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诗经》我作画

虢筱非

<p class="ql-block"> 迨其吉兮</p><p class="ql-block"> ——我读《诗经》我作画</p><p class="ql-block"> 虢筱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p><p class="ql-block"> 撇去浮华掠影,历经千年经典,才是内心深处贴切的港湾。我们唯有寻找到文化源头力量,才能在这个纷繁世界里,看到远方的诗与美。</p><p class="ql-block"> 我供职新闻媒体,辗转各个岗位,忙于完成种种工作任务,疏于读书画画。近年重读《诗经》《楚辞》……读得多了,拨开历史的尘埃和繁琐的注释,自然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还有了想把它画下来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在物质滥觞的时代,偶尔追求心灵上的求索,几成了一种奢侈。繁忙的工作之余,沉下心来“奢侈”一把,拿起画笔时,却笔不应手,手不应心。</p><p class="ql-block"> 这些画,相对传统国画而言,不是写意、不是工笔;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山水、人物、花鸟。只是个人读诗后的涂抹,既不“正宗”,也不“大众”。但,我敢肯定地说,每一幅画,画中有“我”。丹青本是读书余。如此,幸乎?不幸乎?</p><p class="ql-block"> 生活,本来就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也有你,更有我们的喜忧忙歇。我读我画,你看你赏。让我们一起来眼观图画,体悟《诗经》,神游天外。</p><p class="ql-block"> “迨其吉兮”,凡事要趁好时光,切莫错过良辰吉时。</p> <p class="ql-block">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时,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此时的心情是多么的轻松与欢愉!这是《魏风•伐檀》吟咏的一个场面。</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在内容和音乐上分为《风》、《雅》、《颂》。《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p><p class="ql-block"> 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砍伐下来的檀树运到河边后,怎么弄回去?古时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是:放排。放排这一行业,后世还衍生出一个特殊群体一一排客。</p><p class="ql-block"> 画作不直接描绘伐檀场景。您看:峰岭高隆,森林茂密。山脚一河蜿转,河中木排连绵,放排人在奋力撑篙,引导木排在狭窄且礁石突兀的河道,左冲右突地顺流行进。如此《伐檀曲》,可否?</p> <p class="ql-block">  宽广银河漫无边啊,光带灿烂贯高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倬彼云汉,为章于天。”</span>出自《大雅·棫朴》 。周初社会繁荣,大雅是贵族朝会宴飨时使用的颂歌,内容多为歌颂太平等。此诗五章,每章四句。郑笺曰:“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歌颂周王有德,善育人才,众士所归</span>。</p><p class="ql-block"> 如何用绘画来表现颂歌,真不是一件易事。《小雅·车辖》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岳麓山自卑亭有联曰:“登高必自卑”。由此联想到用高山来喻赞盛德。</p><p class="ql-block"> 将山峰置于画幅中部顶上,其下以树木衬托,突出其崇高。采用图案、装饰画的手法,近水和远空作涂色处理,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p> <p class="ql-block">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西周王室把祭祀活动视为维护和巩固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但把祭天、祭地视作天子权利,而且把祭祖和朝廷政治活动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 有同宗族人供职陕西宝鸡,曾邀我游览周室发祥之地岐山,朝谒周公庙。庙在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所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之所在。其地势三面环山,境幽势阻,《诗经》中描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故称卷阿。</p><p class="ql-block"> 大庙殿宇雄伟,史迹昭然;汉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柏</span>,浓荫蔽日。垂芳千载,至今祭祀不绝。</p><p class="ql-block">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出自《小雅•鸳鸯》。有人解释原诗为祝贺婚姻幸福,生活富足。因其系祝福佳语,故移借题画。</p> <p class="ql-block">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p><p class="ql-block"> 长堤逶迤,远山如黛。花黄叶绿的荇菜,布满池塘。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撑舟采摘。为何?他钟情意中人,经过“好逑”、“求之”,到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最终抱得美人归。现在,采摘荇菜,供祭庙堂,要开心地宣告,未来我俩将“琴瑟友之”。</p><p class="ql-block"> 句出《周南·关雎》。该篇是《诗经》第一篇。通过荇菜托物起兴,咏唱的是一种男女双方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一种正统的婚姻理想。爱得很守规矩,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要下雨了,说要下雨了,但今天却是艳阳高照。看!远处山峦起伏,近田禾苗茁壮,戴笠农人正在紧张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诗经》诞生的时代,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周人实行井田制,采用集体协作模式进行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就是说在广阔无边的大田上,年年都是大丰收,每年收获万万千,只要拿些陈粮来,就能够养活耕作的农人。反映了在井田制下农业丰收的场景,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已可温饱。《卫风•伯兮》本来是一首写妻子思念丈夫远行出征的诗。画作却抓住其中“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一句,用农作场面来描绘表达。</p> <p class="ql-block">  《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画题误写成"鲁颂")。《小雅•大田》:“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在向阳的那片土地上,那么多的农活该开始干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洞庭湖腹地,淤泥沃壤,光照充足,甘蔗长势喜人,密密麻麻,挨挨挤挤,随风起舞,犹如大海般起伏跌宕,非常壮观。甘蔗是洞庭湖区传统的大宗种植作物,节长粗壮,色泽红亮,含糖量高。据说,年种植达十万亩以上。</p><p class="ql-block"> 甘蔗一岁一枯荣,一年一收割。去年我去湘北大通湖农场,正逢甘蔗收割季节,看见蔗农在砍蔗、扛蔗、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两位中年男子,手起刀落,一根根甘蔗应声倒下,然后去掉尾梢和叶片,那动作特别爽利。半天工夫,身边就砍倒大片蔗杆。</p> <p class="ql-block">  走过河西走廊,经星星峡进疆,柳园到哈密,沿途多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起伏的山峦和遍地石砾,满目灰色和黑色,一片荒凉,一片苍茫。我曾三次行走大西北,连日长途奔波,蜷缩在逼窄的车厢内,此境此景,油然想起《小雅·小明》句子:“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p><p class="ql-block"> 以此句为题作画,思忖再三,最终弃荒凉而取郁勃,蓝天之下,远山皑皑,一条河流自山间冲刷而出,河滩染绿,虽是西陲,仍一派生机。</p><p class="ql-block"> 画中作一人一马,缘因联想起《艽野尘梦》一书。陈渠珍27岁从军入藏,武昌起义爆发,率同乡士兵和亲信冒死撤离返乡。途经羌塘无人区,长路漫漫,山川壮阔,物资匮乏,九死一生。</p> <p class="ql-block">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出自《小雅·黍苗》。周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诗中所述即为召伯营谢史事。为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并命召伯带领徒役之众营治谢邑。在营建任务完成将归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要表达出这一画境,抓住两个主要元素:一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之情急切,情绪欢愉兴奋;二是归心似箭,归程走的越快越好。画作借景三峡。画面不拘泥于山石树木原色,涂抹红色为主色调,热烈、欢快;三峡水急流速,顺流而下,排行若飞,突出归途轻快。