1971年二连知青张天序拍于连队。</p> <p class="ql-block">  1971年,米宪、刘荣维、罗瑜、何敬、胡家云、靳克英、在重庆聚集一起吃忆苦饭,到云南后去河口相馆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的迷茫</b></p><p class="ql-block"> 来到边疆,住的是竹屋土房。每逢雨季,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吃的是“九菜一汤”,即一大桶米汤,上面飘几根韭菜。固体酱油是那时的下饭菜。偶有蔬菜,也是“老三篇”:南瓜、冬瓜加茄子。肉类便成了盘中的稀罕之物。到边疆的第一年,三连八个月未沾油腥。第二年新年那一天,每人才分到大约不到一两的猪肉,还是从邻队借来的。然而吃的时候却欢天喜地。吃完了就有人肚子“闹革命”。也许是长时间不沾荤腥,肠胃都不接受了。三连还吃过马肉,那是跑到越南被打伤后逃回来的马,眼看牠活不了了,连队决定杀了它。吃着那匹喜爱的马身上的肉,知青们心中真是五味杂陈。 </p><p class="ql-block"> 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发军装。盼到第二年,发的却是麻布胶工装,大家好不失望。河口气候炎热,气温常高于摄氏40度。有一年冬天开荒大战,脱掉上衣的知青,背上竟晒出水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白天劳动,烈日炙烤,蚂蟥侵扰。回到驻地,蚊虫叮咬。最怕的是蛇,山上河里,屋外屋里,不知啥时候就能撞到。有个知青晚上睡觉,早上醒来,发现头竟枕在蛇身上,久久惊魂难定。南溪河对岸叫蚂蝗堡,可见蚂蝗数量之庞大。九连第一次砍坝,知青们都没穿蚂蟥套。刚走到荒林,脚上就爬了好几条蚂蝗,抓也抓不掉。一个女知青哭了,带动了几乎所有女知青,哭声一片,在群山中回响。野蜂也如恶魔般可怕,不慎碰到蜂窝,成千上万的野蜂嗡嗡嗡狂叫着,迅疾把你团团围住,把毒刺刺进你全身上下。很多知青都被野蜂蛰过,而遭遇群蜂的,各连都有。 </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不仅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也极其匮乏。书籍很少,一本好书会悄悄在各连传看。偶尔放露天电影,知青们再累也要去看。三连知青为了看上一场电影,常冒着生命危险,在黑夜中摆渡过河。一年一次的探亲假只有12天,好不容易回次家,见到故乡和亲人难舍难分。八连知青刘某,为了能在家多待几天,竟去医院割扁桃获取病假条。盲目的热情之后,很多人倍感失望。有人苦闷,有人迷茫,有人蹉跎,有人彷徨。许多的人在无望中苦苦挣扎,度日如年。还有人最终没能挣脱,让青春消逝在凄风苦雨中。北京知青穆某因恋爱被隔离。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南溪河水猛涨,他从被关押的屋内脱逃,从此杳无音信。重庆知青游某某,因说了当时被认为是反动的话而被隔离审查,他持枪上山又回到连队,在打死打伤他人后,饮弹自绝。1971年到1976年,短短五年间,三连就有5名知青死于非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的青春,付出过多么沉痛惨烈的代价。我们中有的偷过连队的蔬菜,偷过老工人的鸡鸭,胆大的甚至偷过连队的猪。许多男生打过架。和本连的打,和其他连其他营的打,和修路工打。打得天翻地覆,头破血流。河口县城那场与越侨的百人大战,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苦闷的青春渴望慰籍,更多的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谈恋爱。刚到边疆,三连宣布:不许穿裙子,不许谈恋爱。一到晚上,某些领导就拿着手电筒四处照,看到男女知青在一起就抓。抓到了或罚繁重劳动,或被关押。然而,青春的渴望仍不可遏制,不少男女知青相依相爱,相伴走过那艰苦的青春岁月。而那些在困苦中撞开的青春火花,有许多仍盛开到现在,绝大部分在那片土地上恋爱结婚的知青,相濡以沫,白头到老。</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青春岁月,部分九连知青和二连知青。</p> <p class="ql-block">  我们年轻,我们好帅:三连知青胡发忠、靳水生、杨小平、杨立新、钱发忠、艾万忠、唐良才、陈世新、王斌、王来发、张兴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连知青熊本亮(上图)、张建群和一连知青余小康在南溪河边留影(下图)。</p> <p class="ql-block">  怀惴建设边疆的理想一一五连知青双胞胎姐妹赖新、赖华;五连知青黄永德、沈伊凡;脚踩菠萝的五连知青赖新、赖华、李红英、余明华;卫生员五连黄永德、七连张建萍、四连王晓兰在分场卫生所相遇。</p> <p class="ql-block"> 风华正茂的六连北京知青;祖国的花朵,二连老工人子女,1972年拍于连队。</p> <p class="ql-block">  向往美好的未来——二连知青杨文杰、董子贵、张建群、肖代昆;一年知青余小康、彭世林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初恋在八字河边,我们幸福恩爱相濡以沫到今天一一四连知青王晓兰、王伟建;三连知青胡家云、吴素碧。