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的事:树皮……记忆中的龙泉煤矿(第七篇)作者:永春

刘永春

<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树皮,是六七十年代去淄博矿务局龙泉煤矿扒树皮的事。扒树皮,附近龙泉镇圈子村的村民叫“起树皮”,是因用一半截钢筋,一头砸扁,形成锋利的扁刀形状,把伐运来的树木,在一头切开,顺着一段一段向前起,树皮就这样扒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龙泉煤矿自1957年10月建成移交生产,随着年产量30万吨逐步增产,井下掘进“打迎头”,采煤面扩大,除水泥柱使用外,大都用木柱来“顶板”,木头用量也就加大了。那时,十天半月的,火车就从东北拉来七八个车皮的木头。装着木头的车厢停在火车“道岔”的木场铁轨上。又粗又长的木头装在没有挡板的车皮上,卸车工剪断固定木头的钢丝,木头便滚了下来。车厢装的木头,得用十几个壮劳力,在车厢内一起把很重的木头用力撮上头顶,才能把木头卸出来。后来得知,这些壮劳力是龙泉镇龙三村有力气的村民,专门来卸木头的。</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得知龙泉煤矿火车拉来了木头,便带上家具争相去起树皮。那年代,封山造林,是绝不允许上山砍柴的。地里的玉米桔生产队也用来冬季喂牛羊,村民们生火做饭,有条件的购买少量煤炭和去矿上渣子堆捡碳,咂些玉米砟子外,剩下的便是去起树皮了。起来的树皮,晒干后蒸干粮·摊煎饼,即耐烧又便利。有的村民还把起来又长又平整结实的树皮,搭建栏棚当“箥材”使用。</p><p class="ql-block"> 起树皮,内行又有力气的村民,看准好起的木头,就独自占用来起。起开一头,用手拉着,一扒到头,分几次就把硕大的一根木头,扒的精光。连不成片的树皮,只得一块一片的慢慢起。一种叫桦木的树皮,只能一圈一圈的往下起。这种桦树皮,有油性,烧火冒油烟,只能当“引柴火”。有时,不知咋的,煮肉·录药的陈香桂皮木头也随着运来了,懂行的人悄悄的起来弄回家,当“佐料”做菜使用。</p><p class="ql-block"> 龙泉煤矿起树皮,为附近圈子等连五庄村民带来了福祉,“受益匪浅”。同时,也反映了 那年代,卸的木头就在村头,也没听说有人向家里弄木头的大公无私精神。</p><p class="ql-block"> 起树皮的事,也成了历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工农联盟,和谐共处,利益同享的社会主义优越性,50多年过去了,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60年代的龙泉煤矿(图片·刘华)</p> <p class="ql-block">煤矿木场(图片:刘华)</p> <p class="ql-block">现为广通公司正在兴建休闲广场的原龙泉煤矿木场</p> <p class="ql-block">紧邻的龙泉镇圈子村</p> <p class="ql-block">圈子村“金圈公园”盛开的樱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