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士一 腾冲刘楚湘先生

澹远散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楚湘字梦泽,号适斋,1886年6月出生于腾冲县上西街一军医世家。幼时喜读诗书,其才学及人品被迤西道督学、光绪己丑科状员张建勋赏识,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就读于云南方言学堂,习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又受业于迤西道尹秦树声门下。秦树声擢升广东提学使,将刘楚湘带往广东,考入广东省岭南大学交通系公路工程专业,1911年毕业回腾。1912年后简任元江县知事,1915年卸任归里,受腾冲县知事徐嘉钰委托,以腾冲来凤书院为基础,创办腾冲县立中学。1916年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并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曾被授予二等大绶嘉禾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於腾越镇上西亍的刘楚湘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1916年,年届30岁的刘楚湘到北京供职国会。1917年,军阀争权夺利,国会被迫解散,刘楚湘先生追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非常国会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组织军政府,刘楚湘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3年,黎元洪恢复总统职务,重新召开国会,刘楚湘先生再次赴会,此时,北洋军阀曹锟觊觎总统已久,竟不择手段,以洋房、小汽车、银票5000元,贿赂国会议员,,即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猪仔贿选丑闻”。身为宪法起草委员的刘楚湘正气凜然,严辞以拒。随即发表《正谊学社宣言书》抨击官场腐败政治,畅论“共和国家主权在民”,“表现民意者,厥惟选举”。他尖锐地指出:“每况愈下之金钱选举,何啻霄埌。”又说:“以货贿为取舍,随强权为进退,则是贩卖主权,掠夺民意”,“凡金钱、武力,为国家祸罪之源。” 他呼吁两院同仁要“持守正义为天职,口诛笔伐为武器”,要“代表民意为正义之主张”。刘楚湘先生护法拒贿,得到许多正直议员的支持和拥护,唤起了议员的正义感。他在投出坚决的反对票后,愤然离京赴沪,途中曾遭追兵追杀,幸免于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楚湘先生部分著作。《孝经大義新解》,《癸亥政变记略》,《澹远堂文钞》,《议政存微》。</span></p> <p class="ql-block">《议政存微》是刘楚湘先生任笫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提案、质询和议政文章。封面和扉页书名分别为章炳麟、章士钊题,为刘楚湘先生离京南下寓居上海时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书现藏于云南省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澹远堂文钞》是刘楚湘离沪返昆在昆明任职时撰写的部分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书现藏于云南省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澹远堂读书隨笔》是仅存的刘楚湘先生亲笔文稿。</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撰写的《孝经大义新解》,此书1937年由腾冲宏文印社印制出版(铅印本)。现藏於中国人民大学。</p> <p class="ql-block">《癸亥政变记略》是刘楚湘先生具有史学价值的重要著作,为云南省图书馆藏本。封面书名为于佑任所题,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年9月出版。</p><p class="ql-block">1923年,黎元洪被逼离京后,直系军阀曹锟以贿买手段收买议员,“选举”曹锟为总统。刘楚湘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为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反对曹锟贿选的议员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刘楚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大量的史实,撰写发表了《癸亥政变纪略》一书,记述曹锟贿选总统的历史经过。书中除详述基本史实外,还保存了大量各方函电及当时的新闻报道,尤其是保存了反映南下与留京两派议员之间的论争、观点以及他们与各系军阀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有关材料,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其中有些材料现已很难找到原件,因此弥见珍贵。