</p> <p class="ql-block">  大辫子又黑又长的姑娘真漂亮一一三连知青王世渝、胡玲;1975年底,农业学大寨工作组进驻三连,工作组成员三营六连胡德菁和知青胡家云、罗瑜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2年,一连部分知青冉启秀、杜渝珍、高桂兰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三连知青章素碧、米宪;1975年,五连卫生员黄永德在卫生室工作。</p> <p class="ql-block">  艰苦的生活压不跨我们——九连知青邓建国、周通义、黎绍奎、秦援胜。</p> <p class="ql-block">  纯洁无瑕的少男少女:三连知青王斌、赖永兵、刘景云、郑开琪、米宪。</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四连知青靳克英、罗寿贞、唐天华、何敬、王荣枝1971年拍于连队路上。</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三连知青胡明学、陈世新等;八连知青江孝感、谭祖怀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正年轻——三连知青胡发忠、艾万忠、靳水生、袁国强、杨小平。</p> <p class="ql-block">  好儿女志在四方:一连知青田和平、黄文明、廖新民等;七连知青闻子歌、金建立、黄永红、夏淑群、徐寅生、任亚林。</p> <p class="ql-block">  朝气蓬勃的四连知青一一罗寿贞、刘子孝、靳克英、唐天华、何敬、王荣枝。</p> <p class="ql-block">  正值青春年华——二连知青熊本亮、刘洪群和一连知青陈永芳、邓毅。</p> <p class="ql-block">  生活虽然艰苦,青春的笑容依旧绽放脸上——三连知青袁英华、明玲、喻蓉、杨云莲等。</p> <p class="ql-block">  八连知青莫远群、姚宗秀、刘泽军、刘明庆洋溢着劳动后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三连八字河边的大黄桷树,见证了我们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  南溪河畔思故乡:二连知青李兴碧,一连知青王兴渝、丁桂英。卫生员叶兴和、谢小玲、雷小娥;二连知青熊本亮、谢渝芬。</p> <p class="ql-block">  三连知青王世蓉等和老工人合影;1973年,三连知青袁英华、明玲、卢远萍、王万群探亲时在春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  姐妹情深一连知青邓毅、闵泽兰、解军。</p> <p class="ql-block">  欢乐的七连女知青黄永红、张建萍、陈雪玲、兰玲、夏淑群、丁玉芬、陈继辉、谭渝萍。</p> <p class="ql-block">  南溪河溪东大桥伴随我们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一连知青俞晓舒、杨祖益和八连知青彭忠碧、兰新民、刘云、熊汝兰。</p> <p class="ql-block">  我们威武不屈、刚强有力一一八连队长李锡和(湖南人)、知青陈仲民、袁朴等。</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三连知青郑开琪和老工人子女合影;下图:1972年,四连知青何敬、靳克英、刘子孝在八字河边。</p> <p class="ql-block">  血气方刚的男儿们:一连北京知青王行伟、王军、关保成、武建、王金奎;上海知青姚晴贤、王复明。</p> <p class="ql-block">  “瑶族姑娘”真美——八连知青刘云、黎晓琴1971年摄于河口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  边境线上的五连知青一一段兴德(指导员現役军人)袁建设、邓世全、彭时伟、宋文君等;五连知青冯有才、郑明怀、贾双伍、陈建初等和知青的后代(谷永华女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  姐妹情谊长——三连知青王世渝、谭泽英、张小玲、王万群。</p> <p class="ql-block">  战友情——四连重庆知青唐天华、靳克英、徐建华和昆明知青赵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春的奋发</b></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青春有过蹉跎,也有过奋发。我们稚嫩的肩膀曾扛起时代的重任,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我们曾上山伐木,下田插秧;我们曾架桥修路,烧砖盖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所有知青劳动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从1971一1979的八年中,我们开垦了上千亩荒山,种植了上千亩橡胶林。