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地理变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到东山,如果走的是国道,跨入东山的第一门户即是八尺门大桥,大桥东侧就是八尺门海堤,海堤之上是横跨海峡的引水渡槽。基于生态和国家能源战略考虑,不久该处将被拆除,完成其历史使命。人为形成半岛形状的东山将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岛屿,达其东西水体交换的生态,促成周边水域流动的良性环流。</p> <p class="ql-block"> 从地壳变迁的历史来看,东山还未成为岛屿之前,它还是和大陆连在一起。此处为地壳活跃地带,近旁的金汤湾温泉至令仍然喷涌不断。八尺门据说最早是一条只有八尺宽的内溪,之后地壳变迁,地壳断裂下陷,内溪逐渐演化为一条平面形态呈倒“V”的水道,形成长12km,宽约500-1000m,深16m(淤泥堆积现水深三至五米)的海峡,成为诏安湾与东山湾潮位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 八尺门留下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其关隘虽小虽偏,但在它身上发生的历史却与多舛的中国历史时代同频脉动,八尺门地名变化伴随其历史演绎的信息,不可避免刻录着那时代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 二、陈坪渡溯源</p><p class="ql-block"> 有关八尺门来历有文献可循从陈元光始,据《福建通志》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率五十八姓兵马开拓闽南地区,驻云霄火田村。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怀恩县并设漳浦县,东山属怀恩,此时东山亦有开发,至今东山多数自然村落多是朝拜陈元光或其部将,如前何威惠庙(拜陈元光)、梧龙庙(所拜李伯瑶为陈元光部下)、苏峰山下马帝爷庙(所拜马仁 为陈元光部下)。八尺门原名陈坪渡即从此时可溯。东山近些年编撰的很多文本资料多称陈平渡。《诏安县志》(清朝秦炯著)在“武备志 关隘篇”有载“明代陈平渡把截所、南诏把截所二所,明初置。”在海堤南侧有一法狮寺,陈平渡石碑即立于旁,但从本地方言来看应叫陈坪渡更准确。当地人介绍在八尺门大桥西侧的香山原有一个陈坪村,即在香山下的水库位置,陈坪渡原址即在水库下的海边。因为村落消失,修建水库地貌的改变,其位置已有变迁,陈坪渡原址已少人知,陈平渡之名倒有人传,据传陈平为陈元光部将,(其依据来自后林村修林氏族谱新增,无实据可查)。其名之源或取“陈元光平域安邦”或取“整饬坪地”之意,陈平是否是人名?是陈元光部将?已无法考证,而陈坪渡取自当地已消失的村名陈坪村应该更符合历史真实(当地地名方言叫“陈坪”而非“陈平”)。查阅多处史料,民国时也倾向“陈坪渡”之名。《东山县志》(民国31年稿本)卷八政治志“航运篇”有载:“陈坪渡 由本县后林村渡海至云辖之陈岱,长一华里(按:陈坪渡即八尺门)”。而更早的《铜山志》(清陈振藻著)在“建置志、津渡篇”有载“陈坪渡即八尺门。”</p> <p class="ql-block"> 由陈坪渡之名转称八尺门可追溯至明后。《铜山所志》载:明洪武(1393年)为防倭冠,此隘设“陈坪渡把截所”,并修烟墩炮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戚继光至东山,镇兵于此,此时,有称“戚伯渡”“柏尺渡”,东山语“柏尺”与“八尺”同音。明永历二年(1648年)郑成功于此设兵驻防,并建有城堡,其残体营盘至今依稀可见,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立于八尺门城堡位置的石碑记载“八尺门古称陈坪渡,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设陈坪把截所,筑城堡驻兵,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三合土结构,杨英《从征实录》载: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子傅洛袭击东山,在八尺门 被郑部将叶棟、黄元率兵歼灭。”(注:杨英为廷平王户官)。</p> <p class="ql-block"> 三、迁界之劫与八尺门</p><p class="ql-block"> 据《台湾外记》载:郑成功叛将黄梧降清后受封海澄公,向清廷献《迁界五策》其中二策一是“金、厦两岛,弹丸之区,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走险,粮食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若得山东、江淅、闽粤沿海居民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不攻自灭也”;一是“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溪河监打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载,海赋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贼众许多,粮草不继,自然瓦解,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清政府接受其“迁界政策”,福建之“界”北接淅江的沙埕,南抵分水关与广东方面衔接,共长1820公里。