</p><p class="ql-block"> 描绘采取避实用虚手法,两岸虽美景如画,但行走急速,心已放飞。轻舟已过万重山,眼前山影,耳边风声,在耳目之间实已浑然一片。</p> <p class="ql-block">  一队荷戈人,急匆匆行走途中。迎面映入眼帘的是高高大山,陡崖峭壁,挡住队伍去路。于是,有人忍不住惊呼“维其高矣”!</p><p class="ql-block">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出自《小雅·渐渐之石》。诗从山高路远的眼前景象写起,以山高路阻叙写从军艰苦,反复咏叹历险役久,不堪劳苦,也流露出内心的哀怨。</p><p class="ql-block"> 高速公路网不断延伸,虽至西陲僻地,亦可驱车风驰电掣。自驾西行,沿途见大山大川,在享受现代交通便捷的同时,常感叹古人之行路难。画作取景西行所见,中景大画面采用长线皴,表现岩石的折皱;远景挤占一角,用色笔涂抹,表现层峦葱郁,形成强烈对比。近景亦仅居左下一隅,人物山石亦让其形成对比。艺人匠心,谁能体会?</p> <p class="ql-block">  “受天之祜”,蒙受老天的保祐。祜:福禄。它在《诗经》多篇出现。《齐风·信南山》“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 原始思维认为, 王权受命于天。福禄寿考乃至世间一切都是来自上天所赐。后发展为天人合一思想,演绎出人副天数和天人相感认知。《诗经》产生的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政治文明的奠基期。天命信仰,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书·舜典》载,“望于山川,徧于群神。” 孔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以图画山川来表现天和天命,是为重要选项。画作对物象、色彩等作淡雅、模糊处理,给人以高古、神秘之感。</p> <p class="ql-block">  “自今以始,岁其有”。《鲁颂•有駜》表达了一个良愿:从今开始享太平,年年岁岁好收成。</p><p class="ql-block"> 雪域高原高寒少雨,主要在河谷湖滩种植青稞、荞麦、小麦等。过去藏地农业比较原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混沌初开,刀耕火种,</span>收获不易,山川朝拜便构成藏民原始信仰体系的基础。行走藏地,常见藏民转山转水,朝拜山川,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历一场场盛开与凋零的轮回,略去沿途缤纷缭乱的风景,朝拜的真意,安宁出尘。</p><p class="ql-block"> 绘画构图忌用平行线。为表现高原湖边的广阔无垠,我在画中试着采用平行线构图。艺术法则,忌和用,是相对的,处理好即可。</p> <p class="ql-block">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先烈德泽,嘉惠于我国家,使国祚昌隆,延绵不绝;后世子孙,应谨慎保持,发扬光大。武王伐纣成功,助战诸侯因功受封,同时还享有祭祀先王时助祭的政治待遇。《周颂•烈文》即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在广东阳西,我曾去寻访海防遗址——双鱼古城。古城紧靠巍峨高山,濒临浩瀚南海。为加强海防,明初于此筑城,设立守御千户所,抗击海盗倭寇。如今遗址残垣尚存,古树繁茂,阵阵海风如呜如咽,似乎在诉说着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滤尽流年寒凉与清愁,满目山河欣欣向荣。穿过大片绿畴瓜地,荔园蕉地,来到海边沙滩。椰林成荫,银沙软足,休闲游客,在看潮涨潮落。</p> <p class="ql-block">  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美丽。水面一叶扁舟,静泊在山间水涯,漂泊他乡的男子或在舟中辗转难寐:今夜,倘有一位佳人,婀娜倩影在月下一步步移近。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p><p class="ql-block">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陈风·月出》</p><p class="ql-block">应该是最早的明月相思诗。此后,望月怀人、意境迷离的佳句便代有出现。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p><p class="ql-block"> 明月总会激起人的无限遐想。不知在月夜中,你思念的月下佳人是谁?她向你款款走来,你内心是否被触动一丝丝悸动?</p> <p class="ql-block">  我天天在外奔波,我月月在外远行。起早贪黑不停歇,为的是不辱父母英名。看!《诗经》中的孩子,多么会自我管理、懂事自立。</p><p class="ql-block"> 绕檐家雀永远飞不上蓝天,绕膝孩子终究要奔向远方。今天,很多孩子走出大山,去北、上、广读书、求职、打工,父母的期望,现实的压力,内心的倔犟,点滴汇聚,似承载着一股跨越千年的自立自励、努力拼搏之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陪朋友和家人自驾出游。出湘南,经桂东,走粤北。亲睹五岭逶迤,群峰连绵起伏,植被郁郁葱葱,归来仍念,作图为记。</p><p class="ql-block"> 画作题款:“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小雅·小宛》)下笔将日、斯二字颠乱。看来,再好的记性也不可恃,动笔前该核查原著。</p> <p class="ql-block">  云漫漫啊雾蒙蒙,南山早晨出彩虹。多美妙!多安谧!</p><p class="ql-block">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语出《国风·曹风》。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象进行讥刺的歌诗。</p><p class="ql-block"> 画作忽略该诗本意,撷取起兴写景的两句进行描绘。峰重嶂叠之中,有一处世外桃源,梯田披绿,村舍俨然。山居安乐,不知魏晋。用笔或干或湿,用色且染且点,绘就一幅寻常山居图。</p><p class="ql-block"> 时下,逃离都市,向往山林,成为了一种热门话题。如此画境,或许正是某些人心中的择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天空染红,一排木船,泊在江中。画题借用《小雅•正月》句:“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p><p class="ql-block"> 人说天空多么高,我却怕撞把腰弯,只有曲身而行。人说大地多么厚,我却怕陷把脚踮,只得轻步行走。过去的船户,一家人一条船。在船上吃,在船上住,水上漂泊,水上生存。稍大的木船叫乌舡子,上覆竹篷,前舱装货,后舱住人。在又窄又矮的船舱里,生活过于局促,想要伸腰踢腿,几乎是奢望。</p><p class="ql-block"> 走湘江,下洞庭。我儿时所见,湘江航行的还多是乌舡子。大多是树桅挂帆,借风力运行。公家的船则有了机动拖船。一艘烧柴油的机动船“突突”地冒着黑烟,后面拖着10多20条乌舡子,一条长龙似的在江中行进。</p><p class="ql-block"> 现在,江中航行的基本上是轮船,木船排列的场面,嘿,只怕只能在这画中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时候,你遇见了谁?美丽依然的时候,咋遇见了我?</p><p class="ql-block"> 惊鸿一瞥,让我几回回梦里重见,梦醒却无痕。唉!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p><p class="ql-block"> 倘有来生,愿和你分分秒秒在一起。你信么?此情此愿,有如曒日。</p><p class="ql-block"> 《诗经》里的女子,永远年轻着,​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让人动心动情动容,祈愿在她的顾盼里长梦不醒。只怕好梦刚开始,外面已是车声人语,喧嚣鼎沸……</p><p class="ql-block">  “有如皦日。”语出《王风·大车》。画作借用图案手法,红色平铺底色,平添靓丽之味。</p> <p class="ql-block">  鲜花盛开多辉煌,叶子茂盛绿苍苍。看见这位美人儿,我的心情真舒畅。</p><p class="ql-block"> 画中女子,知性,娴淑,安静地侧坐椅子上。享受着岁月静好的同时,依稀流露出一丝哀怨。深毛地毯,厚绒窗帘,空无一物的小桌,无不映衬出一份寂静。唯有瓶中插花,鲜艳绽放,仿佛从《诗经》中移来,带着一种跨越千年维度的力量,正慰藉着深深闺阁中寂寞的她。</p><p class="ql-block"> “朝思暮想的是你,辗转反侧是为你。”脑子里面盘旋了无数个见面的场景,明明知道我会来,可是啊,见到她的那一瞬,那份出奇的安静,一下让我怔住了。 </p><p class="ql-block">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小雅·裳裳者华》写花起兴,用花繁叶茂的盛景,烘托出相悦者的花容和相见时的欢心。</p> <p class="ql-block">  “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 幽居高楼,重帘轻拂。手捧《诗经》,浅吟低唱。</p><p class="ql-block"> 浸泡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之中,心灵不免染上尘埃,日趋浮躁。倘静下心来,读读经典,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尘脱俗的精神国度,在那里拾得神圣的甘草,细细咀嚼其间百味。</p><p class="ql-block"> 《小雅•绵蛮》是一位贱微劳苦者的吟唱。人生在世,谁没有感到疲惫的似将倒下的时候?谁没有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倒出路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漂浮之舟系于内心定力。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读书,也许不能给你带来物质上的收益,但却能于生命蕴含悠长深意中,改变你。</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深深爱着你啊,为何不敢告诉你?