</p><p class="ql-block">本书现藏于云南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2008年出版的《刘楚湘诗文选》。收录了刘楚湘先生的主要著作选,部分诗文。时任腾冲县委宣传部张志芳部长为本书作了后记。</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先生一生致力腾冲教育事业,他曾二建图书馆(第一次建成后因工匠大意失火烧毁,先生又各方筹资重建,即现在腾冲第一中学图书馆的前身)。曾三任腾冲中学(腾冲中学、腾冲五属联合中学、腾越中学)校长。他坚持科学民主思想,把腾冲中学办成面向边疆各族人民,包括当时属于腾冲行政辖区的南甸、干崖、盏达、户撒、腊撒、勐卯、陇川等地的教育中心。以治世和实用为目的,开展了数、理、化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并向省外选送一批青年学生,分别进入上海、南京、北京等国立大学深造。同时聘请清华、北大等校的优秀毕业生到腾冲任教,加强师资力量,全面提高了腾冲教育质量。</p><p class="ql-block">在刘楚湘先生的努力下及腾冲各界贤达的支持下,腾冲中等教育的规模越办越大,教育质量大大提高,为腾冲和滇西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图为刘楚湘(前排右起二)与李根源(前排右起四)先生1945年主持腾冲益群中学开学典礼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先生为重建图书馆撰联: 用我三余,乐身心意。悉彼万有,多見闻知。</p><p class="ql-block">此联现存在腾冲第一中学内。</p> <p class="ql-block">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时任腾冲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腾冲县长张祖荫倡修县志,由李根源为总纂刘楚湘为编纂,负责广征博采腾冲地方史料,於1932年至1939年,用时八年时间,完成了《腾冲县志稿》的编纂,其内容为二十三门,计三十二卷,共十三册。这是腾冲近代史上较为完善的县志,填补了陈宗海编修的《腾越厅志》以后50余年间的历史空白。</p><p class="ql-block">此志分图、大事记、舆地、职官、民政、司法、教育、交通、农政、工业、财政、商务、物产、氏族、宗教、艺文、人物、外交、缅略、杂记等门,门下又分若干细目,内容丰富。</p><p class="ql-block">1984年,腾冲县志办公室重印此书。</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承担《腾冲县志稿》的主要编纂工作,每编纂一篇,他都亲自抄写,然后寄给远在苏州的李根源参阅、审改。</p> <p class="ql-block">1931年刘楚湘先生参加《云南通志》的编写。</p><p class="ql-block">图为编写人员在昆明海源寺龙云公馆《灵源别墅》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第四人为龙云。</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第三人为刘楚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爭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几乎封锁了中国沿海港口,中国急需在云南修建一条通住印度洋的交通线,以保持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中央南京政府决定拨款修筑滇缅公路,建设一条抗战后方的抗日物资运输的大通道。</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交通糸公路工程专业、此时身为腾冲县公路局局长的刘楚湘先生,修筑滇缅公路正是他大展才华、报效国家、实现驱除倭寇的愿望的大好时机。他组织带领腾冲6万儿女,与滇缅公路沿线各县派出的约20余万各族劳工(尽管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弱、妇、幼),共同奋战在山岭中延绵数百里的公路线上。</p> <p class="ql-block">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受到滇西民众爱国精神和抗战精神感动,并亲身经历滇缅公路修筑工地的体验,刘楚湘先生挥毫写下了呕歌滇西20万筑路大军以血肉之躯筑成抗日运输线“滇缅公路”的丰功伟绩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的《滇缅公路歌》一诗。</p><p class="ql-block">这是修筑滇缅公路的工地,这也是抗击日寇的战场。在这里同样战火飞纷、硝烟弥漫,在这里同样浴血奋战,付出鲜血汗水甚至生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刘楚湘在怒吼,滇西民众在怒吼,中华民族在怒吼——“誓覆河山歼倭奴”!</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歌》一诗收彔於《永昌府文征》。</p> <p class="ql-block">《永昌府文征》主要编撰者是李根源(1879—1965)。