还种植水稻、花生、油茶。为了增加出胶产量,我们披星戴月上山割胶。下雨了,别人往回跑,而我们却往山上跑。在当时我国没有橡胶进口的情况下,我们生产的橡胶片,支持了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二连知青刘荣维,潜心专研割胶技术,用心管理胶林。每次上山都挑上一担牛粪,坚持给胶林施肥锄草。听说保水很重要,她创新把植胶带修整为内低外高。她所管理的胶林产量极高,割胶的伤树率却极低。走进她所管理的橡胶林,看到的是一番特别景象:干净有序,少有杂草;橡胶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割面平整细腻,没有损伤。成为全师的割胶能手。五连是水稻连,每逢插秧收割就搞大战。人们天不亮就下地,直到天黑才回家。除了中午吃自带盒饭,就是不停地插秧。连队的高音喇叭喊着口号:“加油干,一天插到两亩半”!要知道,是每人一天插两亩半。那些年,大战放卫星,是知青们的家常便饭。砍草大干,开荒大干,造田改土大干,插秧大干,割稻大干。为了提高橡胶产量,三连几个知青到河口县城掏粪,用船逆水拉到连队附近。全连知青和老工人又把大粪一挑挑担上山,施到橡胶林。九连是新建连,又是武装连。除了少数领导和老工人,几乎清一色知青。白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晚上还经常搞拉练。漆黑的夜里,背着背包扛着枪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几小时,跌倒摔伤了又爬起来跟上。竹屋建在水溪边,竹子搭的床腿陷进泥土。床没有铺板,知青们自己上山去砍竹子,运回来不待晒干就铺上。竹屋的隔墙有缝,隔壁说话听得清楚,隐私也看得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知青们大干苦干,几年间,使竹屋变砖房。使一座座荒山成为橡胶林。</p><p class="ql-block"> 1971年,三连一次烧坝,熊熊烈火如火龙般越过隔离带,直扑橡胶林。如果大火不及时扑灭,必将迅速蔓延,烧毁一片片的橡胶林,还将殃及茫茫原始森林。拼死也要保住橡胶林!知青们奋力扑火。用树枝扑打,脱了衣服扑打,一些女知青边哭喊边扑打。正在对面山头砍草的知青看到了,也奋不顾身冲往火场。激烈奋战后,肆虐的大火终于被扑灭,大片橡胶林保住了,损失被控制到最小。知青莫伦、艾万忠等人受伤,一些女知青的头发都烧卷了。事发之后,参与灭火的几十名知青和老工人从未被表彰。这段英勇的故事也从未被人讲述。知青们自己似乎也忘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青春,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在边疆当教师的知青,有的常年背小学生过河;担任卫生员的知青,不仅担负日常医疗工作,还为连队熬大锅草药汤防病。有一年,甲型肝炎在连队流行,二连卫生员重庆女知青雷小娥,一个人上山采药为队友治疗。八营在南溪河东岸,出行必乘渡船。重庆知青到后不久,修建了南溪河上第一座桥。这座桥后来成为昆明到河口的公路桥。几乎所有的知青都为这座桥出过力。或挖坑抬石,或运水泥运河沙。几十年后,当我们重新踏上那片热土,都会经过那座桥,并停下来向它注目。它静卧在群山河谷中,娓娓地诉说着南疆的变迁,也记录着我们曾经的青春。 在那片红色的热土上,知青们不仅是战天斗地的猛士,也是守护国门的英雄。溪东地处边境,三、四、五连与越南仅隔条八字河,六连与越南陆地接壤。这几个连和九连的知青,白天劳动,晚上还要轮流持枪值岗。没有月光的夜晚,边境线上漆黑一片,风吹得沙沙响,芭蕉叶摇曳的影子常吓得人怦怦心跳。尽管如此,知青们没有逃避,数年如一日,在祖国的边境值岗。九连知青曾抓捕过走私毒品的罪犯。40多年前,我们就战斗在了缉毒前线! </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中越反击战打响。时任三连指导员的知青冷政文,带领知青战友跟随部队深入敌方侦查,冒着生命危险,和部队一起排雷。时任七连指导员的女知青明黎力,带领知青和老工人为作战部队提供服务。她以边境摩擦的亲身经历,到各部队做战前动员,极大地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七连知青朱先华已探亲回重庆,得知反击战即将打响,毫不犹豫返回边疆。时任分场副书记的女知青蒋素碧,得知六连被敌军包围,立即带领武装干事等人,披荆斩棘,翻山越岭,穿过溶洞向六连疾行去支援。赶到六连时,劳保裤磨得看不出原样。他们和坚守在山洞的六连战友一起,没有水喝,靠木薯充饥,直到部队到来。时任八连队长的知青李宗胜,担任担架队长,跟随部队出生入死,抢救了众多战士的生命。反击战结束后,作为支前领导小组成员的蒋素碧,主动把受奖机会让给了其他战友。重庆支青李宗胜、冷政文、彭科云、张杰等均荣立二等功;三连重庆知青陈华柱、李亿林、廖国富、刘国祥、王来发、宋在富、曾定华、张兴富等荣获三等功;八分场荣获集体二等功;三连荣获集体三等功。五连知青杨守义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的青春曾在战火中淬炼,青春的光芒在战火中闪耀。