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的柳毛河水,【我的家(三)】

燕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上学的年龄了,我和邻居小孩刘保星一起报名,他学习不太好,还经常迟到。有一次他手里拿着一张纸一个铅笔,没背书包。老师愤怒的给他撵出了课堂,他哭了。有一次他跟我说大人吃西瓜剩下的肉可多了,咱俩去捡西瓜皮。我经不住诱惑,就和他一起去吃大人吃剩的西瓜瓤。有的脏了,就用水洗洗。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保星因错喊了一句而被管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保星的姐姐刘春兰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上中学后,我在上学的路上突然有人喊我,“小光你个子怎么没长呢?”我说春兰你上哪去了?坐着马车戴着大红花,她说我出嫁了。我说谁让你出嫁的,她说我妈妈。我说你多小啊,才15岁。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快点!我一看。一个男人骑马戴大红花,这就是她的男人。老板啪的一声鞭子响,马车急速朝前狂奔。远去的春兰大声喊着,小光再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小学时我的班主任汪洋老师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女老师,对我很关心。她对我妈说:“孩子老是佝偻着,是不是冷啊,给他多穿点吧。”那时候家里困难,买不起衣服,都是大的穿过了给小的穿,我光着膀子穿着小棉袄,在凛冽的寒风下瑟瑟发抖。汪老师有一回让我们排练话剧,那是根据电影《四海的故事》改编的,是一部反特片。其中有一段是四海把足球踢到特务家里,然后被抓了。在话剧中我扮演四海,一个女同学扮演妈妈。观模时,老师们齐声叫好,都说四海演的最好,有当演员的素质并掌声鼓励。可惜这个剧从那以后再也没演过,原因是有些同学笑话我给别人当儿子,我一气之下再也不肯演四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还有个女班任袁老师,她很年轻,每次上音乐、美术课时就给我们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故事,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受教很深。袁老师结婚时,我们都去了,她的丈夫是建设局的木匠。可惜不久,她的丈夫下放了,夫妻双双到了农村落户,当了农民。走的时候袁老师哭了,她后来在一所农村的小学任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邻居杨大惠伯伯最喜欢我。他非常喜欢喝酒,上班时走到老魏小卖部时只要叉开两指,魏家老太太就会提溜二两酒出来,他一饮而尽,人称杨二两。下班后,他就喊:“小光,给我打酒,再买根香肠。”回来后,他说:“孩啊,来,吃一口。”当我像狼一样张开大嘴时,杨伯伯害怕了,“哎呦喂,小点口,伯伯还得喝酒呢.”我只好不大不小的咬一口。有一回,杨伯伯喝多了,躺在家门口,谁劝也不起来,杨大娘说:“小光,你快去。”我到门口一喊:“杨伯伯,这冬天多冷啊,快起来回家吧。”杨伯伯嗖的一下子就蹦起来了,回到家就开骂“王八犊子玩意,什么亲生亲养,没有一个去拉我回来的。”其实是他的孩子们都怕得要死不敢去。杨伯伯非常善良,有一年在火车站他碰到了一个盲流(盲流就是南方来找工作的人),是个孩子,蓬头垢面,长满虱子。孩子哭得非常伤心,他叫赵仁和。伯伯说跟我走吧,给我当个学徒工。杨伯伯是瓦工高手,赵仁和也工作勤勤恳恳,后来成为了我叔辈姐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0年全国受灾粮食减产都吃不饱挨饿,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家里人口多,粮少每次妈妈蒸玉米糠饼子都按大小分配,弟弟小不懂事把父亲的大的拿走了,妈妈就把自己的给父亲换过来,看到这我就掉眼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天早晨有个老太太手里拿着玉米饼子给儿子送饭,一农村车老板子有气无力的说,大娘这个饼子卖给我吧,我给你伍块钱,我记得那时市场卖黃烟30块钱一斤,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学校老师有时也跟学生要吃的,问学生家有沒有罗卜什么的,有的学生就回家拿来。年青女老师如狼似虎啃起来,饿的一点也不顾面子了。我记得那年秋天,老师组织我们去捡地,地可真干净就像现在釆冬虫夏草似的,捡一粒不装代里就扔嘴里了,捡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雷风大作,风雨交加,大家开始奔跑。离家十多里路你能跑多远,老师都哭了,可我我沒哭。到距家一里地的铁路边上我摔倒了,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我挣扎着半个多小时才回到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我在中国少先队报《国庆节版》看到登了两张大照片,一张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另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据说由刘少奇主持工作。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要坚持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各单位都搞小开荒。每当星期天,父亲就带我们几个大的孩孑到单位小农场去种地,我家分了几亩地,春种秋收,我家后屋就放收获的粮食,我父亲心眼好,自己家不够吃还经常救济别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在密山劳动局工作,主持劳动分配,我记得来了一位南方知识分子,一直沒有适当的工作,全家就住在小旅店里。钱花光了,父亲装了满满一面代玉米给他送去,并说我尽快帮你安排好单位,不久父亲给他安排属于他自己专业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有时给人安排工作,人家给钱从来不要,说这是应该做的。后来有人拿一代子黑棒子魚,说这是我在河里打的,我吃不了给孩子送点,你把工作给我安排了,我家生活问题解决了,这是一点点心意,给孩子吃吧。父亲说啥不要,可是他放下就跑了,父亲沒办法。正赶要开学,几个孩子学杂费还沒着落,妈妈说别吃了,把魚拿市场換点钱吧,父亲说那影响多不好,妈妈又说那到四五七场去卖吧,(当时是军工厂,现在是密山西)5里路,几个姐姐们每人扛点,我也扛了一条。在小市场上三姐大声喊卖魚喽!我在旁边蹲着看买魚的交钱,由于我们卖的价格便宜,下午我们就卖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工作一直很优秀,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找工作的有抗美援朝的伤兵,当地的外地的都有形形色色很复杂,父亲都是耐心安扶他们,安排的很好,他们都很滿意,父亲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牡丹江行暑要调他去工作,但因为家庭困难人口多到大城市难以维持,父亲谢绝了调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老弟就出生在那个年代,但是他很幸运。因为密山县政府养了一头奶牛,专供处级干部,后来县领导知道我的家里情况,虽然父亲那时是科级,但领导给我家特批了一份。以后每天清晨我骑着父亲的白山牌28自行车掏裆骑给弟弟取奶。冬天雪厚路又硬又滑,一天我在回来的路上摔在了沟里,我哭着起来推着自行车,车把子上小绳还掛着摔碎的瓶子嘴,回家后孩子哭闹了一天,我也挨了一顿打。小妹在63年出世后家里买了一只羊,有时间我经常去放羊,小妹是吃羊奶长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本文以我的大哥为第一人称,主要内容以大哥生前回忆记载而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