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8年6月,我们来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h1><h1>这里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全国惟一的一至十三届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家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的诞生地,全国第一批“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h1><h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是共和国版图上唯一被标出名字的行政村。</h1><h1>时光流转,砥砺前行,西沟村铸就了一部美丽乡村史诗,绘制了一幅艰苦奋斗的画卷,是新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也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h1> <h1>我仰慕已久的地方,平顺县西沟村到了。<div>把车停在合适的位置,我们便沿着通往村中的宽敞水泥路,脚踏实地迈步走进了西沟村。</div><div><br></div></h1> <h1><p>进入村头,一组人物雕塑像映入眼帘:李顺达互助组雕像。<br>1943年2月6日,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在这里诞生,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织。 1951年3月,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了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br>为纪念这位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典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西沟村人民在村口矗立一座李顺达互助组群雕。<br>凭借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沟人民实现了在灾荒中也能填饱肚子的梦想,西沟成了全国人民瞩目的地方。<br></p></h1> <h1>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129师和山西新军决死队挺进太行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8年2月,平顺县第一个秘密基层党组织在西沟成立,7月,李顺达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h1><h1>他一面带领本村农民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民兵配合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扫荡”。他先后担任了村农民救国会组长、主席、民兵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那时,他组织民兵参战队,先后参加了解放山西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h1><h1>1946年,西沟村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在他的领导下,制订了五年经济恢复发展计划,推动了全村农业生产的发展。1948年,平顺县人民政府在他家的门楣上,为他悬挂了“劳动英雄”的牌匾。建国后这块牌匾被运往北京,一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br></h1> <h1><p>金星英雄<br>李顺达(1915年-1983年7月1日),河南省林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历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晋东南地委副书记、书记,并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和第九、十届党中央委员等。<br></p><p>1983年7月1日,李顺达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68岁。</p></h1> <h1><p style="text-align: left">1938年4月,平顺县第一个基层秘密党组织——中共池底党支部成立,李顺达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公开身份是农救会组长。<br>在那些年月里,李顺达带领西沟贫苦农民坚持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发动青壮年参军参战,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做军鞋,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坚持劳武结合,积极支援抗战。<br></p></h1> <h1>李顺达互助组</h1><h1>1942年,西沟村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模范村”,李顺达被平顺县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英雄”,抗日政府还奖给他一支步枪,两颗手榴弹。当年,经党组织批准,李顺达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h1><h1>在冬日举行的一次群众大会上,李顺达站在会场的一张大桌子上大声宣布:我是共产党员。</h1><h1>在当时的环境下,公开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会有危险的,由此可见他的勇气和献身精神。</h1> <h1>1943年2月6日,为了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 生产自救”的号召,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李顺达与宋金山、路文全、王周则、桑运河、李达才等6户农民成立互助组,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br>由于采取了劳武结合,即田间劳动和对敌斗争相结合的办法,不仅发展了生产,度过灾荒,而且使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都不耽误。<br></h1> <h1>互助组成立后,他们带头向地主争取到开荒权,带领人们在山上开荒种菜。参加互助组的6户人家,不到1个月时间就发展到16户,开垦了40多亩荒地,刨出的树根当柴禾,草皮焚烧后做肥料,并在新开垦的荒地里种上山药蛋。</h1><h1>与此同时,李顺达组织民兵造石雷打鬼子。他们抬担架、送军粮、埋地雷、割电线,样样工作走在前。