</p> <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云南自卫反击胜利庆功会,河口农场八分场1O位代表到昆明参会,其中有四名重庆知青出席,他们是:李宗胜、冷政文、彭科云、张杰。</p> <p class="ql-block"> 冷政文同志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中,岀色地完成支前参战任务,荣立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  这三枚军功章分别是自卫反击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颁发的功勋章、纪念章,云南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74年,云南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代会十六团全体代表合影(刘荣维代表八营参加会议)。</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红河州知识青年代表会,云建十六团全体代表合影(八营毛解民、刘荣维参加)。</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四师赴渝学习汇报团全体成员合影,八营明黎力、刘荣维;十三营尹丽琼。</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八连尚连长(现役军人)和罗指导员,召集部分北京、重庆等地知青开会,介绍农场的发展前景;1973年洪步犁、肖代昆、杨文杰,一连知青余晓康、王仁强休息时读报。</p> <p class="ql-block">  良师益友——北京知青张澍与重庆知青冷政文在一起学习。</p> <p class="ql-block">  解军、邓毅在分场中心小学教师宿舍门前看报。</p> <p class="ql-block">  1974年,二连团支部在河口烈士墓举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74 年二连团支部成员及团领导龚参谋、队指导员毕金明;知青胡思明、张官碧、刘润兰、董子贵、張富财、张顺煜、苏东升在河口合影留恋。</p> <p class="ql-block">  割胶能手刘荣维正聚精会神割胶。</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专家团来八营二连四号山考察,刘荣维虚心向专家请教,听专家们耐心指导讲解。</p> <p class="ql-block">  八连知青陈绍渝在进行胶苗芽接;1975年,刘荣维等人在胶林测量产胶量。</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六团知青与割胶模范罗桂友在一起;同年八分场割胶辅导员在场部集中培训。</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团部宣传干事魏祥杰组织知青研究写先进事迹材料。</p> <p class="ql-block">  四连卫生员王小兰正在卫生室工作;五连知青冯永才深夜在队里站岗放哨;八连知青黎晓琴教老工人子女看画报;五连小学教师陈建初业余时在河边绘画。</p> <p class="ql-block">  割胶工的快乐时光——知青冷政文。</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十六团集中有关营写手,为出席功模会先进代表写材料;三个重庆知青是一营杨维莲、六营王庆菊、八营刘云;1974年,刘荣维光荣参加云南省知青先代会。</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6团参加培训的卫生员,在蒙自南湖与昆医教授、教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卫生员雷小娥、谢小玲(十一营五连)、叶兴和在一起交流治病经验。</p> <p class="ql-block">  二连卫生员雷小娥正在给本队知青注射。</p> <p class="ql-block">  踏着夕阳的余辉,走在收工路上,疲惫艰辛丝毫遮不注我们劳动后的快乐——八连北京知青刘蓼、段兰;重庆知青冷政文、彭乔美、唐开玉、徐白容、鲍文育、田学万、罗江。</p> <p class="ql-block"> 六连知青袁端午、刘云峰、袁恩培、符新建、万广国、田智伟;六连知青朱晓非和战友在八字河边翩翩起舞;憧憬未来更美好八连知青鞠世梁、刘明庆、刘泽军等;1974年哥们自己搭建的茅草屋一一八连知青冷政文、韩句华、付德全。</p> <p class="ql-block">  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向往艺术的八连知青一一袁朴、罗和平、刘泽军、顾召义、罗友胜、莫远群、姚宗秀、刘明庆、陈仲明。</p> <p class="ql-block">  1973年,七连知青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简延禄、黄永红、张建萍、徐渝生、闻子哥、金建立、任亚林、汪建中、陈雪玲、兰林。