话到嘴边,又咽到肚子里。这份埋藏在心底的爱,我何曾一日忘记过……</p><p class="ql-block"> 一位静姝,趿着一双拖鞋,走过高高的拱桥,来到水边石墩上,还在神神叨叨。蓝天、绿水、奇树、拱桥,没有良人相伴,什么美景都没啥看头!恼人的是,偏偏那几只不懂事的鸭子还在水中“嘎嘎嘎”地叫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故事中浪漫痴情的女子,惊艳了岁月,沧桑了世事。“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语出《小雅·隰桑》。诉述女子爱情苦恼和心理矛盾。本来她深爱着心上人,但又不敢向对方表白。也许多次下过决心,一再自我鼓励,可每当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然而,“何日忘之”已露出这萌芽了的爱情种子,相信自会顽强生长。</p> <p class="ql-block">  以风为约,海山苍苍。以月为约,万象在旁。愿得安好,岁月静美。背尘而立,凯风自南……</p><p class="ql-block"> 《邶风·凯风》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主流诠释认为此诗是赞美孝子;但也有人认为名为慰母,实为谏父;还有人说是悼念亡母。可谓见仁见智。</p><p class="ql-block"> 我读《诗经》,先看前人训诂,体味大家品鉴,弄明其品诗的角度,逻辑。然后画出自己的感受。画画,我只画我需要的。我需要那些表达我的理解,反映我的感受的,我只要这些……</p> <p class="ql-block">  人生道路起起伏伏,每个人都会遇到低谷,但低谷过后往往是上坡路。当你觉得艰辛时,可能正在朝着高处进发。累着时,有闲时,不妨来一点风花雪月,听听音乐,看看画展。风雨里保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光芒下才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热爱生活、</span>抓住机遇。</p><p class="ql-block"> 一次画展现场,看到两人一幅幅画看的特认真,不时还低声探讨几句,于是把它收入画囊。画中画当然不是画展上的画,意想天开地画作周人葡伏山川之前。题曰:“绥万邦,屡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涌动着王朝的蓬勃朝气。</p><p class="ql-block"> 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周颂•桓》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p> <p class="ql-block">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有一年,我和朋友自驾川西,归途顺访沈从文笔下的边城。</p><p class="ql-block"> 下高速公路,车停洪安古镇。拾级而上,走过那条狭窄的老街,踩着一块块乌石铺的街道,别有一番风味扑面而来。走着,走着,忽见前面走过两个旗袍靓妇,袅袅娜娜,风姿绰约。那一瞬,仿佛铭刻在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周颂·载芟》是春天籍田时祭祀社稷之歌。诗叙农事,从开垦写到收获。末尾三句“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本来是祈祷之辞,祈祷年年丰收。略其本义,撷借题画,尚能差强人意。</p><p class="ql-block"> 在茫茫人海里,能让我一不留神就想起的人,有且只有你!不是现在才这样,不是今年才这样,万古都有这景象。</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又一天过去了, 今天过的还好吗? 梦想是不是离你更近了?</p><p class="ql-block"> 朝暾将出,女人提着一个坤包,拿眼光向四周扫望一过,旋又收回,低头微笑,不言不语,急匆匆行走在高楼林立的街道。好似赶去办一件什么大事,还是赶着去迎接一个什么人?</p><p class="ql-block"> 画中所绘,易让人联想到《诗经》“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句子,娴静女人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为进一步拓展画境,题款时选用有祝颂意义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它出自《小雅•天保》,人们喜欢用来祝颂他人运程亨通。您像明月在天恒,您像太阳正东升。</p> <p class="ql-block">  《小雅•菁菁者莪》把一对男女相会故事吟唱得引人入胜。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两人见面的地点,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阳光明媚的山丘上。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见面后,女子获得厚赠而不胜欣喜,暗示两人关系已到一见定情阶段。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p><p class="ql-block"> 画作忽略“菁菁者莪”,也不绘水洲、山丘,而作古木掩映中一围古建筑,一看即知是名胜风景处。点缀以汽车、游人,均为今景今人。一对有情人相约相会、赠我以赀。如此幽静场景,如此故事演绎,如饮醇醪,心神俱醉。</p><p class="ql-block"> 愿所遇皆欢喜,所得皆善良。愿你,目明心亮,立心而行。</p> <p class="ql-block">  《周颂•敬之》是周成王表达自谦勇任的乐歌。表示要好好学习,日积月累,以达到政治上成熟,负起承继大业重任。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不断地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整部《诗经》,最喜欢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这句。周人不信天命,认为天命靡常,道不远人。从身心修炼自己的德行进益自己的学识,日省日学,“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才能在高高在上的天宇下,维持自己的事业不坠。践行这种观点,脱离鬼神思想的樊笼,在华夏大地播洒下了理性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画题:“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画作一美妇立于大宅门前,身上流露出一股诗礼簪缨世族之气。好似她在唤回在外顽耍的儿子,告诫“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p> <p class="ql-block">  湘南人文荟萃,崇山峻岭之间,散落着很多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其古朴的民居建筑与和谐淳朴的民俗民风,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p><p class="ql-block"> 木窗棂,旧板门,月形门,封火墙。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山环水绕,天人合一。女子大概是被古村里屋巷错综,</p><p class="ql-block">转晕了头,问道热心村民,告诉她怎么怎么走,即上了出村大路。</p><p class="ql-block"> 画题撷用《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可堪慰贴。周行:大道。也可引申为大道理。画中女子走出一座古宅门口,仿佛内心在嘀咕:人家对我多友善热心,向我指示大道遵照行。</p> <p class="ql-block">  乱石垒砌的崖壁,高高的粉墙,围不住精舍的黑瓦飞檐。满山林木,枝桠斜伸,满树秋叶,或红或紫。一条山径,石磴曲折、覆盖幽深地攀高而上。山风拂过林梢,如诉如奏,悠扬悦耳。一位佳人,双膝交叠,席地而坐地在独吟赏幽。</p><p class="ql-block"> 《商颂·那》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祭祀祖先时,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求取祖先庇护佑助。“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是说祭乐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p><p class="ql-block"> 画作,从生活中得来。比从书本中得来的制作式、程式化的画,富情感,生活味浓。</p> <p class="ql-block">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商颂•烈祖》通过祭祀祖先,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平安康宁从天降,丰收之年满囤粮。</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走来,无不是在怀揣着一个人民安康、国家强盛 的梦想。可堪告慰先人的是,祖国真正的强起来了,人民十足的富起来了。特别是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打开了每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和梦想空间。前些天,应邀去朋友家作客。一幢精致的别墅,一个宽阔的院子,温暖满室,花香满院。</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一院繁花在等你。看风景的你,其实也在风景里。</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召南·草虫》是写思妇情怀之作,所思是她钟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该如何是好呢?诗作采用设想,打破了常规,离情别绪,不着一字,构思巧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见,说的是会面;觏,指男女情事,可会意为“依偎”。