东山全岛属迁界范围,仍为郑军把守。</p> <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十六日,铜山郑氏军队守将郭义、蔡禄谋叛,并迫忠匡伯张进同叛,张进自焚而死。郭、蔡强迫百姓万余人入云霄降清,此为第一次迁界。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原驻厦门的郑经被迫退守东山,后退入台湾,守将降清,清军占领东山岛后颁布迁界诏令。“先数日或买舟,或从陆尽逃窜于漳、潮内地,兵乃于三月十三日过陈坪渡,十四十五日摧城焚屋,致二百六十余年,花锦文献之地,一旦邱墟,不能不令人涕泪交颐也!”(追志《铜山人物》序,此为康熙十四年文)。此后在陈坪渡北岸划定界限,开二丈宽的界沟,筑一条高八尺、厚四尺的界墙。五里之外又筑一炮台,颁《迁界禁海令》:越界者格杀勿论。外迁百姓顾盼家园,却也只有“举目眺望八尺门,心碎神乱珠泪流”。此后又于康熙十七年(1672年)六月,又划距海10里或20里为界线,驱逐百姓迂入内地,八尺门至此成为流离颠沛之民回归的一堵墙。家园在咫尺之间,恋之却只透八尺之门窥望!</p> <p class="ql-block"> 三次迁界持续20多年,整个海岛成为一片废墟。土地荒芜、盐埕崩毁;古籍经藏、文献著述皆付一炬。“所迁之民,一时失业,号泣之声载道。”(《台湾外记》)。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清政府宣布复界,内迁百姓回归家园,却已不及十之二三。</p> <p class="ql-block"> 在风动石景区碑廊存有一块八尺门渡口碑石,上书“利涉路”,寓意平安渡河之意,为张肇英与另一林姓先生仝修,此碑应是开界之后近代所立之碑,其隐含的历史内容尚待挖掘。</p> <p class="ql-block"> 四、八尺门海堤与引水渡槽</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时,台湾国民党企图夺取东山,以此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发生在八尺门的登陆战较为激烈。八尺门作为进入东山门户,其出入皆以船摆渡。为加强国防和方便生产生活,1959年,由福建省水电厅设计院负责设计并确定了建设八尺门海堤的方案,并选定堤位在八尺门渡口东边,北端离码头40米,南端离码头90米,南偏西31°31′。堤全长620米(至今水域部分只有420米)、顶宽17米,,最大水深约16m,堤宽13.6米。在最低水位以下,堤东边块石围埝,外加15米宽块石压载;堤西片石围埝,坡脚外粗砂压载宽6米,堤中靠东填筑砂土;低水位以上,堤东边抛砌块石,顶宽3.5米,靠西面夯填土壤。两边砌条石和块石护坡到顶,堤面铺泥结碎石路面。两边砌1.05米高的条石胸墙。谷文昌参与该工程项目建设,在当时机械化缺乏的时代,共用劳力四十万工,石沙土达四十四万立方,留下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71年到1973年,东山与云霄人民一起共筑“向东渠”输水工程,主渠八十五公里,东山县分渠六十四公里,该渠源出云霄漳江上游,云霄现正着手向东渠的申遗项目。八尺门海堤之上的渠道槽墩为二十米高,共有五十七座,其上为跨海钢丝网混凝土渡槽560米。每座槽墩雕刻有当时修筑的村名,其中在驻防城堡旁修筑的槽墩最为精美。在当时机械设备缺乏的情况下,仅靠杠杆、辘轳简单工具硬是完成二十米高的渡槽石块的吊装。八尺门段输水工程已经历近五十年风雨,经受多年考验,不是静态考验,而是负载之下多年流水输送 的考验,八尺门渡槽印刻着太多特殊历史时代的故事,拆解后的槽墩及渡槽确实有保留下来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长久以来,诏安湾与东山湾的潮汐相位差异,通过该水道的流量较大,水道水深流急,最大水深近二十米,大型舰船可通航,航道附近的磁窑渡、高程渡、陈坪渡、古港渡 等多个古渡口本是畅通无阻;八尺门为出入东山的门户,舟船轮渡,车水马龙;东西海水断流,却也污泥淤积,腐水滋生;历史几起几落,几多演绎如槽水长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腐”的不只是向东渠水,更在于横跨于海堤之上的渡槽;流走的是岁月,“不腐”的是值得品味的历史苍桑;“不蠹”的不只是八尺门的“户枢”,更是那特殊时代心无旁骛的专注。贯通东西的海堤贯通工程不管其出于何战略目的,若专注于海洋生态,为民谋福,为流水不腐,为海中生灵提供适合欢腾畅游的水域,百姓心中必有一块不腐之碑,后人再话八尺门必有新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