</p> <p class="ql-block">  手风琴伴奏,我们歌声嘹亮一一五连知青;八连知青袁朴、刘泽军练习拉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  鹰击长空——八连武装班罗江、李基建、付德全、冷政文。</p> <p class="ql-block">  做军人梦的知青们,有的在练瞄准,有的在练习射击……他们是:三连知青陈世新、杨立新,一连知青田和平等。</p> <p class="ql-block">  运动健儿正腾空投篮一一二连知青杨文杰等,拍于1974年本队球场。</p> <p class="ql-block">  八连知青学习游泳一一刘玲、张克新、张晓凤(昆明知青);五连知青快乐时光一一李红英、孙庆碧、宋文君、杨小英、罗永芳、李昌秀、段兴德(指导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巡逻在边防线上,九连知青黎绍奎、秦援胜;六连知青朱晓非;六连知青明黎力和战友罗瑜在一起;六连知青明黎力、张群兰、王有国、李树国、朱新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七连知青陈雪玲、丁玉芬、下夏淑群、谭玉萍、陈红辉快乐地赶着马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的情结 </b></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弹指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今的我们,己年近古稀,白发苍苍。然而对第二故乡的思恋却挥之不去,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时常在我们的脑际萦绕。多少次梦回故里,多少人重踏那片红土,甚至有人携家带口返往数次。几十年来,京沪滇渝间往来频频,融成了大家庭。忆不够的青春往事,道不尽的故土情怀。每一次和老工人、老知青团聚,彼此都倍感温暖和喜悦。有人说,那个年代的人不提青春。那是因为那个时代恐惧和压抑青春。然而,被压抑的青春从来就不曾泯灭,它的确曾在每一个支边人的心中燃烧。历经几十年,凝炼沉淀成为一种情结,那就是青春的情结。这种情结,系带着我们的过去,连接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悔还是不悔的话题至今还在被提及。谁说不悔?肠子都悔青了!因为支边,我们尚未成年就远离家乡父老。谁说不悔?因为支边,我们忍受过身体的痛苦,心灵备受折磨。不少知青被关押被打过,不少知青受过伤。知青何某在边疆患上严重的肾炎,李某某何某某患支气管哮喘,还有很多知青患风湿性关节炎、胃溃疡、肺结核、心脏病、肝炎等等。谁说不悔?因为文革和支边,我们过早放弃学业,基础教育的缺失,终身无法弥补。知识的匮乏,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以致多年后,我们中许多人又被裹挟进下岗的大潮。谁说不悔?我们中有的当初是优秀学子,成绩优异,甚至有被老师称为天才者。盲目的热情怂恿我们过早中断学业,人生之路从此改道。然而,既悔,又有不悔。正是那些艰苦的磨砺,让我们炼就了不屈不饶的坚韧品质,使我们对人生有了独特的理解和领悟。有过支边经历的我们,生活字典里再没有困难二字。在苦困中挣扎过的我们,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多么难得的精神财富!这也是我们青春的情结!这种精神财富和情结,支撑着我们闯过人生路上的一道道难关。我们中有的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有的后来成为博士、教授、教师、律师、医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有的被评为劳动模范。有的成为企业家。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哪怕是下岗,我们也始终乐观豁达,笑对人生。可以说,曾经身为支边青年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悔的还有,知青与知青,知青和老工人,在那片热土上建立的最珍贵的的友情。曾记得,天凉时,是老工人送来温暖的棉被;曾记得,当我们不慎落入水中,是老工人和北京知青舍身相救;曾记得,病重了,是老工人抬担架步行十里送我们到医院;还记得,老工人、老知青教我们育苗砍草,砍坝开荒,教我们植胶割胶,插秧割稻。三连知青宋某胃溃疡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知青曾某连夜冒险泅渡赶回连队报信。人们争先恐后报名,数十名战友连夜步行十多公里。最终,退伍军人、北京知青、重庆知青六个人的鲜血流入战友的身体。那一片片橡胶林,见证着岁月中的真善美。那一条条河流,诉不尽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友情,早已融进我们的血液,铭刻于我们的骨髓,伴随着我们走到人生的今日。这难道不是我们此生最大的不悔?不是我们青春的情结?</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知青这个名词渐渐被淡忘。