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相思之情,不作掩饰,欢情可掬。</p><p class="ql-block"> 异代景换,画取今景。妙曼女子去会心上人,飘拂的风衣,急匆匆的步伐,乘坐的高铁,以及画中放射状的线条,无不烘染出一个字:急!幸福像花儿一样,有时,幸福也像美人一样,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40年来,中国大地经济腾飞,风云激荡。史诗般的壮阔变化,离不开一个特殊群体——打工者。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从穷乡僻壤,山村旮旯走出去,抛妻别子,离夫舍雏,汇入庞大的南下广东打工流。</p><p class="ql-block">&nbsp; 妻子去南方打工,离家很久。丈夫在家养猪种地,扶老顾幼。有一天,留守丈夫透过窗棂,看到一个打扮洋气的女人远远走来,怯生生地不敢上前相认。“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啊! 你回了。明天,我们一起去镇上玩玩吧?</p><p class="ql-block"> 在《诗经》里,男恋女,女恋男,发而为诗为歌,皆真挚动人。这画,简直演绎出的是一个《豳风·东山》现代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开门吧!再不开门我就翻墙啦。不行!不要翻越我家围墙。对他的突然到来,是不是见他?是不是让他上家里坐坐?紧闭院门,女子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还是踌躇难断,低头回了条微信,疑惧告求。</p><p class="ql-block"> “无逾我里”,语出《郑风•将仲子》。逾,翻越。里,指居所。不要翻越我家院墙。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男女私下钟情,男子竟找到女子家约见。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这是不能让家人知道的;一个“无”(不要)字,决然没有商量的余地。</p><p class="ql-block"> 画中房屋和院门,裁上截下,不取全景式。要翻墙的男子呢?也没看到,意会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一个女子,在寂寞蹒跚。街道上别无他人,连小猫小狗也不见,唯有墙边盆花灿烂地开放着。</p><p class="ql-block"> “独行踽踽。岂无他人?”语出《唐风•杕杜》。他不陪我,难道没有别的人?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一个人走走也好,老旧的街巷,房门虚掩的街坊,房子后面伸出的树枝……平时不在意的东西,看去是多么亲切,多么温馨。何必太纠结于一人一事?世道无常,青春难住啊。10年、20年过去,我们的相貌会变,我们身体会变,但精神意志不能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一下足步,享受当下的风景,享受愉悦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生活丰富多彩。画画也须多用善用色彩,丰富多彩才是。</p> <p class="ql-block">  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晨曦沐浴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一位美丽的姑娘款款走来,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里面好像住着太阳,用一眸的云朵扫掉路旁繁芜。今天早上真正巧,想不到路上遇着她,正是我朝朝暮暮思恋的她。</p><p class="ql-block">&nbsp;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写的多么浪漫!多么煽情!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p><p class="ql-block">&nbsp; 一幅画的好坏,不是决定于手上功夫,而在于你心里的想法和思考高度。画作不择路边邂逅场景,而是运用曲线思维,描绘女子出门的那一瞬。要知道,画笔下的她还不是最漂亮的,你心里的她才永远是最美的。</p> <p class="ql-block">  红衣女子,走出家门,穿过柳枝,出去走走。男子看着她出门的背影,得意地嘀咕:她是我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九转十八弯,或许还战胜了很多竞争者,才把她追到手,终于娶回家了!“在我室兮”,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齐风•东方之日》原句是:“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太阳红彤彤啊,那个美丽大姑娘——就在我家内房中啊。就在我家内房中啊,悄悄伴我情意浓啊。</p><p class="ql-block"> 画中无我,也不见室。陈独秀论书:“XX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前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论画亦然。此亦画外有画不?</p> <p class="ql-block">  《邶风·击鼓》本来是一首战争诗。《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去南方。</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意识浓厚的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再加上海外华侨资源,以及沿海良好的港口资源和营商环境,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孔雀东南飞”一度成了一种人流趋向。</p><p class="ql-block"> 古木、白云、庄园、石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独南行”,</span>时尚女子步履甚急,一条小狗从后面追赶而来。画作尚古且趋时,生活气息浓郁。</p> <p class="ql-block">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周南·樛木》说,南山有棵低垂树,葛藟藤条牢牢缠。有位快乐君子呀,他的善心、善行能使我安定。藤缠树,女人对男人的依恋。依恋到了什么程度?他的善心和善行就能使我安定。</p><p class="ql-block"> 画中女子,着无袖连衣裙,一脸娇媚,从间壁木柱后,露出半个身子,似乎在寻找或唤回君子。画作特意只让露出半个身子,是受元曲启发:“多情多绪小冤家,迤逗得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儿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这一“半”,露藏之间,够人咀嚼。</p><p class="ql-block"> 弄了半天,那位君子呢?桌上碗筷酒杯摆放整齐,座椅空空,席尚未开人不见。虽然人不见,但室内屏风、瓶花、挂画、条几等陈设,无不烘托出君子的德行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  《鄘风·定之方中》叙写卫文公在楚丘营建宫室。“升彼虚矣,以望楚矣。”登临故城丘墟上,眺望楚丘这方向。楚,楚丘,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p><p class="ql-block"> 画作一女子收拾几件衣裳,行走在山道,眼望前方,一个劲地在赶路。去投亲?去打工?不用去细究,总之,看去好似只有走正道、走大路,走出大山,才有机会,才有幸福,才有未来。</p><p class="ql-block"> 此画构思没有拘泥于原诗本事。国画大家程十发曾提出要多运用逆向思维。如此方能跳出常规思维的窠臼,避彼塑己。别人认为不行的、别人想不到的,处理好了,就是独具一格。人人认为应该这样那样画的,是一般法则,不踢破,画的是大路货!</p>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宝宝,伏在落地玻璃窗前,好奇地看着窗外世界。生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宛如孤独的困兽,过一种被套牢的人生。当看到小宝宝的这一幕,诸多感触,很是感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新的一代出生成长,是未来,是希望。“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大雅·文王之什·下武》)祈愿他们在踏着前人的足迹向前走的同时,能少些上一代人的压力和束缚,自由遂意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来,治《诗经》者不乏大家、名家,其数量之多,又远不止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诗经》版本多,注本多。我读《诗经》,是读师范时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余冠英《诗经选》开始。后见到陈子展《诗经直解》。因陈子展乃我靖港乡前辈缘故,因亲切感而深读。陈先生的解读独出新见,为我读《诗经》又打开了一扇新窗。</p> <p class="ql-block">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可当“红袖”深夜拂帘来侍之时,桌上笔搁墨未干,却椅空人不见……</p><p class="ql-block"> 画中女子,头微低,眼微闭,流露出一丝惆怅若失之感;着性感内衣,春心荡漾不加掩饰;外披夹厚套装,说明夜漏已深,天有凉意。</p><p class="ql-block"> 款题“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撷自《曹风·鸤鸠》。女子仪容每天收拾的漂漂亮亮,内心在他的身上纠纠结结。摊上这份艳福,谁不盼望?谁能承受?</p><p class="ql-block"> 看画论画,第一层是画技,第二是思想表达,第三层是画品境界。很多画画的人和看画的人,炫耀和看重的仍是手工技术。</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东城门,看到漂亮的女子多如云。虽然美女多,但都不是我的意中人。