李顺达还是民兵自卫队大队长,先后参加了解放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h1> <h1>互助组在山沟里打坝圩堤,在荒山上开荒造地、植树造林,既防止了水土流失,也增加了土地面积,从生产资料到生产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h1><h1>他们在开荒种菜的同时,还把组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纺织、喂猪小组,由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担任小组长,在1943年县里召开的劳模会上,二人被评为“母子双状元”。</h1> <h1><p>李顺达互助组劳武结合,一面带领农民发展生产,一面组织民兵配合人民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扫荡”,曾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br>1944年10月,在平顺县召开的劳动模范杀敌英雄会上,李顺达被评为头等劳动模范。<br>同年11月,在太行区首届群英会上,他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边区政府奖给李顺达互助组一头大黄牛和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7个大字:边区农民的方向。<br></p><p></p></h1> <h1>上图:奖给西沟---劳务结合模范村 晋冀鲁豫边区<br>中图:奖给山西省平顺县李顺达互助组---边区农民的方向<br>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 </h1><h1>一九四四年十一月<br>下图:奖给平顺县生产模范村---翻身农民的道路<br>太行区党委 太行区行署<br></h1> <h1><div>《人民画报》1951年第5期:向全国发出挑战的李顺达互助组<br>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将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一场“增加生产,巩固国防,增强抗美援朝物质力量”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在中国大地迅速展开。<br>山西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领导的互助组向全国农村发出“爱国丰产竞赛”挑战书,各地农业劳动模范和互助组积极响应。参加竞赛的广大农民满怀信心地提出丰产计划和确保实现计划的有效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br></div></h1> <h1>他们的这项倡议经新华社及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寄来的响应信和应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到西沟村。一个月内,河北、黑龙江、陕西、湖北、贵州、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就有1618位劳动模范和1938个互助组响应李顺达互助组的倡议,这些互助组在夏季爱国丰产计划完成后,又掀起了秋季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这一年,各地每亩的粮食产量一般都比上年增加了20—30%。</h1> <h1>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h1> <h1>李顺达(右二)正在和互助组的农民一起挑选种子</h1> <h1>李顺达从带领村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到成立太行区最早的互助组,一直到解放后发展成了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当时的太行区党委曾授予他“平顺人民的方向”“组织起来的机器”“发家致富新状元”等锦旗。</h1> <h1></h1><h1>走“组织起来”道路的领头人李顺达创造的业绩和产生的影响,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br>1950年李顺达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被选进了主席团,和毛主席坐在一起。毛主席说:“中国的山地很多,南方有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社会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将来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你们这些人要起带头、骨干、桥梁作用。”<br>毛主席还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们这些人千万不敢落后。”会议上,李顺达获得了由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生产战线的模范”奖状。<br>1951年9月,李顺达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特邀各界代表吃饭。饭桌上,毛泽东对李顺达说:“你住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作出了贡献,我敬你一杯。”李顺达激动地说:“主席,我可担当不起,要不是您老人家领导得好,我们什么也干不成。”</h1> <h1>探索山区农村发展生产的方向1952年春天,李顺达为进一步发展山区农村经济,改变过去单纯农业生产结构的状况,适应山区在较大范围内发展多种经济和从事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他在原来互助组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户,扩建成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他们经过挖掘山区资源的潜力,勘察设计,精打细算,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制订了长期全面发展多种经济的规划。</h1> <h1><div>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区在1953年9月27日举行选举大会。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被同时选为西沟乡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div><div>被选为代表的(自左起)申纪兰、李顺达、韩春兰和张秋全在观看当选证书的情形。</div></h1> <h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代表于1954年9月21日合影。 毛泽东主席和代表们在一起。前排左起: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宋庆龄、张澜、林伯渠。