1940年,李根源凭借其学识、威望和影响力、以及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邀请周钟岳、秦光玉、方国瑜等一批著名学者,于1940年夏开始编纂,1941年冬历时两年完成了《永昌府文征》的编纂工作。</p><p class="ql-block">《永昌府文征》,其内容广博,大量资料记述了云南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民族源流、民族民俗、社会风土、生产生活、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相关情况。为云南地方文化史、民族史、边疆史、对外交通贸易史和中缅关系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是研究古代永昌地区民族文化的珍贵素材。</p><p class="ql-block">  《永昌府文征》共收录1203位作者的诗文,其中诗录计60卷,共11563首诗词,录汉代至明代诗1400首、清代诗6010首、民国诗4153首;</p><p class="ql-block">《永昌府文征》所录文献时间跨度大。“纪载”从三代《禹贡·黑水》、《牧誓·濮人》到1940年时人文章,历时二千多年;所涉及的地域宽泛,《永昌府文征》凡例中称“是编网罗永昌府六县(保山、腾冲、龙陵、永平、漾濞、镇康)七设治局(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沪水、潞西),凡过去、现在,本籍外籍,足以考镜之文字,按次纂辑……”;在内容选择上比较广博,“凡涉及永人、永事、永地之撰著足资稽探者,录焉”;“凡四方来官吾永,或游踪曾至吾永,或移家寓居吾永,其所载笔足备掌故者,录焉”;“凡足迹未至吾永,而记述、序论、投赠、遥怀有关永人、永事、永地者,录焉”;“凡有关缅甸之文字,悉著录焉”。从材料来源来看,有正史典籍,有私人信函,有文人著述,有金石碑刻。所辑录的文献凡是与古今永昌地区(包括缅甸)自然环境、山河地貌、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战争防御、民族风情、生产生活等相关情物、人事,不论载于何种材料,都依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及作者生活年代的先后进行编排,不愧为一部有关永昌的综合性方志类书。被称为“是云南文化史和文献史上最闪亮的一颗文曲星”。历来被视为研究与了解滇西地区乃至云南全省地方文化史、民族史、疆域史、对外交通贸易史以及近代革命史和中缅关系史的集其大成的大型文史典籍及云南学人必读文献集。</p> <p class="ql-block">1941年刊印的《永昌府文征》(复印本),收藏了刘楚湘先生撰写的《滇缅公路歌》一诗。</p> <p class="ql-block">滇西万山势奇屼,盘陀迤逦连嵽嵲,鳥道蚕虫自古嗟,王阳叱驭王尊泣。</p> <p class="ql-block">入寇倭夷动地来,锦绣河山遍蹂摧。</p> <p class="ql-block">海疆寇舰密封锁,只余滇陆通海隈。</p> <p class="ql-block">滇人爱国由天性,护靖勤劳人歌咏。</p> <p class="ql-block">兴亡原是匹夫责,百万民夫齐听令。</p> <p class="ql-block">新妇卸装荷锄行,乳娘襁儿担畚进。</p> <p class="ql-block">抗战后方同前方,举畚如砲锄如枪。</p> <p class="ql-block">凿山填谷开道路,路平如砥道康庄。</p> <p class="ql-block">工程克期数月完,车始昆明通木邦。</p> <p class="ql-block">山高万仞兮,縈回下上,谷深千寻兮,盘折来往。</p> <p class="ql-block">石岩巉巉兮,千近运夫。磴道磷磷兮,万夫用剗。</p> <p class="ql-block">洪流汤汤兮锢铁架梁,溪水潺潺兮甃石埋管。</p> <p class="ql-block">山崩瘦岩塌兮,葬身川原,奔涛怒浪兮漂尸河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蛇雨蜃风兮瘴疠交加,蝮螫兽啮兮肢残腕断。</p> <p class="ql-block">吁嗟乎!</p><p class="ql-block">滇人不惜糜身躯,但愿辚辚驶汽车,</p><p class="ql-block">抗战源源济军需,誓覆河山歼倭奴!</p><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源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以武力从畹町入侵中国,侵占了芒市,龙陵等县,逼近腾冲,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托词“因公”率特务营押送搜刮的数百驮大烟等物资,仑惶离开腾冲。</p><p class="ql-block">时任腾冲县县长邱天培在送走龙监督后,在县府召集各机关人士开会宣布“敌人进入腾冲,我们相机撤退”,之后县长邱天培于深夜率自卫队等潜逃曲石。此时腾冲人心惶惶,全城紊乱。5月10日,日本军队292人不费一枪一弹直入腾冲,滇西边城遂沦入日寇之手。</p> <p class="ql-block">腾冲沦陷后,以刘楚湘為首的腾冲爱国志士,在中央予备二师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刘楚湘为主任委员的《腾冲抗日县务委员会》,代行县务。