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胸外科赵松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原发性食管气管瘘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br> 该患者为51岁男性,6年前确诊为“食管气管瘘”后行介入治疗,由于瘘口愈合不佳,长期以空肠营养管鼻饲饮食。同年患者瘘口引发肺部严重感染,遂行“左下肺切除术+食管修补术”,术后患者瘘口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由于长期无法经口进食,身心方面遭受着巨大的痛苦。据悉,原发性食管气管瘘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属胸外科、介入科、呼吸科治疗的难点。<br> 我院副院长、胸外科教授赵松得知后,经过会诊确定患者可耐受手术,决定为其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切除食管气管瘘病灶的同时保留术后“食道”的功能,满足患者经口进食的基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br> 由于患者的胸腔、气道长期遭受瘘出物引发的感染,且患者经历肺部分切除、两次食管支架治疗、栓塞止血治疗后余肺损毁情况严重,导致胸腔内重度粘连且解剖结构异常复杂,为手术增加了巨大的难度。在术中需要根据食管气管(气道)瘘发生的部位、瘘口大小、周围组织情况、既往手术等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就本例而言,瘘引发的感染,局部脓肿、组织炎症反应重,极具处置难度,是胸外科手术中最为棘手的情况。<br> 赵松教授团队在经过12小时的奋战后,成功为患者实施了“食管气管瘘切除术/消化道气管重建术+左上肺叶切除术+胸膜剥脱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br> 据了解,成人食管气管瘘发病率极低,由于病例稀少,现有经验仅仅来源于几个中心的病例回顾,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食管气管瘘处理的共识。通过本病历,赵松教授团队针对食管气管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利弊的权衡、根据患者病程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情况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胸外科开展此类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符臻臻 盛银良 吴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