</h1> <h1><p>1951年9月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农民代表第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br>《平顺县志》中记载,参加国庆宴会时,毛主席又鼓励他更好地建设山区。会议结束后,毛泽东特邀各界代表吃饭。和毛泽东同桌吃饭的有工人、军烈属、知识分子以及资方代表各1人,农民代表即是李顺达。宴会上,毛泽东问:“你叫李顺达?”李顺达回答:“我叫李顺达。”毛泽东说:“你住在太行山上,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贡献,我敬你一杯。”李顺达激动地说:“主席,我可担当不起,要不是您老人家领导得好,我们什么也干不成。”<br>从此,他更加坚定了在山区艰苦创业的信念。</p></h1> <h1>刘少奇接见李顺达</h1> <h1>沟壑纵横,峰峦叠嶂。</h1><h1>李顺达亲自带头并领导大家在山坡上种植松、柏、山桃、山杏和核桃树,沿着山沟自上而下建谷坊、修蓄水池,保持水土,防止流失,并在道路两旁栽种杨树、柳树。</h1> <h1>李顺达反复向社员们说:“山区农村要想富,全面发展农林牧副,山区是国家的宝地,只有山区、平川都加快全面发展经济,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并提出了“变坡地为梯田,变荒山为宝山,变穷沟为富沟”的奋斗目标。</h1> <h1>1954年,李顺达当选为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受到省城各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h1> <h1>李顺达和他带领的互助组,向山西全省农民倡议捐献“中国农民号”飞机。</h1> <h1><div>李顺达与“劳模”郭玉恩在西沟川底村<br>1951年,郭玉恩在川底村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五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其首创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闻名全国,有力助推了山西和全国的农业合作化。<br>郭玉恩在1954年荣获【全国农业丰产金星】奖章。<br></div></h1> <h1>李顺达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当选为党的第九届中央委员后,始终坚持生产劳动,深入社队调查研究,总结科学种田的经验,不断提高生产水平。<div>这是他同全国劳模郭玉恩(右二)一起研究谷子的生产情况。</div></h1> <h1>丰收的喜悦</h1> <h1>1954年10月1日,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李顺达(左一)、申纪兰(前左三)以及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前左二)在天安门观礼台上。</h1> <p class="ql-block">1955年,毛泽东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录了介绍西沟村的文章《勤俭办社,建设山区》,撰写了313字的按语,高度评价了李顺达领导的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的做法和经验。</p><p class="ql-block">这里说的是李顺达领导的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办了三年,变成了一个包括二百八十三户的大社。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劳动力的利用率,比抗日以前的个体劳动时期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一十点六,比建社以前的互助组时期也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四。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已经由第一年的一百二十元,增加到了一万一千多元。一九五五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粮食八百八十四斤,比抗日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七,比建社以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这个社已经做了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三年的结果,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五年计划的百分之一百零点六。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p> <h1>李顺达积极带领社员群众治山治水,为夺取1970年农业更好收成打下坚实基础。</h1> <h1><p>李顺达与他的家人们</p><div>他曾经13次受到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著名劳动模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奋斗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人。<br></div></h1> <h1>我们来到了李顺达旧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小院。<br>这所农家小院是上世纪70年代西沟村建设新农村集体建造的,属于典型的晋东南地区的民居。<br>李顺达从1971年至1983年都是居住于此,在这里,他接待和会见了美国友人韩丁、杨早、新西兰驻华友人路易 · 艾黎,越南留学生等前来西沟参观访问的外国友好人士和团体。<br>数学家华罗庚、作家马烽、新华社高级记者冯东书等曾在这里居住过。<br>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照片、文献资料和李顺达用过的劳动工具,充分展示了李顺达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农民本色。</h1> <h1><p></p><p>申纪兰,1929年12月生于山西省平顺县龙溪镇杨威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顺县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她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p></p><div>申纪兰于2020年28日凌晨因病在山西省长治市逝世,享年91岁。<br></div></h1> <h1>申纪兰1930年出生于平顺县山南底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下田劳动,14岁参加灭蝗战役,15岁相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成立纺花织布小组并任组长。</h1><h1>1946年,17岁的她嫁到西沟村。