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战友王有吉——初稿:贾利平,整理:赵凤英

清清汭河水.王华

王有吉在2014年6月15日兰州五车间战友聚会上讲话。(张志国提供照片)<div><br></div><div>看过电影《冰山上来客》的人一定会记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怀念战友》,多少年来,它的旋律常常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只要那高亢带有浓厚战友情深的歌声响起就会触动我们,使我们想起曾经的战友王有吉。</div> 2014年五车间战友兰州聚会时,王有吉在会议上讲话,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和战友们见面。(王华提供照片)<div><br>王有吉,甘肃省庄浪县卧龙鎮人,一九七一年招工进5213厂,这个来自甘肃省庄浪县的农村的汉子,操一口浓重的家乡口音,朴实无华的外表、憨厚的脸庞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他中等个子,体型偏瘦,话语不多。七十年代,一零四车间的战友王军、罗增华因公出差顺便去了趟王有吉家,看到王有吉父母及家人都是纯朴厚道的普通农民,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朴实憨厚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div><div><br>1975年初,5213、5203两厂合并后,王有吉同其他八九个战友一起调入五车间。</div><div><br></div><div>来到车间的第一天,夏悦修主任把他们交给钻工班长并分配了师傅,他站在陌生的机床旁边,用手抚摸着浅绿色的立式钻床,凝视良久仿佛在说:老伙计,我们从此要一起战斗了,为国防造出优质的40火箭弹。</div><div><br></div><div>从贫瘠土地上走出来的王有吉始终坚持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6孔钻的工作艰苦程度让人望而生畏。要完成一个喷管6孔的加工,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从42 丝螺纹对接到锁紧、定位、上保护套,打中心孔。依次要用4把不同的刀具进行切削加工,包括钻孔,粗忽孔,铰孔,精忽孔,以保证每一个孔的精度和光洁度,达到设计标准。一个喷管加工过程中需要手动配合,转动分度盘30多次,在这道工序工作的人最初手指常会磨出水泡,慢慢成了老茧。尤其在寒冬腊月,钻工班的战友面对冰冷的机床,用冻得发麻的双手,赤裸的臂膀进行操作。冷却液飞溅,身上的工作衣常被溅起的冷却液侵透,铁削飞舞,手经常常被铁削划伤烫伤,而王有吉总是默默的,从不叫苦。</div><div><br></div><div>王有吉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精于总结和学习,善于研究钻孔加工技术。通过班会和师傅们的讲解,王有吉和战友们了解了钻工的重要性,暗自下决心干好本职工作。</div><div><br></div><div>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工喷管上这六个孔,需要四把刀具配合立式钻床的三次变速,先用直径3.7的直柄麻花钻钻透六孔,然后用锥形钻头在六孔上钻出椎孔,再用直柄铰刀精铰六个直孔,最后用锥形铰刀铰锥孔,才可以达到工艺要求的精度和光洁度。而在喷管钻孔的过程中,四把刀具中只要有一把刀具刃磨不合格,生产出的喷管就是废品。虚心好学的王有吉在老钻工师傅的教授下,很快掌握了钻孔的基本技术。但要完成班产定额,提高喷管的钻孔精度和光洁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每天从车间工具室领到钻头后,首先需要将钻头在砂轮机上打磨开刃,如果钻头开刃角度掌握不好,磨出的钻头钻孔时即费时又费力,也不能保证钻出孔的光洁度,甚至成为废品。为了尽快掌握钻头磨刃的角度,他虚心请教老师付,认真学习磨刃技术,刻苦钻研,那段时间里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中午从不休息。频繁往返于在钻床和砂轮机之间,(钻床与砂轮机之间距离约4米)。最终摸索出了钻头开刃的最佳角度,打磨好的钻头就象一把锋利的菜刀,非常好使唤,干出来的活也漂亮。喷管精度,光洁度,合格率和产量都有了提高。</div><div><br></div><div>熟能生巧,他从最初需要加班加点完成60件班产定额,到后来天天超额完成班产,产量达到100件左右,再后来他的班产竟然跃到了120件左右,在全班名列前茅。并取得了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高达95%以上的好成绩。</div><div><br></div><div>身体瘦弱单薄的王有吉对工作认真负责,事事走在的前列,无怨无悔的奉献。每天清晨上班的号声刚刚吹过,五车间指导员贾堂、主任夏悦修走进车间工房就会不约而同听见钻床的响声,在厂房中间二排的立式钻床旁看到王有吉已经在认真钻着六孔的身影。</div><div><br></div><div>铸造车间铸造出来的喷管一炉和一炉的硬度有差别,钻孔的军工们遇上一箱材质软点喷管,一把钻头可以钻几十个喷管不用磨,但是如果遇上一箱坚硬的,钻几下钻头就会倒刃,频繁的换钻磨钻会耽误时间影响班产任务的完成。遇上这种情况王有吉只有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吃苦耐劳的他,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div><div><br></div><div>他不光按时超额完成自己的定额任务,还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即便是车间大会战搞二大班倒时,他也会提前到岗,帮着战友们搬产品箱送检或者清理工作场地。有一次他感冒生病,脸色蜡黄,开饭时间到了,战友们叫他去吃饭,他却说,你们去吧,我不想吃,大伙一瞧他脸色这么差,劝他别干了,休息吧。他不肯仍然坚持在钻床上干活,他经常这样带病工作。王有吉忘我的工作精神带动着钻工班的战友们,大家你追我赶,班产量每日超额。</div><div><br></div><div>王有吉是五车间最早发展的党员之一,后又被评为甘肃省国防工办系统的劳动模范,并受邀赴京瞻仰过毛泽东主席遗容。获此殊荣后王有吉再接再厉,回到工作岗位上后工作起来更加地拼命。他所在的钻工班也被评为厂级先进班组。</div> 王有吉在五车间战友聚会上。(张志国提供照片) 王有吉、曹玉龙。(张志国提供照片) 张智民、王有吉。(张志国提供照片) 王有吉和吴彩云、朱维勤给大家敬酒。(张志国提供照片) 王有吉(前排左三)与五车间钻工班战友合影。(张志国提供照片) 王有吉(前排左二)与原104车间战友合影。(张志国提供照片) 王有吉(左二)与老战友文工团的团员们。(张志国提供照片)<div><br></div><div>王有吉和钻工班的战友们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三线建设的辉煌。遗憾的是战友王有吉因病英年早逝,我们痛失了一位好战友。但他的音容笑貌,对工作的勤勤恳恳的优秀品质和为三线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战友们。大家永远怀念他!<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