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难以割舍的乡亲、乡情

易禧外婆

<h3>从老家回来,侄孙女发微群:&quot;有一种传承叫家规,有一种美味叫家宴,有一种手艺叫家传......&quot;她说的其实就是乡情乡亲,就借用她的话题说说我的感受。</h3> <h3>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之地,都有围绕、伴随着自己一起长大的一群人,这块地、这群人就是乡里乡情。而我不在老家出生,也不在老家长大,但那里仍然有视我为家人的乡里乡亲,回去的次数越多,这种感触越深,越来越觉得乡情就像是被尘封的一坛老酒,越久越显得浓香。</h3> <p class="ql-block">&nbsp;先说说有一种美味叫家宴。说起来这几十年,走过许多地方,也吃过各种大餐,但对老家的土菜家宴却情有独钟。有时我真的很喜欢土的掉渣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记得63年第一次随父亲回老家,当时就很好奇几乎每家烤火的炭盆旁都有一溜"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小瓦罐。后来才知道那是小火炖菜,在老家称这是"捂"菜。炭火"捂"菜,满屋子飘香,硬是压住了烟熏(木)碳撩。而且那小瓦罐里的菜更是过口难忘。</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再回去,县里接待的多了,少了乡土味,也少了炭火旁的小瓦罐。听说湾里现在不是过年也不大用瓦罐"捂"菜了。这次回老家住在了侄女家,一进门就看到炭盆旁有三个"咕嘟咕嘟"冒热气的小瓦罐。一个是老南瓜炖泥鳅,一个炖着本鸡,还有一个炖着自己做的肉圆。赶紧拍照片发圈。小妹问:"那黑不溜秋的是啥?"呵呵,瞧瞧,小我几岁,就没有我见多识广了吧。</p> <h3>&nbsp;侄女能干,满满做了一桌家乡土菜,瞧,猪脚炖藕、小鱼干、毛千张卷烩腊肉、牛肉炖粉条、腌菜炒鸡蛋,还有我叫不出名字却非常可口的野菜,侄女儿告诉我,那是珍珠花。我知道即便是过年,他们也不一定会做这么多菜,他们把舍不得吃的各种东西都上了桌,就是为了款待我这远方来客。</h3> <h3>&nbsp;叫来一帮家里人(侄子、姑爷)来陪我,侄女夫妻则不断地在一边招呼着:&quot;咽...多咽点......&quot;恨不得我的筷子一分钟都不要搁下。我也不时的回答一两句:&quot;咽的不少。&quot;我的家乡话菜(差)的不得了,但是说的却那么不由自主,好像这样我和家里人的距离会更小。</h3> <h3>&nbsp;后来的两天,无论在侄子家还是另外的侄女家,顿顿都是这样。</h3> <h3>其实这样接地气地吃糯糯的、绵绵的红薯粥也是我喜欢的。</h3> <h3>&nbsp;&nbsp;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是不善面食的,而我回去的第两天,侄女到邻居家包饺子去了,原来她知道我爱吃饺子,这是专门为我安排的。侄子告诉我,现在老家的人也学会了包饺子,每年的30晚,也都要包饺子。但是我坚信,平时他们包饺子的机会一定不多。我是包饺子高手,品饺子专家(自吹自擂),但我不得的不说。侄女包的香菜肉饺,无论是型还是味,都是一等一的。</h3> <h3>老家并不富裕,却这样丰盛的招待我,只有一个理由,他们倾其所能要让我这个还乡的亲人吃好睡好。这情,看似简单,却是浓浓的乡情。(能干的姪女)</h3> <h3>再说说有一种手艺叫家传。转眼又要离开了,头一天的晚上,在五堂哥的女儿家吃饭。她把我和侄孙女叫上了&quot;闺楼&quot;,拿出了一堆压箱货,几十双绣花鞋垫让我们挑。哇!都是一针一线的纯手工艺品耶,漂亮没商量。听说老家的女孩子在出嫁前都要为婆家的人做鞋垫,有的一做就是一、两百双,这也是婆家人考核新娘的&quot;试题&quot;。我的天,如是这样,我们家的五个姑娘在老家岂不嫁不出!O(∩_∩)O哈哈~</h3> <h3>饭后回到我们住的侄女家,她却拿出了一堆鞋让我们挑,又一次挑的眼花缭乱。我不得不说,老家的侄女们手真巧。</h3> <h3>女孩子精女红,这也是老家代代相传的,没有哪一个天生手巧,也都是后天练的熟能生巧。而我自叹不如,因为我缺乏这种&quot;练&quot;。</h3> <h3>乡情就像是一颗大树的庞大根系,深深地扎在了故乡的泥土里,乡亲洒下的雨露,滋润着大树一条条纤细的根须。无论枝叶长多大长多高,根须还是深深地在汲取着乡土的营养,眷顾着乡里乡亲。这,就是让我感叹万分的心外无物,心底沉淀的乡里乡亲、乡里乡情!</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