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谷的一个庄子上住着一家老两口,膝下有六个女儿,家境贫寒,日子过得艰难。初夏的一天,按规矩该最小的六妹子上山采撷山花、药草,医治全家人的病疼。由于下山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脚,六妹疼痛难忍,伤心地哭着。这时山坡上走下来一位仙女般的姑娘,从背篓里取出草药,在六姑娘的伤口处敷上,很快就不疼了。老两口为了感谢这位姑娘,就收下了这位没有爹娘,名叫“达玛”的姑娘,并认她做第七个女儿。</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每天侍奉二老、纺线织布、耕地播种,勤快又麻利,她织的“塔九”花带,五彩缤纷、无人能比。达玛率领六姐妹,踏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花寻草,配制药方,治愈了人们的许多疾病,山乡的百姓无限爱戴这位达玛姑娘。一天,七妹上山采药时,忽然狂风大作,黑云翻滚,雷雨交加,暴雨倾泻,大地一片恐怖。七妹被一股狂风卷起,重重地摔下了万丈深渊……</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博峪的百姓为了纪念不畏艰险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达玛姑娘,在每年夏季山花烂漫的时节,在冠以七姐妹名字的山岗,爬崖涉涧、采花寻草、植树采药,并以歌舞来迎接七姐妹吉祥魂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成了博峪人民的一个风俗节日,采花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采花节是中国白龙江流域甘肃南端的博峪藏区的传统节日,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是花神的祭节,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部门,此中“采花”和“祝福”与民族歌舞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采花节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传说节日的那一天,山泉中的水有消灾怯病,可给人带来吉祥。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畅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父母们把子女打扮一番,在本身兄弟的伴随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暗示要庇护他们崇拜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安然。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斑斓的山园艺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唱歌、跳舞,彻夜达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三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祈望吉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歌舞结束,上山采花的姑娘开始向全村寨的人家赠送节日礼物,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接受礼物的人家便拿出自己家里最好吃的食物招待姑娘。晚上,全村寨又把采花的姑娘和小伙子请到一起,互敬美酒,祝福健康吉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