并发布了《腾冲县务会议通告腾城沦陷经过》,担当起领导腾冲人民抵御日寇侵略的重任,竖起滇西抗战的大旗。</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滇西军民终将日寇驱出了国门。遭受野兽的践踏蹂躏,经过战火的洗礼,光复后的腾冲已成一片焦土,一片废墟,滿目疮痍,百废待兴。人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农田巟废,栽割失时,市场经济萧条,商业闭市,银行关闭,外贸凋敞。往日繁华的腾冲已不再现。贫穷、饥饿、瘟疫严重的威胁着腾冲人民,腾越大地百业侍兴。</p><p class="ql-block">在这艰难的时刻,云南省政府委任刘楚湘为腾冲县县长。刘楚湘先生不愿辜负腾冲人民的重望,更不愿离开家乡父老乡亲,毅然赴职就任。李根源赞道: 澹远刘先生,岁寒見本性,慷慨参宋军,艰难摄县政。</p> <p class="ql-block">光复后的腾冲,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腾冲城的上空,抗击侵略者的战火还在滇西战场上燃烧,经过野兽的践踏蹂躏,经过战火洗礼,腾冲城已是一片焦土,一片废墟,疮痍满目,百废待兴,人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手工业者失业已久,农民栽割失时,市场经济萧条,商人闭市已久,银行关闭,外贸凋敝。贫穷、饥饿、瘟疫严重的威胁着腾冲人民,腾越大地百业待兴。</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片焦土的腾冲县城,面对几十万经历战争灾难而渴望重建家园的民众,面对嗷嗷待哺的数万灾民,面对暂时驻扎在腾冲休整的、攻克腾冲城的几万远征军将士,面对动荡的时局,……。“民以食为天”,安定民生,度过饥荒,是刘县长一上任就碰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刘楚湘县长除了多方协调,安抚民众外,迫切地多次电函省府:”迅拨鉅款赈济,以恤民命,不待迫切躬祷之至。”为减轻腾冲民众的负担,缓解腾冲的饥荒,帮助农民发展来年生产,刘楚湘电请省府:“豁免田赋及征购军粮。”(向饥民征军粮?历史有时真能恶虐。)刘楚湘县长向上级力呈,让光复后的腾冲劫后余生,让走出战争而幸存的百姓,没有重新毙命在自己国家军队的役使下。</p><p class="ql-block">  为恢复经济,振兴市场,刘楚湘力谏省府”敬肯转令各银行,迅来腾设立分行贷款,以资救济。”后来,中央银行、实业银行、富滇银行等11家银行纷纷在腾设立分行。李根源先生和刘楚湘又在腾冲发动集股,催生了腾冲银行,这是腾冲有史以来驻腾银行最多的时期,为腾冲的百业兴旺建立了金融基础。</p><p class="ql-block">县府尽快地修复了叠水河电站,使腾冲城恢复了灯火辉煌的夜市。</p><p class="ql-block">  刘楚湘的种种努力,为战后腾冲的经济恢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让其他战后的工作,如中印公路腾密段(即史迪威公路,由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云南腾冲、保山,汇入滇缅公路到达昆明)的修筑,中印输油管道的铺设,能顺利地展开。</p> <p class="ql-block">与省府的来往电文。(节选)</p> <p class="ql-block">来往电文(部分节选)</p> <p class="ql-block">  腾冲虽然光复,但滇西战场仍在激烈地战斗,全国的抗日战场也还硝烟弥漫。自缅甸陷落、日寇入侵滇西,世界援华物资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被截断。为支持中国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盟军开辟了飞越喜玛拉雅山的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但运输量锐减,远远不够支撑各战场的需要。加之日军战斗机的截杀,美军运输机伤亡惨重。这时修筑一条由印度雷多直达中国腾冲的战略公路势在必行。修筑中印公路,腾冲是咽喉。因此,在光复腾冲后,尽快修筑腾密公路(腾冲至密支那段)就提到了议事日程。1944年11月中印公路开工了。中印公路中腾密公路所经路段,山高坡陡,石岩峥嵘,公路要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沿途沼泽密布。工程艰巨是不言而喻的。而工期只有五个多月,战后的腾冲经费紧缺,粮食欠收,饥象已成,民夫被分派到各级部队,骡马也被分派到各个战略部位,真是要钱无钱,要粮无粮,要人缺人,要畜力缺畜力,各项工作迫在眉睫……,所有的千斤重担一下子压在光复后新任腾冲县县长刘楚湘的身上。刘楚湘这位饱经风霜的腾越士绅,又一次毅然挺直了民族脊梁,当仁不让的担当起了修筑中印公路中腾密公路段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风在吼、马在啸,中国民工凿山填谷,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血汗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铁锤与石岩碰撞的丁当声,挖土机、铲土机、碎石机、推土机等机器的隆隆声,以及民工们劳动的吆喝声,开山破岩的爆破声,原始森林中参天大树倒下的轰鸣声……,在筑路工地回荡。