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的《等慈寺碑》,既无书丹者姓名,也无立碑年月。人们只知道碑文由颜师古撰写。但该碑刻立于唐贞观初年,应是可以肯定的。原碑高4.7米,宽1.53米,碑首有“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9字篆额。碑文楷书,32行,每行65字,碑侧刻宋之丰、杨孝醇等人题名。此碑于20世纪50年代横遭破坏,仅存4块。现藏于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该碑内容除记述虎牢之战外,还叙述了唐太宗敕建等慈寺的缘起。由于该碑“其字既有匀净精劲之风采,又得茂密雄健之精神,结体于精妙外见姿势,下笔峻利而又沉稳,故为唐楷中之杰出者”。因而代代被人捶拓、著录和临摹,备受珍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故址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赵村东南的等慈寺,则缘起于唐武德四年(621),在这里发生的一场关系唐王朝命运的关键战役——虎牢之战。其结果是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夺取了最后胜利,从而奠定了唐政权最后消灭王世充,进而统一中原的基础。虎牢关,又称汜水关,因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亦称武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虎牢关因周穆王曾在此囚虎而得名。其势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天险自成。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世充原本是隋东都洛阳守将,隋炀帝死后,于唐武德二年(619)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在河东作战无暇顾及中原之机,先后夺取了唐政权在河南的大部分土地。柏壁之战后,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先郑后夏(此时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遂于唐武德三年(620)七月,命令李世民领兵八万向东攻打王世充的同时,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力促其保持中立。面对强敌,王世充方面也加紧备战,在强化洛阳守卫力量的同时,分兵把守襄阳、虎牢、怀州等地。当李世民率步骑五万进军至慈涧(今河南新安县东)时,双方发生过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王世充初战不利,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在充分了解战场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激战,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并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粮草缺乏,军心不稳。不得已,只好派使者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先是骑墙观望,得知洛阳危急后,怕唐灭郑后形势对自己更为不利,才决定联合郑军攻击唐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620年七月,窦建德带领十几万大军前来助王。起初,窦建德来势凶猛,率军攻陷管城(今郑州)后,便将战线快速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李世民深知虎牢关的重要,便带领3500人迅速占据虎牢关。在阻窦建德西进的同时,也切断了窦与王世充的联系。李世民据虎牢关之险,闭门不出,与窦建德打起消耗战。先是悄悄派一支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装出已无粮草的假象,引诱窦军发动进攻。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的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知李世民先是让军队闭门不出,等到窦军疲惫时,猝不及防地杀出。窦军阵势一时大乱,自相践踏者无数。唐军乘胜追击30余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本人也受伤被俘。随后,洛阳的王世充被迫投降。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虎牢关战役的胜利,不仅一举歼灭了窦建德集团的精锐力量,而且迫使王世充坚守洛阳的决心完全动摇,不得不献城降唐,从而为李唐王朝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世民登基做皇帝后,为追念在该战役中死去的士兵,颂扬其武功,同时也为了昭示自己的仁德,遂下令将双方战死之官兵尸骨集体掩埋,并建寺超度。寺成,名曰“等慈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