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探索多元评价——“美语文”工作室研修活动

Candice

<p class="ql-block">  春日,暖风欲醺,新枝吐芽。生机盎然的草木和朝气蓬勃的学生让三月的校园焕然一新,明媚葱茏。而倘若在3月25日这天走进静教院附校,你会欣喜地发现——由静教院附校两位老师执教的两堂精彩的语文课将这融融的春意和灼灼的春华亦带入了观摩的课堂。这一个寻常的午后,春光正好,以“搭建学习支架,探索多元评价”为主题的语文学科基地研修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给来自静安、金山、奉贤、闵行的老师带来一场视听上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陈岑老师执教《壶口瀑布》先声夺人——“初识瀑布”“品味特点”“水石相较”“所思所感”四个简单明晰的教学环节将台下的师生带入了汹涌奔腾的壶口。陈老师语态亲切,侃侃而谈,在“初识壶口瀑布”这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围绕标题设问,并以针对“壶口瀑布”的问题群打开课堂,学生们兴味盎然,带着问题沉浸沉潜文本。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或精读文本,或静心思考,或热烈讨论。层层深入的问题给了孩子们文本解读最好的支架,而学生们的妙语连珠也令观课老师频频点头。在课堂最后,陈老师带领学生聚焦“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一句细细回味和品读,将文中的景、情、理融合在一起,学生在黄河的隆隆水声中感受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  陈美老师执教的《木兰诗》则是另一番意趣。一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木兰从军”的小故事,在陈老师的设计下变得迥然不同。本堂课中,陈美老师以“读情节”“析形象”“品语言”三个环节,带着七年级的学生走近品味木兰这一奇女子形象。陈美老师将大量的文史、典故融入课堂,不仅引领着孩子们读懂文意、理清情节、赏析人物,更是循循善诱,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引导学生感受木兰的“一身英雄气,满腔女儿情”,品味乐府诗语言的“雅”与“美”。而课后一份花木兰、刘兰芝与秦罗敷三个女子的比较作业,让孩子们议论纷纷,好奇不已。一节如诗如画,容量极大的《木兰诗》,带着“语文”特有的魅力,让听课的老师们亦受益匪浅,感慨良多。</p> <p class="ql-block">  课后,陈美老师以这两堂课为案例,给全场与会的老师进行了一场名为“教学与评价”的主题讲座。在讲座中,陈美老师明确了教学与评价的概念,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她提出,教与学是不能分开的,在关注教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善于搭建学习支架,并为多元的课堂评价提供依据。陈老师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中,必须规避误区,使教与评,都基于目标、学材和学情,“让‘先学’有导”、“让‘暴露’有法”、“让合作‘有效’”。</p><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个问题,与老师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问答与讨论。在会议的最后,陈老师总结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将引导和评价融合在一起。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不能只是单纯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更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凝练与提升,赋予“评”以“导”的功能,同时还应体现“评”的主体是学生。</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教师们对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和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够在交流和学习中得到独属于自己的领悟与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老师

学生

评价

陈美

陈老师

课堂

木兰

支架

壶口瀑布

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