然而中国知青和所有中国人一样,都遭遇过历史的厄运,都背负过国家的不幸。知青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命运的缩影。对中国的历史来说,知青现象仅如滚滚长江中的一滴水。对知青群体来说,那却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青春的情结,奔流在我们的血液中,根植在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里,铭刻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p> <p class="ql-block">  2006年,为纪念支边35周年,三连部分知青回河口在连队八字河边戏水。</p> <p class="ql-block">  1995年,三连知青宋在富、章素碧夫妻俩在河口中越大桥留影,在连队同部份老工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6年,三连部分知青返滇,在八字河中越边境界碑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北京知青严曙星专程来渝,参加三连庆祝支边25周年聚会;2015年,北京知青陈岚、鲍琪来渝看望三连知青。</p> <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八连北京知青张澍、范豫、毛解民带着家属来渝,部分知青陪同参观大足石刻。2007年冬北京知青张澍来渝,南山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时任九连、三连指导员的冷政文重返河囗,去九连往事不断涌上心头;站在三连四合院旧址上浮想联翩,觉得这块土地依然倍感亲切;2017年,三连知青袁国强、杨小平、陈世新、杨立新返滇和留在河口的重庆知青全胜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八连昆明知青汤军莉、朱兰琼来渝,部分重庆知青陪同游览朝天门。</p> <p class="ql-block"> 见到您们格外亲。2009年春,三连部分知青在重庆机场欢迎队长傅庆康、割胶排长谢月忠;队长傅庆康、割胶排长谢月忠来渝看望重庆知青和蒋素碧、罗瑜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09年,罗瑜去北京学习与三连北京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三连北京知青梁维龙、方敏、葛继兴来渝和重庆知青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八连上海知青闵炳龙来渝和重庆知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3年秋,八连的重庆、上海、昆明、北京知青在首都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10年,三连部分知青陪同北京知青方敏、梁维龙、葛继兴游合川钓鱼城。</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刘荣维携丈夫、儿子、媳妇回河口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重庆知青支边50周年,八连正在加紧排练节目。</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各连队用不同形式庆祝支边50周年。五连、六连的知青们分别庆祝自己的节日,载歌载舞,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八营七连知青返河口,纪念支边五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策划:胡家云 米 宪 </p><p class="ql-block"> 统筹:胡家云</p><p class="ql-block"> 制作:胡家云</p><p class="ql-block"> 撰文:罗 瑜</p><p class="ql-block"> 素材提供:</p><p class="ql-block"> 刘荣维 靳克英 刘 云 蒋淑碧 </p><p class="ql-block"> 明黎力 雷小娥 黎晓琴 刘泽军 </p><p class="ql-block"> 冷政文 陈嘉明 邓 莉 刘培全</p><p class="ql-block"> 翁秀美 张素碧 陈世新 郑开琪</p><p class="ql-block"> 徐建华、王晓兰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谢每一位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朋友,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容100张)和照片质量等原因,有的未采用,在此表示歉意,敬请海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