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之旅是去年6月开始计划书写,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计划中的晋东南古建之旅被搁浅了。人生需要出走,也许是身体的出行,也或是心灵的出行,这段时间不能远足,就用笔来行走吧。计划中9篇游记已陆续完成5篇,都是我工作之余一字一句敲出来的,还是蛮有成就感的。<br>朔州崇福寺,第3批国保(1988年),金代建筑。<b>关键词:朔州、金代、弥陀殿</b>。本文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br> <b>【朔州】</b>朔州,古为朔方,为北狄所居,汉为马邑县,北魏延和二年(433年北魏 孝昌 年间(525~527年)改怀朔镇为 朔州 , 朔州 之名由此开始,清末始称朔县,1988年更名为 朔州 市。 朔州虽是小城市,但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胜于其现实名气。这里既是汉匈全面战争开始的地方,又是秀容尔朱氏集团的据点,直接催生了日后的关陇集团,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六大王朝的策源地。宋以后,朔州既是幽云十六州之一,又是“走西口”的起点。朔州地势非常险要,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正如顾祖禹(明末清初人)《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由于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地近边塞,西拒黄河,北控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南北通衢,屹然北峙,是整个山西的重要屏障之一。从军事角度来看,失去朔州,则太原难保;失去太原,则京师危矣。朔州确系三晋之巨防,兵家之必争,是冲要之州。纵观朔州的历史,不难发现朔州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后唐清泰三年、辽天显十一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朔州全境从此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有,直到明初。在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也就是从公元936年---1368年,朔州被非汉族统治了455年. <b>【金代】</b>如飓风从东北方向刮来,它的兴起是一个传奇,迅猛崛起,迅速强大,快步融入先进的文明,成为阵阵甘霖,滋润着天眷改制与大定三治。然而,它又何其短促,刚刚巩固的根基,竟然一败再败,转瞬化为一股青烟,在历史的时空飘然远逝,这是女真族建立的名为大金的王朝,留给后世无尽的感慨(摘自纪录片《中国通史》第66集金朝兴亡)。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西与西夏、蒙古等接壤,南与南宋对峙。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1125年灭辽朝,1127年又发动靖康之变灭北宋。随后,金、南宋、西夏成三足对峙。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夹击之下灭亡。金朝历经十帝120年,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大陆淮河北部、秦岭东北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疆域辽阔。朔州此时也属于金朝管辖。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花笔墨写朔州的地理位置、历史和金代的时代特点,我在游览古建筑时,常常发现每座古建的精神气质都各有不同,探究起来蛮有意思的。我想大概跟我们中学时学习语文课文一样,一般老师先要介绍课文的作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这样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时候根本不懂这样做的意义,懂时亦非少年…我在前面介绍唐代的五台佛光寺,宋代的晋祠圣母殿,辽代的蓟县独乐寺时,发现把它们还原到当时历史环境中,方可聆听到它们或悲伤或喜悦的故事。岁月不居,唯古建能言。这其实是蛮独特的心里体验,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走进历史,看见人和物后,只能说天凉好个秋…</p> 朔州崇福寺,金代佛教建筑,第三批国保(1988年)。<br>崇福寺,取崇尚佛法、福泰盛事之意。金天德二年(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并沿用至今。寺宇前后五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现存建筑中除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外,山门、金刚殿为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造,余皆明代建筑。<br> 崇福寺的山门跟其他佛寺山门大体一样,没有给我留下特别印象。朔州不是旅游城市,游览崇福寺也不需要购票,出示身份证即可。进入寺内,游客稀少,这跟中秋假期期间网红旅游景点形成鲜明对比,正和我意,慢慢看吧。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都没有吸引住我,我快步走到千佛殿前,殿前的两座钟楼远远吸引我的目光, <b>钟楼</b>位于千佛阁东西两侧,为二层楼阁式建筑,广深各一间,单檐歇山顶,一层砖筑,二层木构,两层之间支出平座,檐下斗拱五踩双昂,整体色调还比较古朴,有一种被时光浸润沧桑的感觉,猜想有几百岁了吧,走进一看,果真是明代建筑.