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校的记忆永远在脑海里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整整60年了,一个甲子年的轮回。虽然童年时的记忆是片段的、零碎的、甚至是模糊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美好的、眷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母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哈尔滨市香坊区有一所东风小学校,她是我的母校,我在那里度过七年的小学时光。(1961年至1968年文革特殊时期小学七年毕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风小学校始建于1959年,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轴承街41号,是一座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学校。我的记忆中学校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红砖建筑的小楼,正面中间部分粉刷的是黄白颜色,两边和另外三面为红砖裸露的本色。学校围墙的正门是通透式铁栅栏大门,平时不开,师生出入只走小侧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门前的临街马路叫轴承街,是哈尔滨轴承厂白毛家属区唯一的一条比较宽敞的街路,当年学校门前是沙石路,路的两侧有雨水沟,出入学校正门时必须在用几块水泥预制板搭起的"小桥"上通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的围墙是用不高的木栅栏围起来的,正面是轴承街、西面是卫生街、(西面还有一个小木门可以出入)北面是通站街,紧邻居民平房住宅,居民平时倒生活污水都淌进了学校操场,东面紧临轴承厂技工学校的红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的前院是一个活动场地,在操场的东侧,有一排木制板棚,其中有一间是老师的住宅,其它装的是清扫工具和学生上体育课用的器材及杂物,操场东南面有四个从高到低排列的单杠。(记得当年我玩单杠时没抓住掉了下来,就再也不敢玩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的后院是个大操场,主要是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或开展大型集体活动时的场地,比如运动会、做间操、练队形等,在操场靠近大楼一侧中间位置,有一个一米高左右、木制见方的平台,是学校开大会领导讲话和学生做课间操领操老师使用的。记得当年的体育老师叫杨兆明,是个瘦小但很精练的年轻人,他经常站在这个木台上领操。 后来得知杨兆明老师调入轴承厂工会负责职工体育工作,还曾获国际乒乓球二级裁判资格,出国后情况就不得而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学校后操场的东侧,有一个用木板搭建师生共用的旱厕,为防止腐烂木板外面刷的黑色沥青,厕所中间一分为二,南头为男厕,北头为女厕,出入口在厕所两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学校正门进大楼后,教室分左右两侧,水泥扶手楼梯也在楼内的两端。我印象中读小学的阶段,教室基本上都是在一楼的右侧,窗户向南或向东,阳光充足。高年级时也在二楼的东南角教室上过课。一楼左侧有一个大的乒乓球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二楼很少上去,记得左侧大房间是老师办公室,老师的办公桌都是拼在一起面对面的办公,二楼还有校长室、教导主任室和老师宿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进学校大楼正门对着还有一个通往后操场的大门,不经常打开,同学们下课后想去厕所和后操场的必须从楼外绕过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进大楼左侧有一个不大的收发室,里面摆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着一个手摇铜铃,墙上挂着一块很大的挂钟,负责收发室的是一位老大爷,戴个黑呢子前进帽,小眼睛、不会笑、从不说话,整天手里拿着个烟袋锅抽烟,没事的时候就倚靠在床上,看着墙上的钟表,上下课时间到了,他就会嘴叼烟袋,手按电铃,遇有停电的时候就在走廊走动着摇铃,从未失误过。记忆中我们都称呼他为杜大爷,但是当年我们很小都很害怕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杜大爷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负责烧大水壶供师生们饮用开水。水壶烧开了,就会发出"喔…喔…"地声响,他就会把炉门打开或用湿煤压火就不响了。水房里面也有一个小门,是通往后院用来搬运木柈和烧煤的,那时我们只要看见小门没锁,就偷偷地从小门抄近路去后操场玩,杜大爷看见了是不让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一楼后大门的左边,有一个不大的小屋,我记得当年我被选为参加学校的宣传队学习拉二胡,是一位叫张景儒的老师负责组织教我们。后来爸爸看到我喜欢拉二胡,就花两元钱给我买了一把京二胡,这也是我人生的接触音乐的原始阶段,张老师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从此我就喜欢爱好音乐,从拉二胡到拉小提琴,从唱歌到跳舞,和音乐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有一次宣传队买回来一个"邦子"和一对“木鱼"作为乐队伴奏的乐器,我看到后自作聪明的说会用,然后我敲起了《东方红》歌曲的节奏,张老师听后说不对,这是用来打拍节,不是打节奏的,当时把我躁的满脸通红,这件事始终让我记忆犹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知是哪年东风小学校的老楼拆除了,原址重建一座庄重、气派的五层新楼,优越的学习环境,高效的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始终围绕夯实教育基础,体现人文关怀的办学理念,全体东风人精诚团结,锐意改革,正在用信心与创造实践着爱与责任,师德之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东风小学校现在已经成为省级一类重点学校,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为东风小学校取得的荣誉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东风人“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东风精神喝彩、点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0年后的今天,我站在母校的楼前,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当年小学生活的学习情景,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回想 60年前的今天,我们作为东风小学校1961年建校三年入学的学生,走进了一年三班的教室,聆听班主任张桂兰老师的殷切教悔、叮咛嘱托,开始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经七年的小学时光,老师的言传身教、举止言行,启迪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们怎能忘记和蔼可亲、朝夕相处的曾经的班主任老师张桂兰、赵世华、李佳娟、徐培兰、王桂华(教导主任)和张秀芳、雷玉复大队辅导员,还有音乐老师徐淑梅、赵宏,美术老师张正山、曹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人生从这里起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梦想从这里启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在这里插上了知识的翅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此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翱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不曾忘记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学习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不曾忘记老师为我们成长付出侠骨柔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不曾忘记这里有我们天真的游戏和童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不曾忘记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和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东风小学校一一快乐的学习殿堂,老师像慈母、像妈妈,学校就是我们曾经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了亲爱的老师,告别了我们熟悉的校园,我们从这里起飞,离开了心爱的鸟巢,我们从这里启程,各奔东西走向了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而且已经走的很久、很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不能忘记,曾经哺育我们茁壮成长园丁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远不能忘记,给予我们知识和力量的母校一一哈尔滨市东风小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见了,魂牵梦绕、眷恋思念的母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文字:四月初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制作:四月初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背景音乐:《金色的童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外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这篇文章被文中提到的张景儒老师看到了,远在广州的张老师看后留言,真的很是高兴。虽然几十年没有联系张老师,对此事也没有印象,但是文章中的往事也勾起了张老师的回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