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回家来了……》,——献给建党100周年——,纪实:原创 延 梅

高原的风(延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远山含黛,澄碧纤云的天空,一架银色的飞机从遥远的天边滑翔而来,徐徐俯冲下降,稳稳地停在机坪上。机场沸腾的人群仰望空中激动地高呼“回来了,总理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高原在蠕动,浪花在欢唱,微风在欢笑,期待着您的归来。1973.6.9日上午10点,总理走出舷梯热泪早已模糊了双眸,二十六个春秋日夜您没有一刻不在牵挂,思念。今日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老家,踏上了这片久别的热土。您向前来的延安地委领导和欢迎的群众说:“我又回到家里来了!”“回家了”多么亲切、温馨的话语,这个家倾注了您几十年深厚,质朴的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机场到宾馆,延安的百姓从自家的院落、窑洞;从办公、厂矿;从乡村、田头,匆匆拥挤到公路两旁,亲眼目睹我们心中的好总理,总理陪同外宾在车里频频向路边的行人招手微笑。此时,欢呼声、掌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当车队缓缓拐入宾馆大门时,我清楚地看到总理消瘦的脸庞和疲惫的双眼,不由得兴奋的心情涌出一种心疼。总理为国家,为人民日理万机,您太累了,太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脚下这片沉积了几万年的黄土地,曾敞开胸怀拥抱从危难中走过来的红军,有了落脚点。延安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用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用红色乳汁哺育了中国革命。用小米饭养育了革命的成功,养育了第一代共和国的领导人和上千万革命战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理不顾旅途疲劳和病重的身体,在宾馆短暂休息后,前往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参观又执意来到宝塔山上。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在延安10年,没有上过宝塔山,在这里可以看到延安的全景。总理满怀深情地端详着眼前这座古塔陷入了沉思,它是圣地的标志,是亿万人民心中的灯塔,曾在战争年代遭到日本和国民党上百架飞机的轰炸。总理又走到一块红色木牌前停下了脚步,一字一句地读着上面的文字。那是1949.10.26日毛主席收到延安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函后,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当看到“要保持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文字时颇有感触地说:“战争的创伤恢复了,但是文化经济建设还有问题,农业落后,粮食没有过关……希望延安的同志恢复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加快步伐,把延安的建设迅速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总理边看边说:“党中央在延安13年,这次回来好好看看延安啊!”总理站在山崖边深情地眺望整个延安城感叹道:“延安变化不小啊!1938年底日本派飞机连续轰炸延安,想炸平我们党中央机关,满地碎砖烂瓦,不剩几间房子,损失非常严重,只有山坡上的窑洞还能住人。不过敌人越炸,我们越强大……”随从人员听了后都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突然,在旅游群中一位学生认出了总理,兴奋地大喊:“周总理来了!总理来了!”人们听到这呼叫声像潮水一样涌到总理身边,高兴地拉住总理的手亲切地交谈……警卫员拼命护着总理上了汽车。总理不让关车窗,将手又伸向群众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山时,总理乘坐的汽车不慎陷在南小河的泥塘里动弹不得,当群众意外发现车上坐的是周总理,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争抢着与总理握手交谈。大家一起俯下身将车子从泥沟里抬出来,一路欢呼一路护送,总理透过车窗向大家招手致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午2点左右,总理回到了曾居住过的枣园,他身穿白色短袖衬衣,灰色长裤,胸前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条章。故地重游总理心里非常兴奋,指着眼前熟悉的院落、窑洞,一边仔细地看,一边回忆几十年前在这里发生的人和事。还在小礼堂和工作人员、讲解员打着拍子一起合唱《陕北道情》,那悠扬、委婉的曲调在枣园上空回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理从杨家岭旧址参观后又来到王家坪旧址,兴致勃勃地向外宾介绍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重庆谈判和他的战友一大批老革命的光辉业绩,并严肃地说:“共产党人要尊重历史”。这是一句郑地有声的话,必将回荡在历史的时空里。总理一路边参观,边反复讲加快延安生产建设,详细了解延安的人口、降雨、耕地等情况,并指出要学大寨,搞梯田,要舍得花力气,大干苦干,三年不行搞五年,这样不仅能增产粮食,同时还可防止水土流失;要种树,种核桃、苹果,防止羊乱吃乱啃;延安地区的“五小”工业,原料要自力更生;搞农业要平整土地,不平地不搞深翻,土壤没有团粒结构,只有深翻深种,土就肥了……对延安事无巨细的殷殷嘱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理想见见当年的邻居,来到老邻居的窑洞前,看到他们的生活,总理沉默了。七十年代老区还处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温饱就是大问题,缺食少穿迫在眉睫。在请老乡吃饭时,总理看到他们狼吞虎咽并亲手为他们添饭,反复的说多吃点,老乡几乎是含着泪吃完的。转过身,总理早已潸然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晚上,总理与延安地区党政负责人座谈,了解人民生活情况,当知道延安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难过的流下了眼泪。动情地说:“延安人民哺育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胜利,我们对延安工作关照的不够。”总理向延安地委书记许效民等同志提出: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许效民回答说:可以。总理亲切地说:“好!”马上叫服务员拿来茅台酒,给在座的每位同志斟了一杯后举起杯高兴地说“为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干杯!到那时,我一定再来延安。”周总理身体不好破裂敬酒表示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理房间的灯一直亮着,我想象不出总理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心情,他老人家难以忘怀与战友们共同创立的延安精神,忘不了那不堪回首的战争场面,这片土地留下了他太多的回忆和情感,直到凌晨3点才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总理带着依依不舍,带着殷殷希望和牵挂离开了宾馆。临走时,大家含着泪大声喊:“希望总理再回延安!”总理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他留给延安人民最后一句话“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3.6.10日早8点,总理离开延安时,全城的百姓自发地簇拥在东关机场为总理送行,我也在送行的人群里。总理的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了好几圈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地面上的人群仰望天空,含泪挥手告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总理当年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您无法再兑现,可您的重托我们永远牢记在心上。总理,您的老家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已迈入中华经济腾飞的主航道,奔向更好的明天!</span></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 <b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3月30日</b></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