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1945年4月,一群温文尔雅的人来到重庆的一个山村,他们是中国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杨家骆、马衡和顾頡刚。在重庆大足区一个叫大佛湾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片叹为观止的石窟群,他们没有想到,这将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杨家骆等人发现的石窟,今天被人们称为宝顶山石窟,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它连同周边的北山、石篆山、石门山以及南山等75处石窟群一起被世人统称为大足石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足石刻尤以宝顶山石窟最为宏大,近万尊形态各异的佛教造像,密布在长达500多米的陡峭崖壁上。在这个马蹄形的山坳里,护法神像、华严三圣、千手观音、六道轮回、牧牛图、佛教密宗大师赵智凤涅槃图、十大明王等佛教人物形象从崖壁上脱胎而来,虽历经千百年,它们依旧栩栩如生,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足石刻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纵观整个中国石窟,唐代之前的大型石窟几乎都在北方,晚唐以后,四川石窟不断兴盛,宋代后出现了大足石刻这样大规模的石窟造像。这种现象,与唐朝末年的战乱有关。公元880年,唐朝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唐僖宗仓皇流亡四川。四川盆地历来是一片富足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蜀稻熟天下足的美誉,那时的大足更是川东的天府之地。唐僖宗的这次流亡,将大批的画匠工匠带到四川,为石窟艺术在四川的崛起准备了人才,提供了契机。</p> <p class="ql-block">公元892年5月的一天,一个叫韦君靖的地方官员自己出资,在大足北山的崖壁上开始陆续凿刻毗沙门天王和千手观音。拉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继云冈、龙门石窟之后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石刻造像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在千手观音维修期间,共计算出1007只手且每只手的手心都有一只眼,是名副其实的千手千眼观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韦君靖打了一辈子仗,杀人如麻,但他笃信佛教,担心自己的大开杀戒,死后会下地狱。于是,升为靖南军节度使的韦君靖从北方难民中招募画工石匠开凿石窟,为自己祈福赎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韦君靖令工匠雕刻的第一尊佛像是毗沙门天王,在这尊印度神像身上,却披着中国古代将领的铠甲,这是按照韦君靖本人的形象来雕凿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韦君靖在大足大规模的雕像行动,被不同信仰的人纷纷效仿,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活动开始此起彼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在宝顶山大佛湾发现的明洪熙年间镌刻的重修宝顶山圣寿院碑记的追记,大足石刻的鼎盛之作宝顶石窟群由宋代密宗大师赵智凤主持建造。公元1159年,一代密宗大师赵智凤在今天重庆市大足县的一户人家诞生,赵智凤5岁那年,他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赵智凤来到寺院求签,师傅告诉他,要治好母亲的病,就要帮助众生去除疾苦,赵智凤立誓发愿,出家为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碑记载,宝顶山石窟造像是赵智凤于1185年开始主持建造的。今天,人们在游览宝顶山石窟群时,会发现在万尊造像当中,有30多尊拥有同样的面容,卷发留须,这些造像就是赵智凤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知恩者少,贪恩者多。</p> <p class="ql-block">饿鬼地狱</p> <p class="ql-block">铁轮地狱</p> <p class="ql-block">右侧石碑:天堂也广,地狱也宽。</p><p class="ql-block"> 不信佛言,且奈心苦。</p><p class="ql-block">左侧石碑: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犯错,就要受到惩罚。在第20号窟十王地狱中,由阎王甄别犯罪,将犯错者投入地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19窟缚心猿锁六耗,则进一步解释了人的罪过都在于心发妄念,就像猿猴躁动不安,指挥放纵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只耗子,贪婪追逐美色、妙音、香味,纵情欢愉。要想化开无知的妄念,就要缚之猿,锁六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小孩在当时就已经穿开裆裤了。</p> <p class="ql-block">要戒酒肉,否则酒后乱性会下地狱的。</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窟精选了佛教的故事,人们细细品味,才能悟出这里一龛一窟的内容,就仿佛赵智凤穿越千年,依旧生生不息的向我们诉说佛学。</p> <p class="ql-block">下图石刻中刻有四个“罪”人。最上面的“罪人”只露一头,仰卧着,一旁有狱卒双手举着大刀。下面中间的是劝酒男子,被反绑着,赤裸上身,双脚屈直,仰坐在地上,旁一鬼卒正左手按其双脚,右手举刀向其膝部砍去。左边的是沽酒女,两乳下垂,被拔舌,剜眼、砍手、截足,令人怵目惊心。右边男子是饮酒者王崛摩罗,王崛摩罗酒后乱性,淫匿其母,杀戮其父,母与外人共通,又担刀害之。入地狱后项戴枷锁,枷上写着“三为破斋并犯戒,四为五逆向爷娘”,他指着一旁“不信佛言,后悔无益”的警语。</p> <p class="ql-block">石刻中“地狱变相”组雕中的一尊。俗称"养鸡女"。展现的是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雕像充满诗意般的乡村风情。但就佛家的思维,养鸡的目的是“杀生”,最终会下地狱。</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连环画,需要根据塑像的上下左右具体环境来判断。其中“吹笛女”就在《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中。这组图表现的是和佛理相悖的“六外道”,这“六外道”鼓吹的主要思想恰恰是佛祖主张的“五戒”,即:“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其中左手抱鼙鼓,右手敲打的迦罗鸠驮·迦旃廷,和他的女儿"吹笛女" 旃遮摩耶。代表的就是“邪淫”。佛理认为“万恶淫为首”,“吹笛女”表意“淫”。自南宋兴朱程理学,力主对女子的“三从四德”,把女子视为“恶”之“祸首”。大足石刻中把佛教摈弃的思想用美貌女子来表示,为示世人“欲”的诱惑性,而这些“诱惑”之源到了下面的那组地狱雕塑中,受到的“因果报应”是“抱柱火床”的永世惩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要揭开无知,就会遇到很多困惑,在第29号窟圆觉洞中,有12个圆觉菩萨替众生解答疑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30, 201);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04, 49, 0);">洞窟的正前方有三尊主佛,中间的是毗卢舍那佛,左边的是阿弥陀佛,右边的是释迦牟尼佛。前面跪着一位菩萨,是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表明他们正在轮流向佛祖请教修行圆满清静的无上智慧法门。</span></p> <p class="ql-block">孝子图——儿子挑着年迈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窟群的第三号坑,名为六道轮回,它讲述的是人由最初的无知到产生错误,造成无边的痛苦,而痛苦又加重无知,这样就会永无休止的在苦海中轮回。</p> <p class="ql-block">第30号窟牧牛图详细介绍了如何调理心性,参禅悟道的过程。它是国内罕见的长卷式组雕,30米长,刻了10头牛10个牧人。牛比喻人的心,牧人代表修行者。</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幅牧牛图,你是否能领悟出《西游记》中塑造的牛魔王形象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萌虎图。照猫画虎,据说在西南地区当地画工没有见过老虎,只有照熊猫画老虎🐯了,不知这种解释是否正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1235年起,蒙古军入侵四川,战火的骚扰中止了宝顶山造像的进行,那些尚未完工的雕像充满了赵智凤的无奈和惆怅。</span></p><p class="ql-block">就在蒙古大军进驻大足的那一年,赵智凤无声地圆寂。</p> <p class="ql-block">赵凤智涅槃图</p> <p class="ql-block">199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遗址,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各录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