<br><b>千佛阁(明)原名藏经阁</b>,创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是储藏大藏经的地方,现存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造,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上层屋身设有勾栏平座,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四周设有檐廊,围廊至前后明间凸起,形成门庑格局,这是清代重修时更换所致。<br><b>大雄宝殿(明)</b>,大殿又名三宝殿,与藏经阁同时代创建,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唐代基础上重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大殿明间与两次间作成欢门与欢窗形制,典型的明代寺院做法。<br> 钟楼、千佛阁、大雄宝殿这三座建筑都是明代建筑,斗栱、檐柱、屋顶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按一般寺院进行游览,边看边走,大家来看一下崇福寺的鸟瞰图: 走着走着猛然抬头,一座体量巨大的殿堂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被震撼住了,记得当时天气不错,天是蓝蓝的,有几朵白云飘浮,大体量的弥陀殿在蓝色的天空映射下熠熠发光,漂亮极了,我的手机根本拍不出它的体量,我用视频拍摄了它的全景:弥陀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坐落在高2.5米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宽敞,视野开阔。殿前檐设五道格子门,后檐在当心间和两稍间各设版门一道,其中前檐的格子门扇上雕有四斜,纹嵌十字菱花、扁米字格、方米字格、条纹菱花、簇六橄榄瓣菱花、簇六石榴瓣菱花等,这样以多种形式的菱花来装饰一座建筑在金代以前是十分少见的。殿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出檐深远,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明显唐代风格。整座弥陀殿内外均表现出一种唐、辽建筑的刚劲雄浑的气势…我在殿前来来回回多次,始终用手机拍不出它的全景,索性就坐在大雄宝殿的后门,面向弥陀殿默默地看着它,希望把这一情景刻在脑海里。偌大的寺院内,游客稀少,门外红尘和,静寺一炉香……静怡肃穆的古寺正是欣赏古建筑的好地方。我不懂宗教,也不大懂建筑,只是莫名看着这些古物,有一些欢喜、一些好奇。弥陀殿,大,又不止于大。<b>彩塑、壁画、权窗、匾额、琉璃具绝,都是金代原物。</b>我尤爱那殿脊上琉璃鸱吻,高大雄健;两个形制相同的琉璃武士,气宇轩昂地站立在殿脊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仔细端详,在威武的外表下竟藏有几分憨态和可爱。有时古建的趣味就在这飞檐走兽之间。“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檐与白云相亲,与鸟儿相戏,与天地自然结合,与岁月时光相伴。时隔一年半以后,我再续写这篇游记时,起个什么名字尼,我拜访过自信豪迈的五台佛光寺东大殿,聆听过优雅醇和的晋祠圣母殿的喃喃细语,仰望过67米高斗栱像大朵莲花在空中盛开美丽极了的应县木塔。用什么词来表达我初见弥陀殿的感受,对“惊艳”一词。 <b>惊艳朔州崇福寺。</b> 为什么说惊艳尼,现与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比较一说:<br>1、 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的台基4米多高,远远就能看见殿堂的雄伟;而崇福寺弥陀殿的台基只有2.5米,在山门处未能一见它的雄姿,走进方可见其芳容,意外之喜<br>2、 弥陀殿月台要比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月台宽敞,视野开阔,近看远眺皆适宜。<br>3、 从知名度来看,大同华严寺要远远胜于朔州崇福寺,网络上对其描绘的也不多,对其期望值不大,不期一遇,反而让人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的鲜活。看来,“游”的最大快乐是遭遇,遭遇不同,把这快乐记录和保留下来。<br> 最后再来聊聊弥陀殿的精神气质,首先崇福寺位于朔州境内,而朔州在公元936年—1368年期间一直被非汉族统治,也就是说朔州处于当时各民族冲突融合的最前沿,长期受辽统治,故建筑风格受辽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而辽又大量保留了唐代建筑雄伟的主基调,从崇福寺弥陀殿的体量、斗栱的雄壮中无不呈现“豪劲”风格。而金代是女真人建立的朝代,军事强盛,但文化落后,因此无论是原居住区或入主中原后,他们都主动接受汉族的文化,金代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是吸收宋式柔美风格与辽式豪放风格的建筑特色。<br> 游览朔州崇福寺的弥陀殿时,感觉是不期而遇,意外之喜,令人难忘。有时欣赏古建筑,崇福寺这么大的体量就刚好,可以细看,又不是太累。有的寺庙太大了,看着多了身体累了审美也就疲劳了,就会影响观感和舒适度。<b>希腊人说,悠闲出智慧,我说漫游出美感……</b><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3月30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