这是滇西人民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对日本强盗发出的愤恨和怒吼。此情此景,正如刘楚湘先生在1940年所作的《滇缅公路歌》中所感慨万分的:“滇人不惜糜身躯,但愿辚辚驶汽车。抗战源源济军需,誓复河山歼倭奴。”</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腾密公路修筑得进展速度,提前修筑好腾密公路,刘楚湘着手整顿和加强筑路工程的相关领导机构。</p><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至1945年3月共4个多月时间里,身为光复后首任腾冲县长兼腾密公路民工总队长的刘楚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筑腾密公路的工作中。积极投工投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保证腾密公路按预定工期完成,腾冲县先后派出5万余腾越儿女投入到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建设中。刘楚湘和腾冲人民还没有来得及检视和抚摸一下自己身上的累累伤痕,他们整理一下衣装又出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楚湘亲临工地,</span>深入施工现场,凡大事躬亲察办,以提高办事效率。在紧急修筑时曾下达命令,“……美国西罗上校等三人及工程处处长,来府面催,急需赶将此路完成,以利军运,所有各乡未到段民夫限一星期内到段工作,如有欠夫之乡,即严重处罚其负责人等不贷。同时,民夫到段以后,来约同本县长到沿路各段点验民工。”</p><p class="ql-block"> 刘楚湘不仅狠抓工期和民工到段,同时关心民夫、员工疾苦,为他们增加工资、口粮而四处奔走呼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为。稳定筑路民工,保障民工的利益,恳请提高民工米贷金,保证民工的工资并按工程量计算,统筹办理民工的米食发放。</p><p class="ql-block">  在修筑腾密段的同时,公路沿线同时敷设了与中印公路并行的中印输油管。为了确保输油管的安全、顺利地输油,刘楚湘对国外段有关部门下达禁令:“在公路及油管的两侧严禁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各种用火及各种盗油行为,违者按军法严惩,此令!”。 </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17日,中印公路北线缅甸密支那至腾冲段胜利通车。</p><p class="ql-block">  1945年2月26日,第一批车队抵达腾冲,腾冲城万人空巷,当看到满载援华物资的车队沿史迪威公路缓缓驶向内地时,人们欢呼雀跃,人们仿佛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已开始照耀在滇西上空。</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与此同时,工兵部队也完成了雷多公路与滇缅公路的连接,尽管遭遇了重重困难,这条大动脉终于大功告成。1945年1月12日第一支车队从雷多开往昆明。车队共有113辆车。在公路开通后的6个月中,卡车从印度往中国运送了11.7万吨的补给,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2600辆卡车经过艰难跋涉交到了中国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后人把刘楚湘称之为“筑路县长”。</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县长(图中戴礼帽者)在援华盟军的陪同下視察刚完工的史迪威公路。</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县长在盟军援华修建史迪威公路人员的陪同下,乘车视察史迪威公路。</p> <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为收复腾冲,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全体将士,凭着正义之师的旺盛士气,凭着腾冲人民毁家纾难的全力支援,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一往无前,浴血奋战了四个多月,经历了大小战役八十余次,击毙了日军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大佐联队长等官兵共计近七千名,缴获了日军大量武器装备。终于全歼不可一世的日本强盗,为祖国,为民族建立了伟烈功勋。然而,我军也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牺牲官兵九千多名。他们为抗击日寇,收复滇西重镇,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把英名留在了腾冲。</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人们世代不忘这国耻家很,永远记住这些烈士的英名,在腾冲光复后不久, 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就提出为烈士建立陵园,这个提议得到腾冲官绅和民众的大力支持。