只有那个穿白衣绿裙的,才让我心动,好想上前亲一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爱得好热烈,好专一!</p><p class="ql-block"> 画题:“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且往观乎”。均语出《王风·郑风》。</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是男女郊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节。异代景换,画中女子拎个小包包,迈着优雅且匆忙步子走出地铁口。眼前一位如此知识、时尚的职业佳丽走过,真想走上去,弱弱地对她说一声,天气正好,城外花开,我们一起去看看么?</p> <p class="ql-block">  铮铮铿铿,嘈嘈切切,一阵悠扬的琴声倾泻而来,余音袅袅。隔壁小姑娘在弹琴。从她家的瓶花、挂画等陈设来看,姑娘生活在一个经济富足之家。用欢快的琴声来愉悦时光,充实生活,多好!&nbsp;生命之美,有可以聊以度日并从中取乐的方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妈妈发现姑娘琴櫈上沾着灰尘,蹲下身子轻轻擦拭。身后宠猫咪着眼睛浅浅入眠。在日常被琐碎繁杂淹没的日子?,这对母女,多么地充满生活情调,多么地幸福温馨。如果人和人之间存在永恒,除父母子女之外,没有其他。这一世,父母、子女是生命历程中的业力。这种业力,是经历三生三世修炼来的。</p><p class="ql-block"> 世事冗繁,纷如云烟,没有恒定的悲喜,只有永恒的亲情。既如此,不妨读读《唐风·山有枢》:“且以喜乐,且以永日。”</p> <p class="ql-block">  “洵美且仁”,出自《郑风•叔于田》。那么英俊又慈仁,没人能与他相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出自《郑风•子衿》。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p><p class="ql-block"> 望穿秋水,不见影儿。哼!你不来,我去找你!赶乘高铁的匆匆脚步,就是我的决定和行动。</p><p class="ql-block"> 眼前晃动着的人流,让我更加思恋那个他;熙熙攘攘的高铁站,总会勾起心中的那抹恋情。千年绘画史,唯有丰子恺抓住了生活。表现《诗经》中的离情别绪,画作构思特选用高铁站场景。</p> <p class="ql-block">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出自《卫风•河广》。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一位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p><p class="ql-block"> 诗是心灵的吟唱。这首意蕴丰富的思归诗,其艺术特点在于,否定式发问和夸张应答。谁谓河广?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一苇杭之,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p><p class="ql-block">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画作用传统线描的手法,勾画出波涛、船只、飞鸟、祥云,再略施淡色。古人已杳,其服饰打扮难考,故画中人物采用我所目见者。归客仰躺船舱,船子把舵开航,美妇岸上送行,依依不舍,则又予人增添非非之想。</p><p class="ql-block"> 我画画,没套路。先把诗读透,脑中幻想出一个场景,然后抓住把它画下来。所以,画时我整天不出门,把自己关在家弄的腰酸背胀、神经兮兮的。人谓我乐此不疲。只不过苦不足为外人道罢了。</p> <p class="ql-block">  红缎印心被子、麻布帐、架子床。床前置踏板、床头柜。一张八仙桌,桌上一壶一杯。老人弯腰驼背,弄这弄那,行动迟缓。一条健壮的大黄狗,紧跟在老人身后……好熟悉!好温馨!</p><p class="ql-block">&nbsp; 这熟悉的场景,源于我30多年前的记忆。画中老人,属于我的祖父辈,都已陆续作古,画中什物,随着时光涤荡均难以寻觅。&nbsp;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父母辈也在不知不觉间变老。百善孝为先。多回家看看吧,老人每天叨念和盼望着的,是我们带着孩子回家呢。千万别等到那一天,子欲养而亲不待。</p><p class="ql-block">&nbsp; 画作摘借《大雅·行苇》“寿考维祺,以介景福。”长寿的老人都是吉祥的,孝敬老人可增添福气。</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各行各业好像拧紧了发条似的在干,新事物、新景象、新成就,层出不穷。以致于一些年轻人都在慨叹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更别说老年人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娭毑拎着个布包袱,拄着根拐杖,蹒跚在山道上。驻足远看,前面一处世代聚居古村落,居然收拾的像一个风景点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让老百姓可见可触可摸。特别是将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乡村经济持续推进的动力,让农户普遍脱贫富裕了。</p><p class="ql-block"> “百室盈止”,语出《周颂•良耜》。意谓家家户户粮食满仓。</p> <p class="ql-block">  过日子,总要有一点积蓄和储备,这是我们过日子的底气。工作三十多年,我不会搞钱,没有积蓄,迄今习惯地过着简单生活。因为从小爱好画画缘故,对所见所历事和物,绘之于纸,记之于脑,倒储积不少。 </p><p class="ql-block"> 留在我童年记忆里最温馨的是走外婆家。我的外婆勤俭一辈子,整整活了一百岁。老人走前,还不肯歇息,每天拿起大竹扫帚,把院子里扫的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周颂•丰年》是遇上好年成时举行庆祝祭祀的颂歌。好多好多的黍、稌谷物,座座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都装满了,以万、亿、秭为单位都难以统计。“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于文华曾在《泼墨中华情》春晚,用典雅柔美的歌声演唱《周颂•丰年》,仿佛上古音乐遗韵。</p><p class="ql-block"> 读《诗经》,听于文华唱诵,沉浸在无垠的记忆之中。于是,拿起画笔:老人、肥猪、茅屋、粮仓、菜畦……</p> <p class="ql-block">  有蜈蚣,快跑!三个小孩远远的跑到一边,还赶紧捂上耳朵。捂上耳朵有啥用?这不是放鞭炮。怕!怕!怕!三个小孩似乎惊魂未定,大风刮来,更添恐怖气氛。</p><p class="ql-block"> 一条赤头蜈蚣,毒性非常强烈。两只公鸡悠闲踱来,盯视欲啄,正待享食。</p><p class="ql-block"> 蜈蚣贵为五毒之首,为什么鸡偏偏不怕它?鸡每天在野外觅食,爱吃虫子。吃到的食物,先存储在脖子下的储物囊里,再慢慢消化。鸡的肝脏有解毒、免疫功能。 蜈蚣虽然剧毒,但其毒液中含有溶血蛋白质和组胺样物质,是蛋白质类物质。如果不进入血液,是没有作用的,在鸡的消化系统就会被酶分解掉。  </p><p class="ql-block"> 鸡吃蜈蚣,蜈蚣螫人。就这样,世间一物降一物。所以,凡事悠着点。《大雅•板》云:“昊天曰旦,及尔游衍。”老天有眼,无所不在,连恣意游玩的时候都跟着你。</p> <p class="ql-block">  正屋砖墙粉壁,上盖烟瓦;杂屋简陋,覆盖茅草;旁边篱栏围住的是菜园。屋前屋侧还有饲鸡、石磨。屋前一个大禾场,箩筐扁担放置一旁,一个老伯头戴草笠,双手持耙在翻晒谷物……这场景,在有过上世纪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一定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传统国画的入门基础是线描。描线起笔要稳,行笔要有节奏、韵律,收笔要缓!行笔过程要气息稳定,一气呵成。画作以线条勾画为主,略染淡色,有点古书插页常见的木版刷画味道。</p><p class="ql-block">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我稼既同”,意思是说庄稼刚好收拾完。</p> <p class="ql-block"> &nbsp; 皮肤晒的黝黑,走村串户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为公。这是周立波《山乡巨变》里的合作社干部形象。</p><p class="ql-block"> 很多次,我去桃江,途经益阳周立波故居,特地拐进去参观。为学习和研究线描,又找来贺友直画的《山乡巨变》连环画。从绘画和文学两方面联系、对比,从中体味前辈大师的表现手法和文艺智慧。</p><p class="ql-block"> 透过门窗,看到外面树木枝繁叶茂,作物长势强壮。室内陈设简陋的床铺桌櫈水桶竹框,一顶尖顶草帽挂在墙上,披衣徘徊的干部在思考什么,一脚绊倒板櫈都浑然不觉…… 画作采用线描手法,再稍染淡色,让我们一起回到了那个如火如荼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召南·采蘩》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主人公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以及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撷其“被之僮僮,夙夜在公”题画,意谓从早到晚,勤于公务。</p> <p class="ql-block">  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大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我和哥情爱激发的地方。《王风•丘中有麻》表现了二千多年前一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将其来食”,他将要来我家吃饭。姑娘的口吻不掩甜蜜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顽童,去找邻家小妹玩耍。刚到她家门口,窜出四只大鹅伸长脖子呼呼地啄来,吓的转头就跑。如此“将其来食”,则是另一个童年版本。</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童真,多情的青春,一切都成为美好的记忆。