</h1><h1>1951年12月,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她发动西沟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争取实行了男女同工同酬,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div>她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打破了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枷锁,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r><div>1954年她的提议,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正式写入《宪法》。</div></div></h1> <h1>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刊载记者蓝邨采写的长篇通讯<b>《“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经过》</b>,申纪兰的事迹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男女同工同酬作为重要的政治命题得到广泛关注,并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h1> <h1>1953年,申纪兰出席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联执委。</h1> <h1>1953年4月,申纪兰同志当选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会委员,参加了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div>1953年6月,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赴丹麦参加了争取妇女权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妇女大会。</div></h1> <h1>1953年,申纪兰穿着旗袍赴丹麦的留影,这是她作为妇女代表,出席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妇女大会。</h1><h1>申纪兰说,“站起来就不会走路,就不敢走,坐着也不自由。”从丹麦回来后,她就嫌麻烦,再也没穿过这件旗袍。</h1> <h1>1954年,西沟村遭遇洪水袭击,申纪兰和乡亲们恢复生产。</h1> <h1><p>1954年9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劳动模范申纪兰,从家乡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出发,先骑毛驴,然后转乘卡车、火车,行程了四天才走进了中南海的怀仁堂。</p><div>她回忆说:“我25岁那年,我第一次参加人代会是骑着毛驴从村里出发的,从平顺县西沟村走一段到长治,倒一段汽车,再走一段到太原,再倒车,要倒四五次车。原来出县没有路,只有羊肠小道,差点四天还到不了北京呢。”</div><div>“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衣服,省里给我们代表造了一身涤卡,崭新的蓝涤卡,是最好的料子。”</div></h1> <h1>1954年,申纪兰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在北京写下自己的名字。</h1><p class="ql-block"><br></p> <h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并通过国务院总理人选。</h1><h1>申纪兰行使代表权利,正在投下神圣的一票。</h1> <h1>申纪兰一直珍藏着一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西代表团的四位女代表的合影。</h1><h1>这张照片极其珍贵,代表着新生共和国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深刻记忆,代表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卓越风采。</h1><h1>照片从左到右:分别是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歌唱家郭兰英、李辉,最右边是申纪兰。</h1> <h1>1958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家中,接见并宴请了参加全国群英会的女劳模,女社长(左三为申纪兰)。</h1> <h1>申纪兰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为老区建设做出巨大贡献。</h1> <h1>申纪兰和乡亲们在田间劳作</h1> <h1>谷子大丰收</h1> <h1><div><div>奖状<br>奖给申纪兰同志<br>读毛主席的书 <br> 停放毛主席的话 <br> 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div><div> 山西省妇联晋东南专区办事处<br> 1964年3月18日<br></div></div></h1> <h1>申纪兰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程</h1> <p class="ql-block">申纪兰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道路,1986年9月与县供销社联合办起一座罐头厂,投产后的第一个月就生产红果、梨罐头5万多瓶。这是申纪兰和工人一起检查罐头质量。</p> <h1><p>劳动归来</p><div>70岁的申纪兰,扛起锄头仍精神抖擞 。<br></div></h1> <h1>2008年6月,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申纪兰。</h1> <h1>2018年2月11日,申纪兰(左二)为了完善十三届全国人代会议案,在村民家中调研,收集大家的意见。</h1> <h1><div>申纪兰60多年履职尽责,她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涵盖“三农”、教育、交通、水利建设等各领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山区交通建设、耕地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发展农村教育、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还包括加强执法监督和惩治腐败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得到采纳。<br>例如: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列车、赤壁电站、青苗公路、长平高速等等,都是在申纪兰的提议下实现的。<br>她说“我是个农民代表,每天生活在农村,知道农民想甚、盼甚”,“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有了说话的权利。