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时,我们乘坐Y667“敦煌号”旅游列车从兰州出发至敦煌,次日清晨6点多抵达敦煌站。敦煌火车站在市郊,离市区约10公里,带有明显的汉唐风格。兰州至敦煌穿过武威、张掖、嘉峪关等绿洲,一路上感受丝路文化,领略大漠风光,戈壁、雪山、绿洲,苍凉、粗犷、壮阔,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那样新鲜。 “敦煌”一词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之汉译,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前凉时一度改称沙州。到敦煌,就是直奔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和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景而去。 在市区吃过早饭,出敦煌市往南约行5公里,抵达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沙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步入景区,望眼看去,沙山峰峦起伏隐入天际,沙脊轮廓线条分明,阳关直射下金光灿灿,好似堆满一座座金山。抬脚踩入沙中,流水一般柔软,细米粒状的黄沙漫入鞋中,赶紧套上鞋套。 鸣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鸣沙山为流沙积成,仔细分辨有红、黄、绿、白、黑五色。 鸣沙山上,一队队骆驼队伍慢悠悠地行走,耳旁响起清脆的驼铃声。那一幅幅画面,仿佛带我们穿越历史,来到强汉盛唐,行走在东西方相连的丝绸之路。免不了俗,我们也加入了驼队,晃晃悠悠地坐在骆驼上,迎着旭日阳光,款款行进,得意地笑,得意地乐。沙漠上气温高达40多度,紫外线强烈,大家都用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 下了骆驼,步行前往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四周被流沙环抱,亘古沙不填泉,泉水不浊不涸,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真是世界奇观。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芦苇环绕,碧波荡漾,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的“月泉晓彻”。 <p class="ql-block"> 在金黄的沙漠背景映衬下,月牙泉如同镶嵌的绿宝石特别显目。滚滚的黄沙之中,一泓清澈如碧的生命之泉,何止是绿意,何止是惊喜,更多的是敬畏。细长的月牙状,或许就是残缺之美。梦一般的月牙泉,希冀永存。</p> <p class="ql-block"> 旅游车将我们送到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里观看球幕电影《千年莫高》、《梦幻佛宫》,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展示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莫高窟在世界遗产当中所处的地位。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2014年才开始对外开放,自由行的需要提前在官网订票。</p>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藏经5万多件,却不幸大量流失。 乘坐景区摆渡车来到莫高窟,行程10公里,大约15分钟。一条毫不起眼的山崖,开凿出密密麻麻的洞窟,始于公元336年乐尊开窟造像。山崖由粗砂岩或砂砾岩组成,虽然适合开凿,但也容易崩塌,现在基本上进行了加固,能够仔细分辨得出。 <p class="ql-block"> 游客20人一组,由一位专业讲解员带领进入洞窟,观看6至10个洞窟。为保护脆弱的文物,洞窟控制灯光,严禁拍照。进入洞窟,身临其境,在精美绝伦的彩塑和壁画前,历史沧桑气息扑面而来。壁画飞天仙女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敷彩泥塑佛像,炯炯有神,栩栩如生。仰望人类文明,似乎我们在与它们进行对话。</p> 敦煌壁画主要有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故事画、山水画等7类,第61窟的《五台山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以山水串联各个独立画面,从中可以见到五代时期敦煌山水画的风格。《五台山图》是历代祖师大德、海外僧侣朝拜五台山必备的导引图,是一幅难得的佛教史跡画。这幅1500年前的壁画,引起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注意,循着《五台山图》的线索,他们来到山西五台山探索古刹,并由此发现唐代木结构建筑。 人类敦煌,自然壮美,千年莫高,梦幻传奇,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