偶尔回想起来的时候,情之所至,画之于画。“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岁月不等人, 一定要珍惜友情、珍惜年华哦。</p> <p class="ql-block">  老旧民居濒水而建,水边树木藤蔓丰茂,房舍绿植一齐倒映水面,致湖水呈现出深黑色。一男子把木排撑到湖中,摒息垂钓,优哉游哉,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 作画,制作易,创作难;技艺易,思想难。这画构思,源于我在乔口镇中学读初中的印象。出学校大门,走过弯折的小巷,便是大片湖塘、鱼池,当时是一家县属渔场的水域。乔口是一个老集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地处柳林江汇入湘江处,杜甫途经时还留下了《入乔口》一诗。</p><p class="ql-block"> “众维鱼矣,实维丰年。”《小雅·无羊》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牧人乃梦”,于是“大人占之”:梦见蝗虫化为鱼,来年丰收谷满仓。</p> <p class="ql-block">  请看山坡田地里,禾苗特出长得茂。“瞻彼阪田,有菀其特。”语见《小雅·正月》。阪田:山坡上的田。陂:池塘。陂田:古文中常指山田,我个人认为也可理解为水田。</p><p class="ql-block"> 一个双休日,我驱车顺湘江而下,经铁角嘴、躺风亭、临资口、青山岛,到屈原农场住了一宿。洞庭湖腹地,平畴无垠,沃野千里,一片片、一垄垄的水稻、蔬菜作物和芦苇、水草,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沿途偶见黑山羊三五,低头啃草。</p><p class="ql-block"> 归来作图。仅绘滩涂杂草,食草三羊,右下角斜伸青青棘果。大自然的鸟兽林木水草,原本就是天地之心。去芜取精,予舍予取,洞庭气息弥漫纸上。</p><p class="ql-block"> 捉笔题款,不料下笔即错,将阪误写成陂。 “瞻彼陂田”,洞庭多水田,见识君子,或视为神来妙笔矣。</p> <p class="ql-block">  《鲁颂• 閟宫》:“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祉,福。宋人徐铉注,“祉之言止也,福所止不移也。”</p><p class="ql-block"> 羊自古便是先民饲养之畜,与牧人朝夕相处,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吉祥物。在古汉语里,羊,通祥。“既多受祉”和“三羊开泰”一样,是人们祝福的吉祥话。我曾两次自驾经兰州、西宁去大西北,沿途看到凡有水草处,即有白花花的绵羊在低头勤啃。印象深刻,故屡屡拈之入画。</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经常凭记忆画?记忆是过滤了的。记其特点,忘丢其次要细节!学画多年,近些年外出写生,也懒得现场不遗不漏地描摹了。</p> <p class="ql-block">  湖畔河滩,风吹草低,四头麋鹿或栖或食。这些年,洞庭湖生态恢复,麋鹿繁衍很快。春夏水涨,随着湖水漫淹,麋鹿就往高处迁徙。</p><p class="ql-block"> 《诗经》时代,洞庭湖区水草肥美,人烟稀少。“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后世随着湖区开发,加上大肆捕杀,麋鹿在洞庭湖一度绝迹。1998年特大洪水,石首天鹅洲圈养的一群麋鹿被洪水冲散,泅过水深浪急的长江,逃到了岳阳君山广兴洲等地,从此在洞庭湖区繁殖开来。</p><p class="ql-block"> 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麋鹿被人们称为“四不像”,自古以来就赋予了福禄和吉祥的寓意,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召南•摽有梅》是春思求爱之诗。以花木盛衰比喻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迨其吉兮。”凡事要趁好时光,切莫错过良辰吉时。</p> <p class="ql-block">  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一位佳人,看见池塘里的香蒲、荷花,便想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健美心上人,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p><p class="ql-block">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是《国风•泽陂》的句子。《诗经》有生活中静与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读诗就是怀着理解和同情走近古人,试着从多个角度去看、去读、去想,由此得来的心得,才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 以近镜头方式取景,略去池塘四周堤坝,只画池中一片水域。荷叶密匝,红莲盛开,几只水鸭在尽情栖戏。波纹不兴的池水,蓬蓬勃勃的荷与蒲,逐食戏水的鸭子。 这一切,昭示着春情在萌动,呼唤着生命的旺盛。</p> <p class="ql-block">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时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 </p><p class="ql-block">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出自《商颂•玄鸟》。</p><p class="ql-block">大意是说,一个国家的疆域有数千里,这是由人民开拓出来的,是他们居住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是以农业立国。人民的生存依赖农业生产,政权的稳固也要以农业生产为保障。禾黍油油,陇水潺湲。5只鸡站在田堘上,吃得饱饱的,养得肥肥的。物阜年丰,百姓安乐,天下太平,斯为盛世。</p> <p class="ql-block">  用散毫皴擦出纷披的鸡毛,再染上金黄色,浓墨中锋勾勒出鸡喙鸡爪。一只大母鸡占据画幅主面积,给人以撑满画面之感。 右下角添两只鸡雏,平添生气。</p><p class="ql-block"> 《大雅·棫朴》是歌颂周文王郊祭后领兵伐崇的诗。撷借其“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题画,意思是说,精雕细刻到极致,是最美的外表;纯金碧玉到极致,是最好的质地。“追之琢之,则所以美其文者至矣。金之玉之,则所以美其质者至矣。”</p><p class="ql-block"> 其实,画画,不应一味追逐精雕细琢。须知表达为上,画技从之。</p> <p class="ql-block">  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又相拥来到郊外河边,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忘乎所已地泄了密:横木做门屋虽陋,可以约会可以栖身。</p><p class="ql-block">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陈风•衡门》 道出了一个道理,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哪怕是安贫寡欲地生活,也得有一处简陋住所。现在,城市房价高昂,居不易,有人吟唱:人生碌碌,计短纠长,却不知流年暗换。还不如,闲来静处,且与诗酒相伴,唱一曲归来歌未晚。</p><p class="ql-block"> 南怀瑾也曾说过,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p> <p class="ql-block">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大雅•卷阿》吟唱的卷阿,位于岐山凤凰山南麓,林木森森。作画时,是按景图画,还是迂回诠释?踌躇再三。画作不绘高冈、梧桐、凤凰,最终仍择熟悉的洞庭湖区景象。</p><p class="ql-block"> 一阵风来,芦苇倒拂。晨曦初露,三鸟急飞。用单一的笔触和色墨,画出湖滩上成行成片的芦苇。画三只黑翅鸢掠过,表示群鸟纷飞。《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作概数理解时,即多。如此, 百鸟纷纷紧相随,直上晴空迎朝晖。</p><p class="ql-block"> 翻译古文,有直译和意译两法。读此诗,作此画,意会而已。</p> <p class="ql-block">  岸沚汀兰,万羽翔集。洞庭湖被誉为鸟类天堂。驾舟湖上,行走湖洲,不时可见成群天鹅在水面游弋,黑压压一片鸿雁从头顶天空掠过。一不小心,还可能惊起一滩鸥鹭……</p><p class="ql-block"> 画作用传统线描勾勒湍急水流,用淡色轻墨渲染天空云彩。水天之际,一只雄鹰高高飞翔。题曰“于彼西雍”。</p><p class="ql-block">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昕,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国后,对外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内广施仁德,得到殷商遗民的拥戴。《周颂·振鹭》即记述微子来周王室助祭之行本事。周人将朝周助祭的微子与被商人珍视的白鹭相比,对他大加赞美:一群白鹭冲天起,西边泽畔任意翔。我有嘉宾来助祭,也穿高洁白衣裳。他在封国没人厌,在此也受人赞扬。谨慎勤勉日复夜,美名荣誉永辉煌。</p><p class="ql-block"> 诗意振鹭,画作雄鹰,仰就世俗,喻祝眼缘诸君大展宏图,鹏程万里。</p> <p class="ql-block">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就在眼前,能见到它舒畅地拍翅膀,能听到它咯咯的叫声。我的丈夫久役,却既不能见其人,也不能闻其声。《邶风•雄雉》先是怀想,后是劳心,思妇的感情层层迭起。</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青壮年男子多进城打工,留守妇女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丈夫在外,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p><p class="ql-block"> 《诗经》故事虽已遥远,可当今还在演绎着。