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br></div></h1> <h1>申纪兰的家,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见到她。</h1> <h1>住所的外墙上镶嵌着一面党旗,上面有金黄色的大字:我是党员我承诺<div>郑重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帮助全村人民共同富裕。</div><div>承诺人:申纪兰</div></h1> <h1><div>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山西考察,沿着盘山公路,查看了平顺县青羊线荒山绿化工程,对这里发扬纪兰精神,绿化万亩荒山的拼搏精神、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br>到达西沟村,习近平同志一下车就与申纪兰亲切握手,热情交谈。在西沟展览馆,他全面了解西沟人艰苦奋斗、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后,动情地说: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别是李顺达、申纪兰的劳模精神,需要好好总结和发扬“。<br>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br></div></h1> <h1>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h1><h1>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颁授勋章。</h1> <h1>西沟的今天</h1> <h1>西沟村紧俟西山,向阳山坡,太阳升起,全村照的一片红。</h1> <h1>街道干净整洁,村里的公开栏、宣传栏、标语牌悬挂有序,给人以醒目一新,文明卫生的感觉。</h1> <h1>村街上的红色标语牌<div>左:坚决听党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沟的指示</div><div>右:永远跟党走---纪兰精神的内涵实质</div></h1> <h1>西沟展览馆-----薄一波题字</h1><h1>门口矗立着我们心中永远的老英雄……1944第一批劳动模范李顺达的铜像。</h1><h1>西沟展览馆始建于1968年,1971年开馆,2005年扩建布展,现展览馆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分3个展厅,珍藏有600余幅珍贵照片和100多件实物,系统地展示了著名全国劳模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积极探索中国农村、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h1> <h1>展览大厅展示了大批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老一辈西沟人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辉煌历程,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都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还原与生动呈现。</h1><h1>我们很仔细的看完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心情很激动。</h1> <h1>李顺达、申纪兰是【西沟双杰】,令人敬佩。</h1><h1>西沟村地处太行山南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境内沟壑纵横,山梁交错。1938年西沟村成立党支部,1943年成立互助组,近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的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把一个穷山恶水的旧西沟建成为农林牧贸工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h1> <h1>李顺达1983年离世后,申纪兰成为西沟村的领路人。<div>在改革开放中,她继续带领西沟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让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与时俱进、乐于奉献的“纪兰精神”大放异彩。</div></h1> <h1>全国人代会期间,申纪兰在翻看材料。</h1> <h1><p>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p><p>这既是她身上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征,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p><div>她常说:“只要我活一天,就要为西沟群众奔波一天。”“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div><div>西沟的发展、西沟的名气、西沟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这位耄耋老人的滴滴汗水。<br></div></h1> <h1><p>平顺县大学生村官创业产品展销中心</p><div>离开西沟前,我们特意到礼品商店看看,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了有关产品,最后我们选购了无糖核桃汁作为纪念。<br></div></h1> <h1>2012年11月,西沟乡党委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大学生村官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h1> <h1>西沟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楼。</h1> <h1>长治市平顺县纪兰党性教育基地</h1> <h1>西沟会堂</h1> <h1>西沟乡卫生院</h1> <h1>西沟森林公园</h1> <h1>太子龙服饰厂安排了西沟村及周围村贫困妇女劳力近200人,2019年,向平顺县当地纳税超过1亿元。</h1> <h1>平顺县戏曲艺术学校</h1> <h1>正好遇到去公园山上放牧的村民</h1> <h1>网络图片</h1><h1>站在西沟村的太行之星观景台,放眼望去,群山翠绿,红旗高扬,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房子掩映在丛丛绿色之中。</h1><h1>在这里除了能看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之外,更主要的是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br></h1> <h1>左一是李顺达的女儿李秋娥,她曾经和我同在一个部队医院工作。