1944年11月16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成立,由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任主任委员,在任县长刘楚湘作为地方协修官绅乃是当仁不让。</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15日,国殇墓园建设工程正式开工,3月25日,忠烈祠上梁仪式举行。同时决定1945年7月7日,在国殇墓园举行“腾冲各界纪念七.七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典礼及公祭阵亡将士大会”,推举刘楚湘为大会筹备处主任。1945年6月19日,在刘楚湘县长的主持下,腾冲县政府为召开此次大会作了专门的部署:在国殇墓园落成期间,届时在腾冲全县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七.七”献金、义卖活动。大会组织了“七.七”献金运动劝募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并对组织劝募队、劝募办法、工作分配、宣传工作做出了详备的决议。</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7日,“腾冲各界纪念七.七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典礼及公祭阵亡将士大会”如期举行,由于准备充分,宣传有力,这天,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个人争先恐后踊跃献金,场面十分热烈感人,虽然战争的劫难刚过,但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牺牲烈士的崇敬,表示对胜利的祝福,仍然愿意献出从困难的生活中省下一点钱。为祈祷烈士的英灵,这一天还举行了全县水陆保境大会,以中国传统的方式禁宰、素食五日,追忆阵亡将士。</p><p class="ql-block">  李根源在大会上致辞说道:此次献金,共筹金7500万元,墓园建设使用6000多万元。墓园建设中,“地方行政长官李(国清)专员、刘(楚湘)县长出力不少”。并提议将九月十四日定为“重光节”,让腾冲人民及全国人民都知道,“为抵御外侮的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而牺牲都是伟大的”。我们“把它看为是我们腾冲人民的公墓”,每年这一天都来扫墓,缅怀烈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p> <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7日,“腾冲各界纪念七.七抗战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典礼及公祭阵亡将士大会”如期举行。</p><p class="ql-block">  出席公祭大会的腾冲各界要员在忠烈祠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中拄拐杖者是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其左是时任腾冲县县长刘楚湘,其右是廿集团军参谋长孙啸凤!</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为腾冲国殇墓园落成并序:</p><p class="ql-block">墓园广辟凤山岗,翠碣鳞鳞葬国殇;</p><p class="ql-block">塔耸云霄增壮伟,千秋浩气傍龙光;</p><p class="ql-block">反攻胜利著先声,血洗河山克此城;</p><p class="ql-block">中日兴亡兹转捩,诸君一死博英名。</p><p class="ql-block">霍公家世继嫖姚,士爭赴死战功高,</p><p class="ql-block">挥泪收骸同葬此,情添悲壮吼奔涛。</p><p class="ql-block">祠庙巍峨志报功,盈江与永凤山崇。</p><p class="ql-block">武戡祸乱文成治,天下为公进大同。</p><p class="ql-block">(此文嵌於国殇墓园忠烈祠内)</p><p class="ql-block">同时,他还题词道:</p><p class="ql-block"> 墓园落成,抗战八周。举行纪念,碧血千秋。</p><p class="ql-block"> 胜利在望,天与人谋。挥戈逐日,雪耻报仇。</p> <p class="ql-block">刘楚湘题重光节:</p><p class="ql-block">星回斗转届重光,亿兆欢呼日寇亡。</p><p class="ql-block">应忆南天歼灭战,腥风血雨复腾阳。</p><p class="ql-block">(嵌於国殇墓园碑林内)</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纪念馆浮雕墙。</p><p class="ql-block">右起:刘楚湘、张问德</p><p class="ql-block">左一(远处):李根源</p><p class="ql-block">1952年刘楚湘先生因患喉癌逝世,后人为他题墓联曰:</p><p class="ql-block">一生正气垂千古,两袖清风归去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