看到漂亮的雄野鸡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欢快自得地鸣叫,独守空房的留女人,倘读到这诗,心里能不共鸣么?</p> <p class="ql-block">  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青青,那是哪年的春天啊?当我回来的时候,我看见的是雨雪霏霏,柳树变了过去的模样,在外已漂泊了多少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一千古名句,读《诗经》,画《诗经》,都不可拉下它。</p><p class="ql-block"> 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离开学校了。十二三岁就跟着做木匠的父亲学手艺。每过完年,正月初八这个出门吉日,就背着棉被衣服工具,去城里建筑工地上做工。一年中,逢上端午中秋节日和“双抢”农忙时,大人都要回家,则把我留下看守工地。一直要到冬寒岁暮,要过年了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家屋后是一个大湖,冬天水退洲露,从北方南来过冬的野雁野鸭,成群栖息。为免房基被湖水荡蚀,父亲特地在水边栽着一排柳树,一排水杉。后来,我又去外地读书,然后参加工作。在外已久偶尔回家,走过这排柳树,油然想起“杨柳依依”之句,还刻了一方“昔我往矣”印章,经常钤画。</p><p class="ql-block"> 画中没有杨柳没有我,唯作一只野鸭掠过湖洲。可其间糅杂着我的记忆、我的情思,百感交集,百味俱陈。</p> <p class="ql-block">  风儿整日狂吹呀雨雾罩,他是否愿意痛快回家来哟?这个负心人不来也不往啊,让我空思念呀悠悠又遥遥。</p><p class="ql-block"> 《邶风•终风》以女子的口吻,写她因丈夫的肆意调戏而悲凄。丈夫离开后,她又转恨为念,忧其不来。夜深难寐,希望丈夫悔悟能同样也想念她。</p><p class="ql-block"> 秋深矣,天渐凉。湖滩寂廖,树叶染黄。两只野鸭扑腾扑腾飞过。树木深处,或有一个思妇看到双双起飞的野鸭,赌气似地喃喃而语:你不要到我那里去,我也不要到你这里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分明既恨又恋,既知无望又难以割舍。</p> <p class="ql-block">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展现的是阔大而曲折无尽的山林薮泽,回荡的是上达于九天的声声鹤鸣,意境是何等的幽深迥远。</p><p class="ql-block"> 《小雅•鹤鸣》以鹤喻人。鹤鸣之士虽不在庙堂,处江湖之远,却卓越于众。从今天的人才观看,人才的施展不能只聚拢为一种形态,只聚焦在一个领域,只集中在一个地域。人才不扎堆于庙堂之上,在广阔天地各得其位,各展其才,这样更能推动社会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名句即出自《鹤鸣》。原意是说,另一座山上的粗石,说不定也可用来琢玉。由此比喻他国的人才,也许正是可用之才。应该让更多人发挥其能、尽其所用。这句话后世还还衍生出更多的意思。譬如,他人的意见,可从侧面助益于自己。</p> <p class="ql-block">  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小雅•小弁》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采取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衬托,或即眼前之景以兴内心之情,或以客观事物的状态以比喻自己的处境。赋、比、兴交互使用,泣诉、忧思结合,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画撇开诗作主人公的呼天自诉。抓住“弁彼鸴斯,归飞提提。”一句来着笔,四只寒鸦快乐地伫立枝头,成群结队飞回来多么安娴。题句选择“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增加画作表现出的一片欣欣向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春风拂我,万物生机。给人乐趣,予人希望。</p> <p class="ql-block">  见朋友干塘捞鱼,活蹦活跳的鱼堆满一个大竹筛。我正购买一批方型卡纸画画,见而将其画下。一方一圆,构图别有趣味。</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湖区,抓鱼吃鱼最方便。在我小时记忆里,家里祭祖,三牲置办不易,鱼却是每回不缺的供品。《诗经》中,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鸟兽鱼虫、果蔬花木、男女情愫、家国农耕、军旅祭祀等,常有咏及。由鱼联想到祭祀,故题画择句: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绥我眉寿,介以繁祉。”</p><p class="ql-block"> 上天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周颂•雝》是周王祭祀先祖的乐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祭祀时,诸侯都要来朝贡助祭。毕恭毕敬,庄严肃穆。“克昌厥后”和青铜器中常见的“子子孙孙永保用”意近,祈愿香火和王权绵延永续。</p> <p class="ql-block">  “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和气近人的君子,到此遨游歌载道,大家献诗兴致高。《汲冢纪年》记载:“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从。” 《大雅·卷阿》所记,当即为此次出游。 “岂弟君子”言出游之人,“来游来歌,以矢其音”二句则并游、歌而叙之。</p><p class="ql-block">&nbsp; 古音杳矣,古人远矣。作画时,不去直接描绘古人宴游场面。只抓住“来游来歌”四字展开想象:夏日午时,岸边古木蔽日,一条大水牛泡在池塘中,“哞,哞”地在叫凉爽。游字诗本意繁体应作走字旁,画题择写三点水旁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span>,似更贴画意。</p><p class="ql-block">&nbsp; 读诗是没有固定的规则可言的,作画亦然。文贵有法,画无定法。</p> <p class="ql-block">  “君子攸芋”出自《小雅•斯干》;“聿怀多福”出自《大雅•大明》。攸:乃。芋,通"宇"。意思是君子所住之处,带给人们无数的福祥。</p><p class="ql-block"> 芋是常见的蔬粮作物,阔叶,块茎。最早见载于《诗经》。《史记》亦记:“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p><p class="ql-block"> 芋头烹作法很多,可切丝,可切片,可切块;可炒,可煮、可炖。不知诸君有否这样的记忆?冬天下雪之前,将芋头挖回来堆放窗下。下雪天围炉烤火,火炉上瓦罐煮芋,煮熟后挤出芋肉,去掉粗皮,即谓挤皮芋头。再加油盐佐料汤煮,食之香软可口,真乃寒冬美味。</p> <p class="ql-block">  一只造型奇异古拙的陶器,盛满未剥皮刺的板栗,还有带枝带叶的没装下来呢。</p><p class="ql-block"> 板栗好吃,可刺扎手,皮难剥。小时候,走亲戚家。亲戚家大门外高坎上有一棵板栗树。果实满枝,煞是馋人,却只能望果流涎。</p><p class="ql-block"> 街巷口,常见生火架锅现炒糖板栗者。刚出锅的栗子香飘,吸引路人,香甜可口的糖炒板栗,吃到嘴中,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顺便买一纸包带回家,还是待客上品。据说,糖炒板栗始于宋代,不仅今人爱吃,古人即早享口福了。 </p><p class="ql-block"> 板栗叶为单叶互生;叶长片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厚常绿 。“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诗经》中吟唱的“东门之栗”,在周代是行道树,林荫蔽人。</p><p class="ql-block">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美味的栗子,在诗经中还是象征情爱的果实。天地寸心,为你而念,便见相思。</p> <p class="ql-block">&nbsp; 溱水洧水哗哗地淌,&nbsp;男男女女手持兰草香!&nbsp; 姑娘说:“去看吗?”&nbsp;帅哥说:“看过啦。”&nbsp;姑娘不依不饶: “再去再看看吧! 洧水边上宽敞又快乐”&nbsp;。这分明是姑娘在向帅哥撒娇呀!多具欢乐气息和多有生活场面感。</p><p class="ql-block">&nbsp; 《郑风·溱洧》原句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溱水和洧水在城外绕山而下,水清流缓。郑国习俗,每年三月上巳节,春暖花开,男女手执兰草在岸边欢乐聚会,祓除不祥。</p><p class="ql-block"> 《诗经》中所描写的兰不同于今之室栽兰花,是一种长在幽谷或水边的草兰,又称泽兰。因其香味四溢,古人采之作为佩物。画作不描绘执兰佩兰场景,仅图一束香艳的兰花置铜瓶中,让睹者生发联想。</p> <p class="ql-block">  “邦国是有”,意谓国家长治久安越来越富裕。句出《 鲁颂·閟宫》。鲁僖公四年,会八国之师伐楚凯旋后,在新修的閟宫举行盛大祭礼仪式。《 閟宫》即这一祭仪上的祭文。它是《诗经》三百篇中最长的一篇,全诗共一百二十句,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铺陈出鲁国光复旧业的成就,是受祀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结果。</p><p class="ql-block"> 鼎是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的器具,多见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种。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旌功记绩。鼎在</span>后世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黍是当时广为播种的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p><p class="ql-block"> 画绘鼎和黍,表示国富民安。