</h1> <h1><b>附文:怀念我的父亲李顺达</b><br> 2008年7月8日 山西日报<br>今年的七一是我们最敬爱的父亲,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离开我们25周年的纪念日,这些年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怀念他老人家,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与我们有血缘亲情,更因为他在新中国建设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他的一生与新中国农业发展的起伏跌宕同行,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共和国这段曲折的农业发展史。<br>父亲李顺达作为共和国历史上一位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的名人,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就成了晋、冀、鲁、豫边区农民学习的榜样。1943年,他带领六户贫苦的农民成立了“李顺达互助组”,开荒种地,连年丰收的成绩带动了周围的农民走上脱贫的道路。这个互助组成立9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向边区人民发出了“组织起来”的号召,李顺达互助组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br>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推动农业发展,父亲通过媒体向全国农民发出倡议:开展爱国丰产竞赛。于是全国各地农民的应战书雪片般飞向西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竞赛运动给新中国的农村注入了活力。农业部给父亲等4人颁发了爱国丰产金星奖章,他被人称为“金星英雄李顺达”。<br>上个世纪50年代初。父亲作为新中国农民的第一批代表访问苏联,开扩了眼界,对农业机械化与农林牧的综合发展有了深刻认识。他不善于高谈阔论,也不擅长喊口号,却提出了令人心服口服的主张:“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并以身作则,带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br>我们的家乡西沟是太行山脊背上的一个小山村,四周都是山,石厚土薄,水贵如油。历来被称为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不毛之地。由于全家生计无着,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父亲一家挑着担子从河南林县东山底村逃荒来此穷山沟扎根落户。他与他母亲郭玉芝在这里垦荒,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一个是劳动模范,一个是纺织英雄,人称“母子双状元”。带动当地农民勤勉劳作,经过数十年奋斗,终于使荒山秃岭变成松柏林、桃杏山、苹果园、核桃沟……<br>父亲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代表人物,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在山区建设中的成绩,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在一次宴会上毛泽东主席向他敬酒,父亲赶忙起立,用浓厚的林县话说了声:“好歹厚!”主席听得直愣神,左右瞅瞅竟没有找到个能翻译的人,原来父亲当时说的是一句河南老家的土话,意思是受老人家的敬酒,不敢当。在和主席的交谈中,主席要他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这成了父亲终身的奋斗目标,不仅在石头山上种树,也鼓励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树。村民家家都有了果园,使一穷二白的西沟农村走上了脱贫之路。<br>父亲最爱说的顺口溜是:“山上绿油油,牛羊遍地走,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住头。”“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的西沟是个穷山沟,许多人觉得这顺口溜是搞宣传的话语,说得玩玩。没有想到父亲硬是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实现了这个理想。想当年,全村没几个人见过苹果,我父亲从东北开会时带回几个苹果切开,分给大家吃,接着鼓励大家嫁接苹果,使得西沟一步步实现了顺口溜中的愿望。<br>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忠厚老实,不说假话,不做假事。在那颠倒是非黑白的文革时期,他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派性干扰下,他受到折磨,被武斗、被关押、被撤消职务、被迫检查,苦不堪言,严重损害了健康。他勇于与天斗与地斗,但决不与自己人斗。他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即使反对过他的同志也视为知己,他那博大的襟怀常使人感动不已。他向往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活,使他与西沟人能安生地植树造林,发展农林牧副,真正走上致富之路,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今天。<br>父亲曾是中央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省地县的领导职务,最后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省级领导干部,但从未领过薪资,吃自己在农村的那份口粮,保持着农民的本色。<br><br> 女儿:李秋娥</h1> <h1><p><b>后记:</b></p><div>走进太行山,走进西沟村,走近李顺达、申纪兰这两位共产党人、全国劳模,去感悟西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天换地的气概,先锋先进的风范,矢志不渝的追求,去领略西沟人发展社会主义的辉煌历程。<br>平顺西沟村被誉为新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李顺达和申纪兰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家喻户晓,载入了世界“人与自然”发展史册。<br>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互助合作组,当地人们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西沟从一个满目疮痍、五行俱缺的穷山沟,发展成为今日富裕兴旺的新农村。<br>作为一处撼动过无数中华儿女心灵的圣地,西沟被毛泽东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李顺达、申纪兰这些声名斐然的全国劳模以他们的卓越品质,影响着一辈辈新中国儿女。<br>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今日的西沟,已经成为闻名华夏的红色旅游基地,在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力量。<br>美丽乡村在这里一览无遗,幸福人民在这里奋力前行。<br></div></h1>