</p> <p class="ql-block">  屋里一个火坑,四周围砌石块,再置一个铁三脚架,铁架上放着一个铁炉锅。柴火烧的正旺,炉锅里芋头牛肉炖的正香气四溢。旁边还挂着两块腊肉,丢着两个烤熟的红薯。这是在山村农家常见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寒冬,朔风紧刮,大雪纷纷。农活辛苦,一年的忙碌,这时才能得到稍许歇息。什么事也不用做也做不了,一家人围炉烤火,多恬淡而祥和!如今,成了都市人记忆深处的甜蜜。前晌,一位博学深情的大作家,在微信朋友圈晒家乡火坑,我赶紧把它画下来。</p><p class="ql-block"> 你的习以为常,也许是我的寻觅,乃至一生所向。对!把它画成画了。再翻阅《诗经》,从《小雅•楚茨》中摘句:“报以介福,万寿攸酢。”赐福回报子孙的心意,万寿无疆宏福与天齐!</p><p class="ql-block"> “围坐红泥小火炉,煮酒谈今夕。”“夜深笑语火炉傍”。围炉烤火,闲话古今。此刻,生命似乎来得更真,来得更有力。画作却不绘一人一语,仅一火炕足矣。</p> <p class="ql-block">  灶台下堆满柴火,几只母鸡从稻草中寻谷子吃,稻草扒散满地;饿极了的猪翻栏蹿出来,把水桶拱翻了,水流四溢。灶台上茶壶里有冷茶,锅里煮着的饭正冒着热气。外面天热,在田野弯腰劳动,回家什么都顾不上了,先到灶屋里搬倒茶壶“咕隆咕隆”喝一大碗茶,再等饭吃。</p><p class="ql-block"> 劳苦了一天,也该稍稍得到休憩一下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大雅•民劳》。小康,《辞海》解释为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千百年来,这是中国人对生活安定宽裕的追求和向往。画中当然是记忆中的场景,现在很难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p><p class="ql-block">  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亿万中国人民所思所盼:“新的一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nbsp; “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清人方玉润语)。《周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芣苢</span>》三章十二句,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断变化;其余反复重叠。在不断变化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边歌边采,展现出一幅奔放欢乐劳动场面。</p><p class="ql-block"> 芣苢,即俗称车前草。古人采摘煮食,今入药,有清热明目和止咳功用。画中描绘野外成行成片的已结籽的车前草,故“薄言采之”题句,亦有歌颂成熟寓意在焉。</p><p class="ql-block"> 茎叶任意向四周伸展,可根牢牢扎在老地方。车前草生命力顽强,路边田塍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nbsp;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现在充分享受都市生活的人,三月三吃地菜煮蛋,成了美好的乡野之忆。</p><p class="ql-block"> 谚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至今,人们还保留着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传统。这天,食堂煮了一大盆鸡蛋,每个就餐人配吃一个。可在家里,地菜鸡蛋煮水后,还要放入红枣、荔枝、生姜,清香可口,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地菜也就是荠菜,是一种长得翠绿翠绿的、有白白的根须、开着星星点点小白花的野生植物。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但它的鲜嫩期非常短暂,只有每年三月三前后几天。古人在这一时节,采之食用。</p><p class="ql-block">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从《国风·谷风》中读到这句子时,没有选取该诗弃妇哀怨主旨,而是从《诗经》所咏植物角度,仔细勾画三株荠菜标本,敷色成画。</p> <p class="ql-block">  不管有不有人欣赏,我都要开花。</p><p class="ql-block"> 门外山坡上树丛中即遍生野葛,粉紫色的细花点缀其间。顽强生长的葛藤,经常伸长到了路中。除非挡路动手拂开,来来往往,我对它几乎是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 葛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藤本植物,茎长逾丈,缠绕攀附生长,叶阔毛绒,花紫红色。上古之时,先人即用葛织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遮羞蔽体,告别蛮荒,步入文明。清末农村仍有用木制纺纱机、织布机纺织葛布。</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除了用于滋补的葛粉、入药的葛根,人们却对葛十分生疏,几不知其为何物。葛根经搓洗、水磨而澄取淀粉,晒干装袋,是香软的食用佳品。有消暑祛火、润喉清肺、清热解毒等药用功效。</p><p class="ql-block"> “维叶萋萋”语出《周南•葛覃》。维,语助词。萋萋,茂盛貌。《诗经》里多次提到葛。如“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等。</p> <p class="ql-block">  药用枸杞,言必称宁夏。其实,在湖南乡下随处可见。不过是一种野生枸杞,为多分枝灌木。因其多棘刺,农户用来作篱芭,围园种菜。</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家造房子,家族中有人移赠一株枸杞树,现栽院子里,据说已有30多年高龄。淡灰色的主杆由藤状长成了直挺挺的树杆状,开枝散叶后,枝条细弱,弓状弯曲或俯垂,碎叶深绿,入秋后鲜红的果粒满枝,煞是可爱。</p><p class="ql-block"> 《诗经》三百篇中,六、七篇提到了枸杞。“湛湛露斯,在彼枸杞,显允君子,莫不令德。”以枸杞作为比喻,颂扬君子的高贵与德行。从实用来看,枸杞是明目、补身的上乘食药品。《神农本草经》载,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纲目》说它“有十全之妙用焉。” 民间称经常食用枸杞,可以容颜常驻,与天地同寿,乃至对枸杞功用有点神化。</p> <p class="ql-block">  红得发紫。当某人在某个领域或某方面,极受上司信任,或极受大众追捧时,往往会被人这样来形容。红,形容其成功;红到发紫,更是成功之极。</p><p class="ql-block"> 在植物世界里,桑葚真是确确实实的红得发紫。 桑葚树高,叶大。果实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聚花果,初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红色或紫黑色,汁多味酸甜。我小时候,摘过桑叶养蚕,但干得更多的是摘桑葚“养”自己的嘴。我家房前一口水塘,一株老桑树伸向水中生长。我和二三伙伴,经常攀爬树上,摘下一大捧,也不讲究什么要水洗干净,直接一把把地往口中送,弄的满手满嘴紫红一片,牙齿也被染得乌黑。</p><p class="ql-block">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名篇。我读师范时,中师课本即有收录。至今犹忆语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场景。诗中女主人公以身边常见的桑树起兴,借物联想,叙诉自己经历的情爱婚姻: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p> <p class="ql-block">  秾:花木繁盛的样子。何彼秾矣:怎么如此地浓艳漂亮?以此起兴,《召南•何彼秾矣》铺写出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p><p class="ql-block"> 画中不作盛开的鲜花,而是描绘悬崖边的棘果,红通通的,如瀑布般倾泻而下,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味道。石上斜伸笠叶,叶上一只天牛正欲跳向棘果,难道小生灵也知馋么?</p><p class="ql-block"> 花卉草虫早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画法。但我力求不去临仿和抄袭,也不为观者的审美建议所左右,坚持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画路去画。我的原始画法来自小时做漆匠勾描填彩,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画出的画,有点独具自己的味道,大俗中求大雅。</p> <p class="ql-block">  先人将生活的日常景象、大自然里生命百态、人世间的万般情愫都吟咏入诗。读《诗经》,画《诗经》,总想挣脱传统国画梅兰竹菊等符号化的太滥题材,力求思维打开点,视野拓宽点。</p><p class="ql-block"> 农村老人有“锄头立的稳,作田是根本”治家格言。这个认知,在《诗经》中表达得雅多了:“稼穑维宝”。周人稼穑的农作物主要有黍、稷、禾、梁、麦、麻、菽、稻、粟、芑等,概称五谷或百谷。黍已是当时播种甚广的粮食作物。西周时,“民之大事在农”,“王惟农是务”,连天子每年都要举行象征性的开耕仪式-——籍田礼。广大庶民在广阔井田上劳作,出现了"千耦其耘"的景象,并由此奠定了此后两三千年以农立国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天苍苍,地茫茫。你在耕耘收获,你也在创造图画。看!竹编簸箕里,摊晒着一把黍穗。秋风起,晒秋忙,又是一年丰收季。</p> <p class="ql-block">  昔作西岐行,今读《诗经》句。</p><p class="ql-block"> 暮色临窗外,诗思落画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